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排斥问题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破解中国农村金融排斥难题需要先弄清楚金融排斥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排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聚类法对农村金融排斥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归并,构造出农村金融排斥衡量指标体系和金融排斥指数;对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地域差异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农村金融排斥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影响因素对金融排斥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是不一样的,这些结果对缓解金融排斥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何解决我国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以及城乡边缘区的金融排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贷款支持农户数、农业贷款比例、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等指标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存在空间差异性;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的构想主要包括:明确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利用政策优势,逐步充实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体制,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3.
地方保护造成的市场分割为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提供可能.文章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工业行业数据对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和西部各省工业资本配置效率普遍高于中部;东、中、西部地区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表现出区域差异;政府财政支持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西部由于政府政策性投资推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存在一定程度高估,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其虚高的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修正作用;银行业金融发展对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股票交易规模与资本配置效率负相关,保险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不显著,股票市值仅对东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对中西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服务业也逐渐步入快速成长期,但是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区域金融排斥的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排斥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排斥程度最小,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在影响因素方面,金融排斥程度与文盲率和女性人数呈正比,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以及金融机构数量呈反比,与政府支持、人口规模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建议政府在治理金融排斥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政策引导性作用,转变居民观念,结合各地区表现调整政策侧重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生成及处理投入的省际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环境问题。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比率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垃圾生成与处理投入的省际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为国家垃圾治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普惠金融因金融排斥问题而产生,研究农户金融排斥问题是发展乡村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农户的分化会对金融排斥产生显著影响,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户主要面临需求型金融排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型农户主要面临供给型金融排斥;由于缺乏经济机会造成的有效金融需求不足是导致农户面临需求型金融排斥的重要原因,相比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型农户,普通农户更易因缺乏经济机会而受到需求型金融排斥。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制定差异化普惠金融发展策略,注重金融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7.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省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际差异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结论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收入差距最小,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最大。随后根据2000~201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经济开放程度、财政支出与金融发展以及教育等方面分析了省际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愈加强烈。基于沈阳周边农户的300份调查问卷,运用世代交叠模型模拟农户经济行为,建立二元Logit模型,对影响沈阳农户金融需求效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农户的家庭收入、经营状况、固定资产、土地、贷款金额和城镇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对农户金融需求效用存在显著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沈阳周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旨为沈阳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陕西杨凌、阎良、泾阳467个农户的调查,从农户金融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信贷约束、农户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的社会阶层、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是否遭受金融排斥的共同原因,不同金融服务的排斥状况亦有其他不同的影响因素。减轻贫困、增进农民福利需要,可缓解农村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问题。金融机构在制定利润目标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农户提高自身素质和信用、政策部门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可有效减轻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约束和金融排斥问题,从而缓解农户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其 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多数省市都存在金融生态系统相对运行无效率的情况;在促进中国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提升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系统技术进步,而相对生态效率退化是运行效率衰退最主要原因.此外,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很好地解释了中国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数据,构建了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对中部省份的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分析表明,中国中部八省农户选择金融资源主要受到户主的年龄、性别及所经营的主业的影响,而家庭赡养老人与供养孩子上学的负担、家庭金融资源存量、从事副业的情况并不是影响金融资源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节能减排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4~2010年中国省域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省域的节能减排效率表现特征,进而运用Tobit模型对省域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节能减排效率在此期间处于波动状态,略有提升态势,这得益于技术进步,但节能管理缺乏效率;大多数省份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进步,但管理不足,亟需提高;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等三因素促进了中国省域节能减排效率提高,而能源价格时节能减排效率的进步有所阻碍,反映中国能源定价机制需要改革。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最高法的司法解释虽然建立了刑事诉讼中唯一的证据排除规则,但并不是作为一种权利救济手段来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而是为保证实体真实。公共权力对百姓要求的回应效率以及公共权力自身的腐败使得中国百姓长期处于追求低层次安全的境地。公检法集体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处理受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冲突的原始追罪模式,使得刑事程序不过是“操作规程”而没有诉讼的意义和价值。法院不可能作为独立于国家和个人之外的第三者来执行证据排除规则。没有成熟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和完善的证明标准,没有对未决羁押的有效限制,建立证据排除规则可能使被告人的地位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15.
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构成政府管理经济的三大战略工具。离开有效的金融监管,无法成功管理我国经济转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和挑战。当前影响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金融体系存在广泛的隐性担保,准入壁垒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严重抑制金融业竞争,金融监管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二是监管机构背负的多重目标间存在冲突,监管实践中难以同时兼顾;三是监管机构运作独立性不强、资源严重不足、问责机制薄弱,治理框架需完善;四是行政控制导向的现有分业监管结构日益难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重复监管与监管空白并存,缺乏正式的宏观审慎框架,监管合作不规范,信息共享安排不完善:五是类金融组织发展迅速,与正规金融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步显现,但其监管存在空白,且各地监管标准不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当前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契机,立足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现状问题已经从“顶层设计”层面转化为中央、地方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权责划分等现实问题,提出省级公园体制构建的建议,旨在弥补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省级层面体制建设的缺失,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在新时期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中的权责,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统筹管理。本文首先介绍了以美国州立公园、加拿大省级公园以及日本都道府县公园为代表的国外同类公园的先进理念和建设经验,其次从实践建设、规范标准、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省级公园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中国省级公园体制构建的初步思路:第一,从设立标准、功能定位、主要类型三方面对省级公园的概念进行了探讨;第二,讨论了省级公园的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第三,从监管机制、资金保障、法制保障三方面对省级公园保障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希望通过省级公园体制的构建为新时代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对于系统保护国家各级各类生态重要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创新是一个伴随金融业发展的持续过程。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不少,有过多的制约因素,在分析论述金融创新的内涵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深化金融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省制讨论中,划小省区乃大势所趋,但如何分省则暂付阙如。中国历史上的分省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类,即省内分家式、邻壤切块式、边疆开发成熟式。元代以来所有分省实例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在省区划小的工作中应该以省内分家模式为主,而对由相邻两省或两省以上接壤地区析出新省的模式则需持谨慎的态度,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