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瑜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86-9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体学理论回归中国传统文章学的语境发现中国文学自身史实,赋予中国古代文体学之“体”明确的文学概念,即体裁、文体类别、体性、体貌风格、具体章法结构与表现形式、文章或文学本体,从中国文学固有的文体角度,以西学为鉴,以科技为助,以制度为考,以实物为证,切入研究文体学。新文体学理论的介入让中国古代文体学得以复兴,具有战略和方法论意义,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都对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理论上改变了既有的文体观,为中国古代实用文体研究找到学科归属,刺激学人打破文学研究与非“纯文学”研究之间的壁垒;在实践上更多地关注古代那些以实用文体取胜的作家或群体,非“纯文学”作品文体特点及其使用、运用的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散文史和文章学的研究空间,从而扩大了文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金春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93-97
回顾我国几千年的文章学的基本理念,文、章与文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究其根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文人正是通过文来获得社会存在的基本价值,来与人沟通,来实现与社会的共存的意义。通过文章达到公器的要求,于是产生大我,最终实现了为文之人的外王内圣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3.
王春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5)
新时期文学意象和意象群落蔚为大观,其中主体性鲜明、文化内蕴丰富、现代意识较强、具有主题史意义的水土意象群尤为突出,它不仅承接着中国文学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积极地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具主题意蕴,展示其艺术审美境界的新的意象群落. 相似文献
4.
刘海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采访学呈现出四大特点:1.由术到学:从操作技巧的介绍到新闻采访学的构建;2.新闻实践的内在要求促发研究重点渐次拓展;3.专著教材化,教材同质化;4.采访权与新闻采访史成为该领域正在或可能勃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学术史的梳理显示,目前我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仍呈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面临一些瓶颈:一是来自"法律与文学"运动自身的内部矛盾,二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准备和学术态度所致.研究者在理论素养和学术态度上的调整,将有助于突破"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6.
源于19世纪中叶的主题学产生不久便和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以来主题学应用于中国叙事文学研究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主题学的引入,在研究角度、研究视域等方面对中国叙事文学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主题学对中国叙事文学在文献整理和文化分析等方面都产生了方法论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学术史研究视角。围绕具体的文本、具体的学者(理论家)、具体的学术事件进行的专题研究,以及文本、学者、学术事件背后的学术体制研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学术史视角采取的主要思路。这一研究视角对于校正之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的偏颇,提升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别具鉴裁通贯执中——《文学述林》与刘咸炘的文章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6):101-106
刘咸炘学问淹博,堪称大家,但久被湮没,因而其文章学著述《文学述林》也未得到学术界重视。此书论点圆融通达,沟通四部,力贯东西,对文章本体、创作、文学演进、文体、流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体现了由博返约、通贯执中的学术特点。其理论贡献与治学方法为文章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毅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在系统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从学科角度就其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进行了新概括,特别是就其研究方法作出了新的说明,并对国际贸易学的核心概念、理论主线、运行载体、框架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0.
靖鸣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4):90-95
中外新闻定义大体可分为八类.作者将其定位于新创设的新闻定义模式中,发现各类新闻定义居于原生态新闻信息范畴之外,且大多远离原生态新闻信息,已是主观成份较重的人工新闻信息定义.在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将新闻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定义"受众欲知己进入传播环节的信息."狭义的新闻定义"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信息."确认与记者产生联系的原生态裸体事实信息才是新闻.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主观新闻定义对记者采写新闻的影响和干扰. 相似文献
11.
田雨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2):155-160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12.
韩玉花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1-113
时政新闻是一种比较严肃的消息类文体,通常以重大的新闻事件为其报道内容。英语时政新闻的标题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某些特点,如小词的使用、省略、比喻和双关等。 相似文献
13.
韩玉花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6,6(1):111-113
时政新闻是一种比较严肃的消息类文体.通常以重大的新闻事件为其报道内客。英语时政新闻的标题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莱些特点。如小词的使用、省略、比喻和双关等。 相似文献
14.
周齐姝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72-75
网络语境下的英语体育新闻报道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特征。通过对《卫报》和《组约时报》网络版上五篇关于网球运动赛事报道的分析,阐述了网络英语体育新闻具有术语专业、数字频繁、动词连续、句式扩展、引语用心、修辞丰富等特点,为体育爱好者阅读网络英语新闻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润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1):88-91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阐述了一种德性正义论.这种德性正义论的要义在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统一,灵魂转向的教育是个人正义的实现之路,而哲学家的社会实践则是城邦正义的达成之径.柏拉图的德性正义论至少具有如下教育意蕴:“认识你自己”,奠教育之基;求真向善,固教育之本;师者示范,行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6.
17.
"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寇东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12-17
在文化类型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文化,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在文化结构论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的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文化,它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契合的文化,它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18.
刘小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126-129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名为《面纱》,意蕴非常深刻,借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的讲述,作者运用细腻、冷静的笔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巧妙地运用第三人物的评述促使男女主人公彼此重新审视,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幻像,更揭示了人性内心深处的面纱。在经历了爱情、背叛与死亡的多重磨砺之后,女主人公最终走上自立的女性精神的觉醒之途。 相似文献
19.
张文浩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72-76,89
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花间范式”单一格局;以“耆卿为舆台”分流成两种审美范式,一种被周邦彦发展成清真范式,另一种被苏轼推衍成东坡范式。东坡范式与文人言愁风尚紧密相关,可归结为“东坡愁”。“东坡愁”的审美范式呈现三个审美特征:主体立场由“代言”转向“我言”;缘事动情,加强词作的叙事功能;呈现须眉本色及“性情之外不见文字”的美学风貌。苏词从容调度各种表现方法,将各类愁绪审美化,其旨归却指向人生的自由层面,以超然自适的文化人格从各种愁绪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0.
白文伟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1):74-76
动画之“动”,首先在于画面连动,但这与影视画面的运动性本质不同,根源在于动画画面的反摄影性。基于此,中西动画虽皆通过动作主诉来进行叙事,但是由于哲学基础和审美思维的不同,二者最终企及的生命之动也各有千秋。廓清此三层境界上动之美学蕴涵,系对水墨动画的开拓艺术精神的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