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2001年-2014年期间长达14年的上海市人工成本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人工成本变化,可以得出人工成本未有大幅度上升,人工成本和产出效益呈现同向增长,人工成本并非影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未受到损害,对微型企业进行差别化适用或者豁免的做法尚需要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2.
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偏差,导致<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窘态与困惑,阻碍了<劳动合同法>向纵深运行.  相似文献   

3.
于军 《劳动世界》2011,(2):26-28
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偏差,导致《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窘态与困惑,阻碍了《劳动合同法》向纵深运行。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是否纳入民法典,既应是一个价值选择,也应是一个成本对比。西方民法典对雇佣合同的规定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代表劳动合同法本质的法要素恰恰在民法典之后。我国劳动关系具有许多特殊性,决定了干预的必要性和正常化。劳动法体系已经形成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劳动合同法不宜纳入民法典。  相似文献   

5.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最初2个月时间,社会上形成了对《劳动合同法》的第二轮热议。这次热议中心是围绕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而展开的。媒体有因实施《劳动合同法》大量发生关厂撤资的报道,专家学者批评声音不断。如何看《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实质上还是如何认识《劳动合同法》的问题。对此,本刊邀请专家再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从宏观上看是指劳动力市场面对经济形势变化自动做出反应的能力,从微观上看是指劳动力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使用和提供劳动的自由度。本课题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是灵活的,《劳动合同法》必然对于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做出限制,但对于企业用工灵活性影响程度有限。对企业人工成本确有影响,但不是导致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当前背景下,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完善法律规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规制体系,为日益扩大的新型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影响用工成本实证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法》通过对用人单位义务的设置、法律责任的强化将会影响用工成本的总量和结构。但以上海实证表明,规范执行《劳动合同法》将导致用工成本增加仅为3%~8%,仅相当于增加0.41%的总成本,仅相当于降低0.23%的利润。这些用工成本的调整不仅有必要,而且有空间。而缓解当前企业面临压力,改善用工成本结构的关键在于调整社会保险缴费费率。  相似文献   

8.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称《劳动合同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个里程碑。《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工会法》的规定,再次明确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  相似文献   

10.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短工更短长工更长。为平衡劳动者利益,《劳动合同法》规定在3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应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已  相似文献   

11.
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对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十几年实施情况的部分总结和反思.其针对劳动法实施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有利于更好的调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一些新的用工主体、用工形式不断出现,要求劳动合同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一是民办非企业  相似文献   

13.
何为劳动者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适用的劳动者的范围,不仅关系到当事人主体资格认定的问题,也关系到享有哪些实体权利义务,以及发生争议后通过何种渠道处理等。但我国的劳动就业统计相关指标与界定不能用于确定适用《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劳动立法也缺乏对适用对象的科学界定,导致了实践中对劳动者概念的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劳动者主体资格,对劳动者的内涵与边界界定进行统一规范,应尽可能从宽认定劳动者,加快劳动标准立法,并分层次、精细化地进行劳动法律规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观察《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不应忽视《劳动合同法》本身是在沿袭既有立法思路的基础上回应现实问题的产物。在司法实践中,《劳动合同法》的"刚性"在不断地博弈中已被不断稀释,具有了相当的"弹性"。孤立、静态地观察《劳动合同法》,不利于客观、理性看待《劳动合同法》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对于强化对劳动者的保护、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立法中,既对传统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变更的过程进行规制,也对新型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进行法律调整。了解和把握该法的立法体例,会对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解除分类及基本原则的规定,即劳动合同解除分为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只有符合法定情形的,才能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解除作出了一些与《劳动法》不同的新规定:  相似文献   

17.
18.
2012年12月28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重点对劳务派遣进行了立法完善,主要内容有对从业资格、同工同酬、"三性"岗位的规制,以及相关处罚性、过渡性条款。此修正案实施后,将会提高劳务派遣经营的准入门槛,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也将进一步得到强调,劳务派遣将回归其作为劳动用工补充形式的本位。而与此同时,用工企业也应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合理调整用工策略,完善劳务派遣用工制度。  相似文献   

19.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也就是说,《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包括两类,一类是法定终止,即劳动合同因期满而终止;另一类是约定终止,即劳动合同因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在《劳动法》的实施中,一些用人单位随意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并据此终止劳动合同,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提前消灭,不能真正起到维护劳动者就业稳定权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依法约定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作用不仅包括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建立了劳动关系,从而相应地明确双方的法定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明确双方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