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俄国作家普拉东诺夫的小说<切文古尔镇>"神秘难解",学者们的诸多阐释都未能切中小说"神秘性"的真正根源.笔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读体悟,并结合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分析认为小说中的乌托邦世界之所以"怪异",乃是因为它具有浓郁的基督教意识,文本间充盈着基督教末世论的思想成分,主人公德瓦诺夫也具有基督的形象成分,这才是小说神秘难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林语堂与基督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一生与基督教有着不解的缘分,他出身基督教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却在成年后信仰发生转变,崇奉人文主义,而又在晚年重新回归基督教.林语堂的这一曲折变化有其独特具体的原因.在他的经历与转变中,孕育着符合人生哲理的主体辩证法.由林语堂的亲身经历而牵涉的关于宗教与人文主义关系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一生与基督教有着不解的缘分,他出身基督教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却在成年后信仰发生转变,崇奉人文主义,而又在晚年重新回归基督教。林语堂的这一曲折变化有其独特具体的原因。在他的经历与转变中,孕育着符合人生哲理的主体辩证法。由林语堂的亲身经历而牵涉的关于宗教与人文主义关系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一直自觉地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正在洪波涌起的新文化,即使当他从事小说创作时,也难以忘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使他的小说在向艺术高峰攀升的时候,也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从而使文化推介和艺术创作具有了镜像互证的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民族精神气质与个体性文化人格,在林语堂小说中得以完美呈现;同时,因为林语堂的小说有着深湛内在的文化支撑,从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共时性特质。对文学不朽意义的自觉追求,使林语堂的小说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实现了其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5.
贾岩 《东方论坛》2002,(6):60-63
林语堂作为“二十世纪的智慧人物” ,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与基督教文化的相即相离 ,即从接受到放弃、又从放弃到再接受的迂回复归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过程 ,既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也和 2 0世纪整个世界文化的大体系有关 ,并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显示了林语堂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信仰对冰心的前期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诗作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是中国新诗之异端.冰心的小说散文是对基督之光的宣扬,光明之子的形象塑造提升了冰心小说的思想品位.冰心是一个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作家,其中社会历史家庭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女作家石评梅的思想和创作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深,这种影响是在近代社会、白话译经和西方文学等多重背景下发生的。石评梅不是从内心深处虔诚皈依基督的教徒,而是对基督教文化充满礼赞,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忏悔意识、超越追求和拯救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传统基督教家庭背景给予福克纳以深刻的影响 ,他在作品中使用了许多他熟悉的基督教原型 ,极大地丰富了他作品的内涵。作为福克纳的优秀小说之一 ,《老人》也使用了基督教原型 ,但它在基督教原型使用上比其它作品更具系统性 ,表现出更鲜明的特色。该小说中的洪水原型预示着人类命运中的悲剧性因素 ,挪亚方舟原型预示着人类凭借自身高贵品质和不朽精神力量可以战胜或超越命运中的磨难 ,而基督复活原型则预示着人类拥有永恒的希望。它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原型体系 ,表现了福克纳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基督宗教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究竟应该如何适应和发展,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有分歧的问题。基督宗教在华应不应该"中国化"以及如何实现其"中国化"的议题看似容易实则不易。基督宗教在中国处境的复杂性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文化因素,由此使之在中西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上赋有特殊使命。在过往历史中,基督教会顺应西方政治势力的东扩而在中国留下了种种阴影和遗憾,但这种整体氛围中的缺陷也并没有完全掩盖相关地域或地方教会及其宣教人员努力践行的服务和奉献。因此,这种双重图景使基督宗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获得了新的机遇,可以弥补过去的不足,开创未来的业绩。在仍旧延续的中西政治纷争和文化隔膜中,基督宗教信徒若以"超越东西方"的境界来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积极适应和忘我奉献,则有可能重新构建真正沟通中西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萧乾与基督教呈现出某种内在的精神紧张,他以民族主义的思维眼光和历史时代的特殊语境消解了基督教的世俗权力:教会、教徒以及宗教性礼仪,同时又对基督教的神性意义和艺术特性保持着沉默与诱惑。基督思想与汉语叙事方式在萧乾那里转化为文化主体性与民族性力量的审美建构,实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反帝反殖民意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