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公共政策绩效损失现象日渐增多。试图从公共政策绩效生产过程角度来回答公共政策产出与公共价值之间的差距问题。运用社会心理学以及PV-GPG理论阐释了公共政策绩效生产过程中的群体合作与群体冲突行为产生的过程,从中分析公共政策绩效损失产生的逻辑起点、原因以及影响要素。研究发现:公共政策绩效损失的逻辑起点是政策利益主体的认知分歧;公共政策绩效损失产生的原因是,公共政策绩效生产过程中政策价值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与利益群体价值分散性的矛盾;影响公共政策绩效损失的主要因素有认知场所、社会观念以及政策包容性。最后提出了减少公共政策绩效损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预算绩效评价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阶段,但在实践层面还是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随着预算制度改革对预算公共价值本质属性的回归,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PV-GPG)为"预算绩效"向"绩效预算"的跨越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梳理国内外绩效预算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预算绩效评价的发展脉络及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探索动态和成果,从预算绩效评价焦点变迁过程中发现,绩效管理过程中价值认知狭隘及公共价值实现路径的模糊是多年来预算绩效管理中绩效与预算分离的根本原因。以公共价值作为预算绩效评价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依据,从确定预算绩效价值标准、再造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等方面,探讨预算绩效改革深入推进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时期,而目标设置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基于对广东省预算官员问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目标设置对公共项目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目标清晰度和目标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目标清晰度、目标参与对公共项目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组织沟通在目标清晰度对公共项目绩效的影响中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目标清晰度、自我效能感对公共项目绩效的影响路径中,经济发达地区要显著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发现对于财政部门优化绩效目标设置、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领导力是基于合作网络的绩效治理的核心要素。已有研究指出,网络结构下的领导力与传统以科层制组织为基础的领导力有显著差异。在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框架下,通过案例研究方法,预设"网络结构""偏好与冲突""绩效领导"和"作为结果的绩效"四个节点,对"品清湖围网拆迁"事件的多来源数据进行质性编码,形成绩效领导"结构—策略—功能"分析框架,进而在网络结构和绩效视角下回答领导机制如何促进合作以实现治理绩效。研究发现"行政"、"市场"和"信任"是绩效领导发挥功能的主要协调机制,沟通是领导者的核心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管理的特征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 ,是公共行政学中重视公共部门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作为一种实践 ,是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活动总称。公共管理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现实性的特征 ,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和公共部门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失灵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问题,分析公共政策失灵原因,寻找矫正政策失灵途径,对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特殊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失灵的原因存在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不足,执行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及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公共治理理论是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里程碑,是克服"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的有益尝试,被认为是新时代条件下对治理机制的"重新发现"。通过文献归纳和逻辑梳理可以发现,治理危机的频现、治理环境的复杂和市民社会的成熟是公共治理理论产生的主要动因;通过公共参与突显治理价值、通过协商合作建立治理结构、通过制度规则巩固治理体系是其内在逻辑;构建主体参与机制、制度网络机制、协调合作机制和责任追溯机制是实现公共治理之道。就我国治理实践而言,需要扬弃治理文化、培育公民社会和确定治理指标,结合具体语境和实践环境进行创新调适,避免多方劣势叠加效应和治理执行阻滞。  相似文献   

8.
以政策过程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梳理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从决策、启动到执行、评价等各个阶段的情况,进而分析部分地方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终止的原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项改革的发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不是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其方案的设计和启动是封闭式,而不是开放式;方案在执行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而不是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形式;对改革效果的评价是一种笼统的、含糊的主观评价,而不是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检验。因此,地方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公共的价值取向和地方治理的理念,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策略,加强对改革项目的跟踪研究和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公共政策民主化的内在要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有利于增强公民对现存政治体系和公共政策执行内容的认知与支持,提升公共政策执行的绩效;有利于调适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和客体的利益矛盾,增强公共政策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有助于消减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促进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受公民参与能力、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程度较低。我们应通过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政府与公民双向沟通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健全和拓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渠道等途径扩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背景下现行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体制改革为背景,以行政过程、行政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应向立法组织转移一部分原来由行政组织承担的公共决策任务,特别是决策的价值前提部分;强化行政执行中的原则性,减少灵活性;强化对行政的内、外部监督;认真研讨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是公共行政学中重视公共部门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作为一种实践,是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活动总称。公共管理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现实性的特征,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和公共部门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被推崇为有望取代新公共管理理论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新范式,从而自然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由于研究路径多元、缺乏统一的话语体系、公共价值与政府绩效的关系模糊不清等原因,面临理论停滞的风险。通过对公共价值与政府绩效的概念进行辨析、整合与重构,提出政府绩效与公共价值具有同一性关系,构建了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评估程序和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均未能科学地反映并解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对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考察任务,就是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政策与决策的基本理念.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社会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当代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公共利益的评价及其标准则无疑是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14.
政策模拟是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手段之一,对探讨当代公共治理问题,尤其是政策动态机制和发展预测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20年来国内外政策模拟研究的重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以期揭示公共治理领域政策模拟应用态势和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公共政策模拟研究主要聚焦工具理性、治理范式、决策支持,其关联主题及应用领域广泛,具体使用方法趋于多元,同时,国内外研究在工具选择倾向、认知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政策模拟为国内公共决策支持及研究范式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与社会科学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公共政策模拟工具的现实应用发挥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是以"公共"为其逻辑起点和基准价值的。然而,在实然层面却存在着公共政策公共性衰减的风险。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化运行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中,坚守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前提,提升公众参与水平是根本保障,推进信息共享与程序正义是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影响到各方面群体的利益,而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可以通过游说来影响公共政策。他们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提供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与政策的相关部门形成某种利益纽带。健全的公共决策机制需要同时激励信息披露和控制政策偏向,而合理的信息渠道安排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信息渠道的安排影响到相关的政策信息披露的效率。另外当信息联系的各方出现目标冲突时,会产生信息沟通的损失,一些常见的机制,比如授权、协调中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损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不断发展繁荣,理论研究成果颇丰,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但公共服务动机如何转化为公共服务绩效在理论机制方面尚未清晰,遑论纳入公共管理人力资源实践中。基于Apriori算法对相关主题文献进行了无监督机器学习挖掘,发现公共服务动机转化的研究不足之处。基于此,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系统性厘清了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绩效三者关系,打通了三者相互链接转化的逻辑框架。并以逻辑转化路径为基础,基于系统网络层面搭建起“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绩效”三元交互发展的逻辑分析模型,以期发展和完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从而达到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成功转化为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视角下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公共物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就必须构建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引入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9.
间接互惠下公共文化PPP项目机会主义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引入间接互惠机制,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公共文化PPP项目中公私部门决策过程,研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私人部门当期机会主义收益的大小是影响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严厉的惩罚机制并不能有效遏制机会主义行为;未来合作收益和声誉系数越大,私人部门越倾向于采取互惠主义行为,实现公私部门合作的帕累托最优。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政府部门应出台激励政策扩大PPP市场规模,并建立惩罚机制及声誉机制,有效防范公共文化PPP项目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20.
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完善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并对国有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2013—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渠道和效果。研究发现,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改善了国有企业的决策流程,显著提升了国有企业绩效。机制分析表明,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能够降低国有企业治理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中央企业绩效提升的效果更显著,并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其边际效应呈递增态势。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中,企业需要不断强化党组织与治理结构的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降低多层次委托代理诱发的治理成本,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政府应从外部监管机制上强化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