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是否具有审美意识的角度,对魏晋之前的自然观进行分析,提出魏晋之前有物质功用的自然观、伦理象征的自然观、神学意志的自然观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等类型,并勾划出它们之间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儒学信仰产生了危机。魏晋士人开始追寻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求,把思想引向了玄学。史家称此为“人的觉醒的时期”。人们主张个性张扬,追求“简约自然”的艺术神韵和趣味。这种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潮,充分反映在当时的书法理论与创作之中。文章旨在探讨魏晋书法理论创作中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书法创作中主体所具有的“心斋之心”,以及书法形态、书法品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然观念以及对后世书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审美批评史上,人们对"兴"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如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往往都把"兴"看作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其实"兴"在魏晋及魏晋之前的涵义是不同的,在魏晋之前取的是"托起"之义,在魏晋之后则多取"情兴"之义.所谓"托起",也即"托事于物",以外物托起人事;所谓"情兴",即兴致、兴会,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忽有感发、突与心会、兴高采烈、不可遏制的淋漓情致."兴"在魏晋审美实践中的语义转换,与魏晋玄学对心性至善以及道德直觉功能的宣扬无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阮籍、嵇康的自然观。本文认为,他们二人都认为元气是自然的本体,但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相同,因此不宜将二人自然观并举;另外,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阮籍、嵇康的思想与魏晋玄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他们的元气论,实际上是汉代气论的延续,不代表魏晋思想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造就魏晋士人诗化人生最直接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哲学自然观的树立;怀疑论哲学思潮的流行和对人的 生命的高度自觉;人物品藻和对人的内在精神面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后人评论魏晋的书法风格往往以“韵”概括,但魏晋的书法风格是复杂的,在“韵”的主导风格之下,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这就是“清”。魏晋玄学思想的盛行、魏晋人自我价值的发现、魏晋时期书法的自觉等,是形成魏晋书法“清”的风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由于玄学思潮的特殊作用,魏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两汉的质的变化,士人逐渐形成了山水审美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当时形成了以洛阳和会稽为轴心的南北两个山水审美旅游活动中心;而这种时风和文学观念的演变又最终影响到魏晋山水文学的创作,实现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山水自然题材的广泛扩展,而在形式上则孕育了山川景物记、山水游记等新的山水文学体裁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机械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中西自然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自然观的不同表现为机械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之区别。机械自然观包含个别性但缺乏普遍性,它表现为对自然的外向性征服,缺乏对自然有机性的理性认识;有机自然观包含普遍性但缺乏个别性,它只是内向地思考自然,缺乏积极的实践改造环节。文章认为,中西自然观具有互补性,现代自然观应是中西自然观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上古图文”与“传世文献”之二重证据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古神话并非古人“幻想”之产物,而是先民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上古“飞碟时代”之描述。先民没有与“飞碟时代”对应的“科技观念”和“科技语言”,他们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之所作出的理解和描述,就形成了以比喻、形似、隐喻、暗示等“谜语”形式说出的上古“神话史”。所以“飞碟观念”正是破解中国上古“神话—谜语”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1.
端、实、故、宇、久(宙)是《墨经》自然观的重要范畴,也是构成《墨经》自然观体系的基石。这些范畴涉及始基论、物质论、因果论、时空论诸问题。本文拟通过探讨这些范畴,揭示《墨经》自然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是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但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本文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的视阈下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考察,重点分析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多维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的生态难题暴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理念和观念的危机。马克思的"自然观"内蕴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之中,劳动的异化带来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人性的"物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透过劳动实践的中介,能够推进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与"异化"的扬弃,它突破了技术实践基础上的机械论自然观,超越了伦理实践基础上的道德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之"实践—认识—审美"链条的辩证契合。因此,准确完整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并积极化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哲学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自然概念的词源学解释出发,主要从哲学和历史观视角审视了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自然观、价值学自然观和实践论自然观。通过分析西方思想史上自然观的两次转向阐明生态伦理学视野中的自然观是自然观的第三次转向即价值观的转向, 并对其内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论汉未魏晋六朝“人的觉醒”风貌的特质王德华人们常说魏晋六朝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关于这一时期“人的觉醒”的具体表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宗白华先生曾着重从美学角度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  相似文献   

17.
王弼注《老子》,提出"崇本举末"以无为本",构筑起形而上学的玄学本体论,为赋予"自然"全新意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为自然"是王弼提出的新自然观,在他那里,"自然"既体现为顺物之性,又是循事物之客观规律,这是"自然"意义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女性题材的赋作得到大量的抒写;女性角色呈类型化趋势,如思妇、怨妇、去妇等其中最为特殊的莫过于寡妇角色的抒写。其特殊性一是表现为写作主体的不同,二是其写作时间集中在魏晋时期,魏晋已降则不见蛛迹。立足其特殊性,逐层分析魏晋"寡妇赋"的创作特色,探究兴盛于魏晋之缘由,展现出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魏晋风度是魏晋士人审美人格的感性显现,也是魏晋玄学精神的感性显现。魏晋风度的基本特征可用一个“清”字去概括,“清”是具有高品位的美学特征。这种特征从魏晋士人的仪态风神和内在性格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不用视角去分析劳伦斯和爱默生的自然观,论证分属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两者自然观的类似。主要从泛神论自然观、生命力和超验主义自然观、原始主义和辩证主义自然观这几个方面进行探析。最后指出两者自然观对于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