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充《论衡》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杂文学观念,对"文"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从"天文"到"人文",从广义的纹理色彩之"文章",到相对狭义的文字著作之"文章",层次不一,含义广泛。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王充还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继承了先秦以来"人学文质论"的思想,又开始了"文学文质论"的探讨。他提出的"五文"说,对后世文体理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虚构很不重视,有关研究停留在皮层的理解和阐释上,或者认为虚构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或者只是文学的审美特征。实际上虚构乃是文学的本体之存在,是文学区别于历史、传记、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核心性质"。虚构表现在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文本言语方面。文学的虚构是通过文学文本言语体现出来的,文学文本言语也是虚构的,文学不是生活事实,而是话语事实,话语事实并不是生活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诗普遍带有自传特征,不少作品被后人视为"实录",这是解读陶渊明其人的关键。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特质导致陶渊明自传诗不但在表现手法上写实与虚构并存,而且诗中所塑造的自我形象具有双重性。这种形象或隐或显,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中还可相互转换,呈现出临时性、可替换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陶渊明诗中的隐士、农人,是一种表面角色,相当程度上是诗人绘就的文学脸谱,其本质身份则是东晋门阀政治中为人所轻的"寒士",这是其历史真容。"寒士"的身份、性质,决定了陶渊明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选择,那些自传性的诗作以隐晦的方式反映了其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独特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之"文学"门,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即学与文。"学"是指博学经典子史,"文"则更多地与现代概念的文学相一致,表现出"纯文学"的特征。而从"学"与"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审美概念来看,此二者又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或许能解释"文学"门中"文学"的含义。支遁在"文学"门并不涉及纯文学形象的范畴,而这种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文"是一种符号形式,体现了人的符号活动功能,展示了人的创造本性.其涵义极为丰富,是采色交错,是杂多的统一,是纹理、花纹,是文章、文辞、文字、文词、文采,是鼓乐,是表现形式、是法令条文,是社会与自然界的现象,是人文、天文、地文、水文,是美,是善,是文德;同时,"文"不是现成的,是"与天地共生",发生构成于终极的构成境域"道",其自身的缘发构成态表征为"自然".  相似文献   

7.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这两个概念虽然文字表述不同却反映相同主题,实际是属于同一范畴的同一概念。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出现皆有其特定历史渊源且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生态文学(或自然文学)的发展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引领着人类自觉走进"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9.
论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之"文",在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与今天的"文学"或"文章"都并不一致,这正说明我们现代文艺学的"失语"--失去了我们传统的话语.实际上,<文心雕龙>之"文"的内涵原本是清楚明白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文章"的基本含义,也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到了20世纪初叶,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literature"被翻译成"文学"并得以广泛运用,中国古代漫长的"文学"、"文章"概念的应用历史基本中断,"文学"一词也就陷入尴尬之境.按照<文心雕龙>和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章"、"文学"的基本话语,"literature"不能翻译为"文学",而应该翻译为"文章",这也就是<文心雕龙>之"文";而作为"文章之学"(Literary study)的"文学",或可翻译为"Philology".  相似文献   

11.
画面的色彩、色调、布局"好看",是对摄影文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摄影文学独特的优势。但摄影文学不能只通过视觉刺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它更多的应是信息、智慧、情感的传递与渗透。人们读摄影文学更多想品味的是隐藏在图片和文字背后、用图片和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这是评价摄影文学"好读"的标准。而"有品位、好味道"则是摄影文学的生命。摄影文学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产物,肩负着反映时代主题、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衡量摄影文学"有品位"的重要标准。摄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电影文学相比,更为"短、平、快",因为它不受地点、空间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读者可以长时间地品味、评价它,所以,"好看好读好味道"是摄影文学占领文学市场的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2.
魏晋是一个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各种艺术都悄然发生着变化,文学也不例外。《世说新语》蕴含有一些新的文学思想,诸如文学的含蓄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正是魏晋士人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13.
诗(poetry)常被看作是用"节奏创作的美".但是,诗歌除了是一曲悠扬的乐章外,还是一段抒写记叙情感的艺术文字.写景抒情,记人论事是诗歌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现代叙事诗当中.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素材选取"、"聚焦过程"及"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罗伊·坎贝尔的著名诗篇<祖鲁女孩>,理解作者的创作源泉,赏析其文学价值,并由此对欣赏叙事诗歌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文学数理批评",是指从"数理"角度对文学文本的研究。东西方古现代学者都有关于文学数理批评的实质性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包括"作品命意批评"、"编撰体式批评"、"框架结构批评"等八个方面。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古人把握、表现或再现世界与艺术接受的方式与特点,并注意借鉴吸纳现代哲学与文学研究各种有益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全部)文学数理批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问题已成为新世纪的学术前沿。文学鉴赏作为一种比较普及的艺术教育形式 ,理应受到重视。本文从读者艺术经验的角度对文学鉴赏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 ,认为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一个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的世界的再发现 ,是对艺术家艺术经验的还原 ,是艺术经验的二度生成。它要求读者具有艺术的眼光 ,注重作品形式的研究和形象的品味。  相似文献   

17.
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资平的自然主义文学资源主要来自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其特点是:一、题材大多取自个人经历和身边的人事,具有日本"私小说"的一般特征;二、以性欲描写为重心,着重表现人的物质性存在;三、不避琐碎、凡俗、丑陋,把"审丑"的风气带入文坛,为改变中国人传统的美学趣味起了积极的作用;四、拒绝主观情感的介入,力避虚构和想象,以科学的方法,冷静观察,客观描写,以真为艺术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其具有象征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文学意象是中西方理论家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等方面关系和性质所构建的文本形象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学或文学研究领域,经济学与文学的关系不可忽略,中国传统文学即使在反映古代生活的"经济细节"方面,也是一部"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中国古代诗文小说中,存在着大量涉及经济生活的描写,作为文学的内容和经济生活的反映,古代诗文小说中"经济细节"的变迁,折射了"经济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不仅自身变动不居,而且受制于政...  相似文献   

20.
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同题已成为新世纪的学术前沿。文学鉴赏作为一种比较普及的艺术教育形式,理应受到重视。本文从读者艺术经验的角度对文学鉴赏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认为: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一个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的世界的再发现,是对艺术家艺术经验的还原,是艺术经验的二度生成。它要求读者具有艺术的眼光,注重作品形式的研究和形象的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