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万武 《学术界》2006,(1):277-282
《文学理论学导论》"论"与"史"结合地拿文学理论说事,使得这部著作具有着扎实的理论丰富性。它意在为文学理论这个学科定性、立"法",即通过体系性地论证文学理论应该是怎样一门科学这样一个大问题,来实现其为文学理论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疏浚航道并清淤去垢的整体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心雕龙》的重要价值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了。我国专家认为:“《文心雕龙》是六世纪初古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在整个世纪中也是无与伦比的、可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煌煌巨著。”日本学者则认为:“《文心雕龙》可以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黯然失色。”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愈加显示出《文心雕龙》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重要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比如,《文心雕龙》有无作为其整个文学理论系统赖以建立的哲学根基?如有,这个作为依据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正如本文标题所标明的,这篇文章的任务便是对《文心雕龙》的“自然”观点及其与刘勰的文学理论的关系问题加以讨论,并说明“自然”观点就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文学理论界缺少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董学文教授的《文学理论学导论》就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围绕着对于《文学理论学导论》一书的基本评价,笔者提出了"一学三支论"的新观点.所谓"一学三支",就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至少有三个分支学科,即学科理论、学科批评和学科史."文学理论学"应包括"文学理论的理论"、"文学理论的批评"和"文学理论史".还认为,"文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错误观念,应废弃"文学"称呼,将"文艺"作为"语言艺术";应废弃"文学学",保留"文艺学"."文艺学"不等于"文艺理论",它的内涵要大得多,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史".应保持"文艺学"的独立性,严守"文艺学"的边界,防止"文化研究"的收编.  相似文献   

4.
一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化"倾向.这一倾向,不仅在相当的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区别,而且大有以"西马"文论取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以下简称《百年文论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作整体研究的空白。第一,《百年文论史》体现了首创性与当代性。著者认为,近百年中国文论过程是一条前后相属、上下衔接、流变不息的长河。如果将渊源深远的古代文论看作其发生发展的前结构,黄曼君先生形象准确地称之为"预制",那么它依次经历了近代的艰难过渡、五四时期的蓬勃兴盛、30年代及以后长时间的定形改塑,在新时期迎来了多元繁荣。在文学史研究中,文论史向来少人问津,甚至可以说,在成绩巨大的新文学研究中,文论史尚未受到…  相似文献   

