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地区近期出现的不和谐声音和现象表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香港的统战工作不能再单纯以香港工商界中上层经贸统战为主要的统战方式,应当拓宽香港统战范围,创新香港统战机制。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盟友和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战工作中具有政治可靠、容易保持政治主动和网络社会新阶层优势的作用,应当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香港统战中的作用,特别是针对香港的中低层民众,甚至包括所谓的“反对派”、“民主派”,建立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香港统战成果,不断提高香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越性,也为最终实现两岸统一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2.
廿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出现在亚洲东部。从世界地图看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香港只是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黑点”;然而在新的国际条件下,它竟然像匹脱缰的骏马,奔驰在一大群你追我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前列,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很突出的一个新兴工业经济实体,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当代自由资本主义的典范”。一位作家谈到这种现象时说:近几十年每次来香港,都看到一些“目之为眩”的新景象:“香港的地底好像在藏着一股巨大无比的动力,不停地孕育,蠕动”,产生出香港奇迹。香港奇迹的主要几种表现1.香港自然资源贫…  相似文献   

3.
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都很相似,并且在80年代都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引人注目的亚洲“四小龙”,然而香港却与其他“三小龙”的产业结构有明显不同。本文首先对香港与其他“三小龙”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这种现象的成因及香港制造业的特点进行了剖析,最后对香港产业结构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基本法》第八条,对为什么要规定香港“原有法律”“予以保留”,香港原有法律包括哪些,“原有法律”和香港法律渊源之区别,回归后香港法律的本地化、适应化、双语化、成文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准确理解“一国两制”下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不变”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咪拉 《北京纪事》2011,(10):30-33
2011年高考,有一个备受争议的现象:北京市四名高考状元全部选择就读香港的大学,各大媒体打出醒目的标题:“2011年高考,北大0:4完败香港高校”。香港大学今年从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然而,在这近300名精荚赴港镀金的同时,一位香港考生却逆流北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两年前,  相似文献   

6.
在沪市跌破2132点之后,《第一财经日报》进行了一场“救与不救”的讨论。从香港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颇有意思。同为中国人,但是香港投资者不会有人要求政府去入市或是救市,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动用公币人市干预,还引发了市场的激烈讨论。有一些专业投资者认为,此举有损香港的“自由经济体”形象。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由维持香港现状,“长期相算,充分利用”,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在这一构想指导下,经过谈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通过和平谈判,以“一国两制”模式解决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国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香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对香港在未来亚太经济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未来香港应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网络中心。根据对香港经济定位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了未来香港制造业发展模式问题,提出香港应通过“转移高技术化”,以“高新技术的综合创新中心”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十月底从香港访问归来,适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全国发行。联系在香港所见所闻,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的论述(《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使我更加深了对“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的认识。何以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我想着重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令世人瞩目的“香港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香港”得名的由来“香港”这个名字,原为明朝至清嘉庆时一小海湾之名。该海湾在现今香港仔附近之香港村海滨,名为“香港”,以运香木出口著名。香水即现时的檀香、伽楠香、沉香等等,统称“莞香”,届东莞特产,所以叫“香港”,亦有其道理。自明朝以来,香港这个地方还有其他名字,最为人所熟悉的叫“裙带路”。明末时期,当时锦田人邓元勋及堂兄邓圣狱在港岛安葬祖坟三处,第一个位于黄泥涌,第二个在鸡笼环,第三个则靠近黄泥涌的回园。岛上的数顷物业(即建筑物),昏庸这两位堂兄弟所有,而港岛则属东范县所管招。每次纳粮.在…  相似文献   

