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世界性难题.从国际比较看,世界各国和地区都经历过农民不平等参与和不能分享现代化的过程,只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在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分享是一个突出问题.第一次工业化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第二次工业化及其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是城乡差距.当今正处于现代化中期,特别需要从权利、条件和能力三个方面重视农民对现代化进程的平等参与,从均等享有和特殊保护两个方面促使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3.
张曦 《江海学刊》2023,(3):14-21+255
“物”与“人”相断裂、物质与精神不协调,是内在于西方现代化和资本主义文明之中的重要病症。以“泰勒方案”为代表,一些西方学者试图通过扩充个体感受力和知觉力的方式对其加以医治。但是,这类思路不过是一种现代浪漫主义的幻想,具有严重的缺陷。为了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重建真正的共同生活为目标,通过传承和发展共同价值物,来重新赋予人的生活以意义,实现精神生活的真正“再丰富”。  相似文献   

4.
何爱国 《河北学刊》2005,25(5):60-67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从儒家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儒家的调适和重建方式主要有:“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以“中学”释“西学”或以“西学”释“中学”、“中西会通”、“接续主义”、“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本位文化”、“中国本位”或“民族本位”、“西体中用”、“合题”、“化西”、“创造性转化”等十二种。在“现代化共识”形成(1919-1935)以前,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尔后是“创化论”(“创造性转化”)。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一种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5.
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钱乘旦 《学术界》2001,(4):63-66
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与"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刚好相反,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其实质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溶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研究出现了三次浪潮,即现代化研究、后现代化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和理论。其中,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简要介绍现代化研究的十种理论,其中,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中,工农产品剪刀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继续探索提供了物质基础。英国通过工业化走出英国现代化道路,李嘉图对此作出理论回应,揭示了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李嘉图认为,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工业增长需具备资本积累和工资调节两个条件,这为中国工农产品剪刀差提供了理论解释。中英现代化实践共同表明,农业积累和非市场化手段对工业起步是必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现代化问题非常重要.城市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展示和复制所谓现代化的肤浅景观,还应在深入理解现代化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构的思路,驯服现代化,建立起真正能表现现代城市市民精神气质、独特历史文化个性、充盈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9.
10.
11.
赵兴胜 《文史哲》2005,(1):70-78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两路开发中国实业方案 ,开启了贯穿国民党统治始终的国营与民营经济分野标准之争 ,也引发了思想界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思考与探索 ,推动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间 ,三种思想趋势尤为引人注目 :其一 ,在经济现代化模式上 ,由对发达国家的单个模仿 ,转变为以中国为基础而博采众长 ;其二 ,在经济现代化的任务上 ,由以强国为中心转变为以富民为中心、富民与强国并重 ;其三 ,在经济现代化的方向上 ,由以社会公正为先而强调扩大国营事业范围 ,转变为以经济效率为先而淡化国营与民营经济范围的划分。国民政府没有及时总结这些理论成果 ,并纳入其决策与政策之中 ,导致了其战后经济重建的失败与政治上的迅速垮台。  相似文献   

12.
复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爱国博士多年来潜心于现代化研究,2011年推出新作《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国内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将会因为以下特点而成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未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的、世界性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探索最初所遭遇的境遇,具体表现为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合理吸收外来思想、结合具体实际、发扬自身优秀传统从而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合自身发展前景的现代化的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同时也要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经过百年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总体观之,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的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表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雪英 《学术论坛》2005,2(2):12-15
现代化是各个国家、民族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成果的汲取和借鉴;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艰辛探索的成果和总结,是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越过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成功地实现现代化。一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开始在中国演绎之后,中国乡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传统民间信仰则被视为"迷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意识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替代了民间信仰,曾使其一度中断。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权力渐渐退出民众的信仰场域时,传统民间信仰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农村开始复兴,而且愈演愈烈,并展现出与现代化相容的特质。因此,本文认为反思现代化理论本身的逻辑比单纯地判断中国民间信仰是否对现代化有利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现代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自然观不能对自然界做出全面系统的概括说明 ,不能对构成自然界的基本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 ,不能反映自然科学的新近成果 ,没有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界发展的内在逻辑等一系列的问题。现代自然观从自然界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揭示了自然界物质、信息、意识以及非生命、生命、人体的存在及其进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全面而系统地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事物及其发展的完整图景 ,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自然观的各种缺陷。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一整套西方现代化理论,但它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我国应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人民为本位,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宏观调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100年前的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以掠夺和战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以阶级对抗为主要社会呈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所带来的掣肘,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反思.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一种新的道路探索.十月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