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确定这一核心范畴并阐明其基础性解释意义,对于克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化理解、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时代话语。习近平围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统一于人民理想生活方式的建构过程,揭示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是美好生活的精神满足,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人,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构方式是高品质的精神生产,由此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鲜活意涵,在时代性、人民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上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创新表达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3.
近代机械自然观的“抽象物质”方向旨在以数学化方式完成了对自然的定量筹划,然而,自然的定量化表达并非自然自身的规定,亦非人类理智的一般进步。在马克思看来,近代机械自然观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即体现资本原则的“抽象劳动”之完成,“抽象劳动”构成了机械自然观“抽象物质”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4.
王建红 《江淮论坛》2022,(2):152-157+193
“元宇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元宇宙”现象,认为:从底层逻辑看,“元宇宙”现象的出现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代表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化和生活方式生产化的发展趋势;从现象构成看,“元宇宙”现象主要涉及技术、经济、伦理三大类风险隐忧;从未来发展看,“元宇宙”现象是一种社会建构。资本主导下的“元宇宙”即是“物化宇宙”,强化劳动者主导将会走向“自由宇宙”。  相似文献   

5.
在已有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马克思的文本、思想以及社会现实生活,从哲学分析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角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物质生产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物质变换”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力图较为深入地发掘这一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全胜  王立梅 《理论界》2010,(3):99-100
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一书中,柯亨提出了"受到限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包括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理论。这是柯亨用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解读。本文主要考察柯亨针对什么提出"两种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两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对这"两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如何评议。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人们把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称作“历史唯物主义”,并视之为“哲学”——“历史哲学”.但是,不少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不具有“哲学性”;而且马克思本人也明确反对把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它是“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科学.所以,我们需要在历史科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进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此文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 ,具体地分析了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提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理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规律的科学 ,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流俗理解”。其实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历史所作的存在论考察。流俗领会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是对有待被意识所关照的肯定作为唯心主义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对历史的理性批判。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因素仍然包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特征之内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佩里·安德森认为要理论结构和历史材料并拳,形成自上而下地审视历史与“自下向上看的历史”的完美结合,在抽象与丰富的具体之间,达成平衡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以捍卫和补充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核心任务,强调以"微观基础"分析方法补充唯物史观,对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和严密的论证。但他们对唯物史观的态度并非是一致的,既有持赞成、支持和为之辩护的立场,也有的持怀疑态度,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抨击,必须予以重视和回应。基于理论上的需求,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企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西方社会的难题和危机。他用解释学的方法理想地建构现代交往理性,因而是文化主义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并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作出了阐述,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当前贫困与富裕群体利益矛盾的突出表现促使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共同富裕”的问题。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已注意到贫困与富裕群体利益矛盾,并积极采取了一些对策,这样有利于拨开人们思想的迷雾,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真正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一个根本性的实践理念,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地理解与把握以人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后发劣势”之说,为沉浸在“后发优势”之中的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出了疑问,同时也提出了克服这种劣势的办法。如何看待这泊来的“后发劣势”,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审慎地考察它。笔者认为,“后发劣势”之说,用虽然是颠倒的,片面的方法向我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的问题,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物"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词,也是它的基石,但要站在变与不变的立场上对待唯物史观,不变的是它的基本理念,变的是"物"的具体形态.而就"物"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言,也不是单一的和绝对的,尚有人类的精神及其外化形式渗透其中.要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这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思维,因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方式和维系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绝非单一的质料与精神所能决定的了的.即便在对"物"的研究上,也应该把分析的规定与规范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是"与"应当"之间寻找其相互过渡的内在逻辑,把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结合起来.既然"物"是流动的,那就要深入而全面地分析现代性语境中的"物"及其流动形态.总之,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态度)、"心"与"物"之间(原则)、分析与规范之间(方法)和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语境)看待、对待和引领流动的"物"和唯物史观.在原则指引下、在方法指导下、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中见出唯物史观之"物"的诸种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甄陶 《晋阳学刊》2005,1(2):53-59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因为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而这种前提又必然从始至终贯穿在系统之中,贯穿在过程之中。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是否相容、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人。  相似文献   

18.
杨耕 《学术研究》2001,2(1):5-12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又是辩证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反对"形而上学",但又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形而上学".真正终结"形而上学",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徐军 《南京社会科学》2012,(5):43-48,63
亨利希·库诺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重要理论家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较早提出系统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家。一方面,库诺夫从"理解史"的角度深入阐发了系统化重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他从社会历史基础、文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着手这一"重建"工作。从库诺夫的理论中,我们能感受到部分第二国际理论家片面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看到一种为了个体化的实践目的、现实指向而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肢解性的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