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入访谈,对19名“80后”青少年对“80后”现象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一些学者研究中社会媒体和家长、老师对“80后”青少年更多持负面、否定评价相比,“80后”青少年对自身评价更为积极明朗,他们对社会及一些媒体对“80后”青少年的看法表示否定。对“80后”青少年持积极肯定态度。他们对“80后”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80后”可以分为“85前”和“85后”。“85前”与上一代价值观念更为趋同,而“85后”更符合社会和媒体所描述的青少年特点。“80后”既有突出的优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点;改革开放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80后”的一代,他们既有相对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生活方式,也存在着特有的精神的困惑和心理的压力。“80后”绝对不是垮掉的一代,而且时代的发展也不是一代不如一代,“8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  相似文献   

2.
严彦 《中外书摘》2010,(11):75-77
“80后”,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一代,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80后”作为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特指国家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据统计,中国的这个群体超过2亿人。  相似文献   

3.
“什么飘一代、闪一代、X——新世代都与我们没有关系,e时代才是我们的形象代言人。”“网络也许就像猪饲料催化剂一样,快速让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熟;相反对于更早年代出生的人,网络就像是饲料退化剂,竭力使自己不成熟。”这些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的宣言。如果非要找个理由,在物质或精神上替“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这两  相似文献   

4.
被高价房压垮的一代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曾经年少懵懂的80后也开始逐渐成长为中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本该振翅高飞、翱翔于九天的一代,却为一样身外之物所累,往往落得个狼狈不堪,而这“罪魁祸首”就是高价房。  相似文献   

5.
李启太 《职业》2009,(2):24-26
关注“80一代”这个拥有2.4亿成员的部落 无需杀伐争战,毋庸沙场点兵,沿袭新陈代谢的职场规律,“80一代”理所应当地擎起职场大军的猎猪战旗,迈向职场发展的另一个无极。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形成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理由使年长的管理者用略带戏谑的语气以“80一代”的称谓来定义整整一代职场新人。  相似文献   

6.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都是家庭生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对关系.俗话说“婆媳和、全家乐”,婆媳关系能否处理好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近些年,婆媳矛盾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矛盾,也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当前几部热门电视剧中对“80后”婆媳关系的建构.通过所选的几部现实性较强的电视剧,重点分析“80后”家庭中婆媳关系的新特点,探究婆媳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金色年华》2008,(5):6-6
“山东惊现‘80后’厅官!”“史上最牛公务员!”“同为‘80后’,差距咋就这么大!”今年年初,一名1980年出生的青年被任命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之后,一时间,这位名叫张辉的年轻厅官成了网络论坛焦点。  相似文献   

8.
由于“80后”“特别”的行为与心理一直以来都是“大人社会”所关注与议论的话题.自2004年的“韩白之争”后“大人社会”起初更多地从生理的角度对“80后”的“特别”进行评价,且多为负面评价,而后逐渐改变。2008年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制度变迁、传播手段改变等等角度对“80后”的行为进行解读。但是有不少学者在进行“80后”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1、“80后”是否“特别”,而其“特别”是否具有研究价值。2、怎样解释自1949年以来的不同代际都经历了各自的社会巨变,却只有“80后”保留了其“特别”的群体特点。3、“80后”的“特别”究竟是外部原因导致亦或者是其内部理性思维的产生。4、“80后”作为社会行动者具有怎样“特别”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声音     
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许多人认为他们性格叛逆、富有朝气又不甘于平庸,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在生活中却常常“不按常理出牌”。最近在重庆、上海等大城市,一些80后小夫妻在婚姻登记处缴纳手续费时竟然也采取AA制的方式,因而引发了人们对这种新型婚姻理财模式的议论。  相似文献   

10.
《职业》2008,(12):37-38
身处职场,就必须与不同年龄的同事相处,年龄的差异造成的代沟成为职场中同事间交流的障碍,甚至还可能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职场员工更愿意与“同代”和“隔一代”的群体交流。在交流的内容上,“80后”的员工相对其他年代的员工会更加“公私分明”:与特定群体交流工作问题,与其他群体交流生活问题或娱乐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为切入点,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结合“80后”产生的社会背景,对部分“80后”心理品质进行了逻辑演绎和事实分析。文章从“80后”、“80后现象”引入,联系有关社会分工、分化、异质性理论,着重分析了部分“80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问题及表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真子 《现代交际》2006,(7):10-11
60、70、80年代.三代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  相似文献   

13.
“文革”,是中国现代史的最神秘之处。尽管有众多的论述、梳理、评价、现身说法,但它还是隐在云雾中,偶尔露峥嵘。“文革”或许是每个中国人的痛,即便他是80后或90后。“文革”是那么神秘,虽然它离现在才三十几年,但已经被纳入东方神秘主义体系当中了。  相似文献   

14.
石国亮 《中外书摘》2009,(12):26-28
“鸟巢一代”的发展水平既代表社会的未来发展,更代表着社会进步价值的现实落脚点。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极大地改变中国“鸟巢一代”发展的社会条件,创造有利于“鸟巢一代”发展的优越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学术界流行一个新词,叫“组群”,大概相当于以前说的“代”。过去讲“代沟”,现在改作“组群隔膜”,意思没有什么不同。有人认为,20世纪的中国读书人可以分为四代,即:五四学潮一代、救亡一代、四五运动一代和“世俗”一代。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划分。与“世俗”一代相比,前几代人无疑更充满政治激情和社会理想,也无疑更多地感受到集体理想的负面作用。如果面对同一话题。他们心灵的河床又会怎么样? 也许编辑部匆忙之中选择的多是“午后的阳光”,很局限,也许作者的观点仅是代表个人,但是,他们会使我们多一双真实的眼睛……  相似文献   

16.
文静 《金色年华》2008,(10):19-20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部分高校迎来了新一届大学生:“90后”一代。此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热点话题,他们被标注上一些鲜明的特征符号:“入学装备达两万元”、“对动漫情有独钟”、“QQ聊天爱用‘火星文”’、“没有责任感”等。还有一篇《“90后”新生穿超短裙露背装报到》的帖子更是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7.
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鸟巢一代”大学生具有以往同龄人所没有的特点,表现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个性张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对网络十分依赖,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功利欲望心强烈,承受挫折能力弱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需要随着工作对象的发展变化而发生转变。本文运用管理学中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理论.在梳理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演进的基础上,提出面对“鸟巢一代”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方式应从“划桨”到“导航”.旨在为高校同行提供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80后”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艺 《职业时空》2009,5(11):182-183
“80后”正在走向社会,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各大高校中“80后”辅导员已占相当比例。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抓住“80后”辅导员工作的新特点、暴露出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在西方盛行的音乐类型,“摇滚”这一概念传入中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直到1986年崔健在北京首开演唱会,才宣告摇滚在中国正式落户,而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开始在80后这一代作家身上显现出来。摇滚乐在80后作家作品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艺术、精神、命运方面,80后文学与摇滚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点。80后作家是80后这一代人的代表。80后文学与摇滚的诸多相似之处。正是80后生人受到的摇滚文化的影响。,对于这一代中国的青少年而言.他们发现并选择了摇滚精神作为反抗中国的权威主义文化的武器,并希望这种精神能带领他们走出青春的迷惑与无助。摇滚文化对于唤醒中国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与自由精神有着独特的积极意义。并且它也同时促进了社会民主化、开放化、文化多元化、平等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80、90后”员工的激励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80、90后”的这批新员工激励的方案,激励方案包括建立全面薪酬管理制度、设置个性化沟通方案以及改变主管和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激励措施来有效地激励“80、90后”的这批新员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