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湘西民族传统村落是包括各类民居建筑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信仰的集合体,是湘西各民族农耕文明下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承载着湘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就是保护好村落民居建筑,村落民居建筑与乡土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民居建筑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是人的外化,反过来会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近年来湘西民族村落中乡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被日益稀释,导致传统民居建筑不断被现代建筑取代面临消失的境地。传承乡土文化,让村民从内心上认同并自觉保护才能使湘西民族村落与时代同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已从传统的乡土社会过渡到后乡土社会。后乡土社会这一社会生态使得现代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出现了新特性,如农民文化需求多样化、政府是主要供给者、供给内容多元化等等。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在供给内容、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等方面也被赋予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美好乡村视角下安徽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美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一定程度上存在乡土文化特征不明的问题,表现为同质化建设明显,多元丰富的民间文化逐步消失,社会文化空间弱化等.确立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农村新型文化样态,有以下几条对策可供参考:一是突出农村“乡土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二是促进传统礼俗文化的现代转化,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乡土”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思考提供了现代启示;他的乡土文本使民间习俗文化与风物传统以及多样的民间生活成为了乡土文学的重要“养料”与“维生素”,完成了乡土中“自然人性”的美学构想,并为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审视的文化母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解答思路。当下乡土文学应该注意当代农村问题、乡村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城乡整合中农民的关注与关怀,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建构以及土地大地的生态追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臆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惠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学界对民间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对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及整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从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现有社会结构,中国乡土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来考察民间法生存的环境空间变化,从而探讨民间法的前途和命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西方式法治化道路在广大的中国农村所遇到的困惑并讨论其原因,即西方法治思想引进的的天生不足;现时社会结构的制约;传统文化的隔膜等,进一步证明了民间法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乡土社会现实当中存在的价值。最后探讨了民间法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开发陕西民间美术资源,使陕西民间美术良性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同时促进陕西经济发展.通过对陕西民间美术现状和民间美术开发的形式、方法的研究、探讨出只有在专家引领、培养新一代的民间领军艺人,民间美术与科拔创新相结合、精准的市场定位、公司化运作、拉长产业链等各环节相互作用下,才能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尤其是适应社会变革的新的民族性精神价值观需求的民间美术品,为民间丈化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民俗艺术的国度。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就是中国民俗艺术中的奇葩。本文首先介绍陕西社火马勺脸谱的民俗艺术特征,强调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在民族化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得出民族化的设计应该着重从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这三个方面来突显设计。最后把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这是把民俗艺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的一个有益尝试,也是开创中国自己民族化设计风格的一种新途径。不仅能强调民族化的设计风格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间剪纸艺术的语言与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民间剪纸语言符号的研究,努力寻找民间非物质文化———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对话。从民间剪纸语言符号的角度来讨论现代设计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不同地域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为创作背景 ,反映不同文化区域的乡土生活与风貌 ,表现出独具地域性的审美特征。从小说的乡土题材、描摹的民俗风情及方言使用等方面 ,展示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间性文化特点与地域性的文化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秦腔的发展随着农村文化的边缘化而日渐式微。从表面上看这是秦腔传承的危机,实质上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衰微和农村社区公共价值认同的弱化。秦腔对当代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运用国家力量,以公共财政为支持引导农村秦腔文化发展,以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传统陕北秧歌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在演出场面、表演队形、表演风格、采用音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传统陕北民间秧歌的现代转型使其同时为民间文化事象和民众活动方式而存在。转型后的现代陕北秧歌在对民众的审美教育和精神团结、行为范导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将陕北秧歌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开发出来,将十分有利于现代和谐这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间信贷是一种非正式的民间金融运行机制,其特点是在银行体系之外,在实际活动中双方直接见面。这种信贷在陕北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其生成也是同其所处的经济背景紧密相关的。陕北农村各类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面临的资金困境之间的矛盾是该地区农村民间信贷发展壮大的客观背景。各种经济和社会奈件等因素使得陕北农村地区的民间信贷不仅在当前存在,而且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一直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一直延续着中华本元文化的特征,保持了精神和物质统一的原生状态,同时包蕴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无论是其中的思想智慧还是造物工艺都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在如何继承本土文化方面打开了一个可供吸收营养和借鉴的宝库。凤翔泥塑作为一种符号现象被现代设计加以运用,不能不说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现代的一次回归浪潮。文章探讨的是凤翔泥塑在纹饰、色彩、造型三个方面带给现代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内涵的调整不可避免,乡村文化建设内在要求其内容和形式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以西府民歌为例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既要做好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又要做好实践方面的传承和发扬工作。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的他者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结构性问题。传统文化的他者化现象在媒介中主要以两种途径进行:一是边缘化,即体现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都市/乡村文化等符号歧视;一是制度化,收编富有意识形态潜能的民间文化,使其进行"跨域"意指作用,并最终被制度化。因此,厘清传统文化符号的本体论思维和让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性实践的方法论路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去"他者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情的奇特性、形式的多样性、原生性和富有革命色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发展民间文化产业,既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减轻了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压力,还可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但现状不容乐观:不顾实际,盲目开发;没有形成规模,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和精品;人才资源匮乏;市场不健全。须采取相应的思路和对策:从实际出发;规模化经营;打造品牌;培养人才;培育市场,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