6.
建构文学理论中国话语的起点在于恰当的文学概念与术语的使用。正能量作为一个物理学术语,追求精确性的特质使其无法对诗性的中国文学以及复杂的文学现象作出准确表述,因而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正气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因为它源于《周易》中的"气"概念,经曹丕、刘邵、刘勰、苏轼等文学家阐释发挥,最终在文天祥《正气歌》中定型。这启示我们,只有使用恰当的文学术语,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性的审美实践的新探索──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读后罗筠筠读罢姚文放的《现代文艺社会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使我对文艺社会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早在2000年前就已诞生的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各种理论(姑且西方以柏拉图、亚...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思潮的嬗变,文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新编的文学概论教材的问世就是这一成果的突出表现之一。最近拜读郭正文同志编著的《文学理论基础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一书后,深感如何坚持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理论出现空前繁荣的现象。从曹丕的《典论·论文》起,到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其它有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论著还很多。从孔子到两汉数百年间,我国文学理论还处于从萌芽到逐渐演进的阶段。当时所谓的文学理论,还不是纯文学理论,它包括一般的学术著作。就是关于诗的理论,也主要是把它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至80年代,文学研究进入"理论的时代",此时的文学理论为克服印象式批评的弊端,主动向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借鉴概念范畴、论证逻辑、思维方法和视域框架。文学理论的这种科学化努力一方面使其"理论"品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却使其"文学"色彩迅速淡化,文学理论汇入文化理论洪流的同时也显现出"非文学化"的倾向。然而,文学理论毕竟难以成为严密的科学,它在自然科学眼中具有"寓言"特质,这恰从另一面显示了文学理论的叙事特性。而承认和正视这一点,将会使文学理论的诸多不可替代的品质得以显现:它的"体验式观察"和"见证式记录"特征,它的建立在"狩猎模式"基础上的、面向未知世界的思维探险,它的因理论的"狡诈"而呈现出来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假定性,皆因自身叙事性的强化而彰显。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模式,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目前的文学理论"西马化"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论、意识形态泛化、实践本体论化或实践存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实际上多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袭用来的。为了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义与活力,我们有必要对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以反思和辨析,这也是眼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吉林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文系、《高校理论战线》和《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本年度文学理论领域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就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未来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前景和历史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30年发展过程中值得审视的一个侧面。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转换—生成"模式启发了我们:对文学理论的结构分析,不是对被表达其意义的事物本身的结构即现实的结构进行分析,而是对表达手段的结构进行分析,即是对各个文学理论文本的生成过程,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以基本的"理论素"为节点,寻求文学理论的深层结构,探索其转换为各个文学理论文本即表层结构的参数,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文学理论的"普遍语法"。它应该能够对这些"理论素"如何构造、生成各种已有的和将有的理论体系做出解释,也应该能够对不合乎"语法"的理论体系是如何生成的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许多作家,中文系的学生以及一般文学作品读者都“朦胧”地,却也是较为一致地感到我们的文学理论著作、教材、讲义(如《文学概论》)对于艺术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帮助不太大,俗称“不解渴”。王德勇在《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上撰文说: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框架及表述方法)存有弊病,亟需改革。 一、现行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籍)体系,主要是以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和政治的观点来观察文学现象,以苏联五十年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五论”——“文学的本质与特征论、文学作品的构成与分类论、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论、文学的创作过程论以及文学的欣赏与批评论为内容,插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述与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实例”而构成一个“框架”。这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宽泛的铺陈式的结构,而不是小而紧的掘进式的结构。 这种“五论”体系,主要来自苏联季莫菲也夫的《文学概论》这样一个“模式”。粉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评《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姚文放中国美学研究在前几年曾好好地“热”过一阵子,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实绩,于是我们有了一批纵论两、三千年中国美学史的宏篇巨制,其理论贡献和学术价值不可低估。然而与这种通史著作的热...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理论学科性质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需要人们跳出某一种理论自身的局限,采用一些新的、更具超越性的理论视角,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进行总体、抽象的反思,并归纳出其基本的理论特征,从而为判断现存的各种文学理论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提供直接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根据."文学理论学"的建构,在把"元理论"方法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实际结合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的理论学科,它需要对"文学"的有关问题加以关注,而文学理论自身也就在这种关注中产生了话语的惯性,文学作为文学理论的起点,这一起点一旦启动,在研究的途程中就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篇论文从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文学理论和文学之间的疏离与切入的矛盾关系,以及文学理论如何考察文学与文学在社会中呈现的状貌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海玲 《天府新论》2010,(1):147-151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编写是从话语分析的内部分析体系走向对文学历史和社会性的外部分析体系,以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为本位;杨春时的《文学理论新编》则建立了主体间性的文学理论,以主体间性、文学的超越性审美本质构成文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就。两个版本的文学理论写作凸显了现时文学理论教材写作中的体系冲动和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文学理论历史语境上的巨大差异,两本部教材未能贯彻好自己的学术思路,显示出体系建构冲动下的左支右绌。在文学理论的教材写作中,如果真正能够关注到现时的文学现状和生活现状,关注到文学理论本身的观念和概念已经发生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转化,文学理论的体系化冲动也许不会变成盲目的冲动。  相似文献   

19.
在对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追溯中,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线索时隐时现.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既是文学理论反思自身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学理论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这一层面的研究要致力达到的目标就是充分解释文学理论.这种解释的充分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中国文学理论界日益关注的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并非都是文学理论本身所能够回应的.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对文学理论的历史化和知识化,能够在一些问题的解答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风雨兼程中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如何认真总结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冷静、客观地评价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基本状况,这已成为时代赋予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反思,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成绩的同时发现妨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从而促进我们在进一步的探讨中沿着正确的途径前进。为此,我受《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董汉河先生的委托,组织了这次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反思的笔谈,希望能对深入展开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