11.
香港文化面面观马霆曾几何时,色彩纷呈的香港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有人说,香港文化是“殖民文化”,有人讲,香港文化是“俗文化”,还有人认为,香港文化是一种“夹缝文化”。是的,香港文化似乎很难说得清:少女对“四大天王”的舍命追逐;赌马场上人们捶胸顿足;仙山庙...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后,香港同胞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长期斗争。19世纪末以前,这种斗争尚处于自发的分散状态。20世纪以后,香港同胞与大陆人民反帝斗争的联系日益密切,香港工人阶级则成为历次斗争中的决定性力量。抗日战争时期,香港同胞以各种方式参加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长期的反帝斗争中,“离港返省”最清楚地表明了香港同胞强烈的“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与上海因其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紧密联系进入学术批评视野。李碧华、黄碧云与王安忆等沪港两地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清晰地表达了两座城市在文本中“镜像”式的互涉关系。近年文化界兴起的“老上海”风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香港制造”。出产于香港的“上海怀旧”以“精神还乡”的形式,体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先行进入资本主义的英国,企图把香港作为侵华前沿据点,采取一系列外交和武力威胁手段,终于在1842年借签订《南京条约》之机,正式割占了香港本岛,始出“香港问题”。接着,英国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扩大占据南九龙、“新界”,“香港问题”则完全形成。辛亥革命后,历届政府都曾试图解决“香港问题”,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未能如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过艰难谈判,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终于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英国交还香港,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  相似文献   

15.
1997年7月1日,一段特殊的历史已在香港结束,“香港过渡期”在这一天告一段落,香港主权回归于中国。从1982年秋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来华,揭开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谈判的序幕,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风风雨雨的15年中,香港的前途一直是中国、英国、香港三方面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其中,英国公众是如何看待他们心目中“最后的殖民地”的回归、他们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这段历史呢?本文从英国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一些文章追寻英国舆论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表明:昔日的大英帝国雄风已去,“流水落花春去也!”  相似文献   

16.
香港青年商会总会成立於1950年,隶属於国际青年商会,由年龄刀至40岁的青年人组成。为了提供更多训练机会及方便管理,其1300多名会员分别隶属於香港18个分会。香港青年商会鉴会以“服务社会、训练秘书”为宗旨,推出过不同类型的工作计划,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选举”等。多年来,香港育年商会总会始终围绕“五大机会”开展工作,即,个人发展培训、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国际事务和商务管理。希望能够以青年人的热诚,为社会缔造更美好的将来。香港青年商会总会  相似文献   

17.
编辑人语     
14年前,中英双方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内地、香港从那一天起孕育在统一之中,并且确定了香港所应奉行的原则,那就是“一国两制,港人制港”。今天,香港终于迎来了遍地紫荆花开。我们必须牢记几代人为此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是邓小平先生在香港问题上的雄才伟略是民有中国人乃至全人类永远的财富。经过精心策划,我们以这一期香港人物专集作为我们向香港97回归的报春之声。在这里,需要首先解释的是“对于香港人物的选择,我们是挂一漏万。许多在内地和香港都很有知名度,不可不写的香港人士,或限于资料来源,或囿于杂志容量,或因为以…  相似文献   

18.
在香港呆久的人,慢慢会对“体制内”的一些做法感到不适,而刚刚踏入香港的内地同胞,也往往会觉得香港“过分自由”而有所不适。  相似文献   

19.
中英香港问题是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历史性命题。“香港回归”主要基于三大支点:(1)时代支点———近代殖民主义时代是“香港失落”的历史支点,当代和平与发展时代是“香港回归”的现实支点;(2)国力支点———香港由“失落”到“回归”的过程,恰恰是中英两国国力对比发生巨大变迁的过程,是国力天平由倾向英国渐趋倾向中国的过程;(3)“一国两制”政策则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统一、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使“香港回归”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中学时代因父亲逝世而辍学。十八岁时前往越南经商,继转赴印度尼西亚从事橡胶工业,1956年设厂制造塑料薄膜,属印尼第一家。1958年移居香港,田民看准市场前景,以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发展人造革业,从椰城到香江,田氏以“诚”、“信”为本,开拓创新,实业日益发展,规模宏伟,竞争力强劲,誉满国际市场,被称为“香港人造革大王”,丰绩可碑。田家炳先生为酬工业报国之素志,鼎力协助内地各省发展人造革业,关心国计民生,曾向广东省政府捐献数百万元生产设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