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之我见苏晓云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是土家族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土家族地区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土司统治,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土家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就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特...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招婿婚姻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导致其变迁的内在动力是宗族及其支配下的社会性别关系。在改土归流前,以女系血胤和女系财产继承为实质、以从妻居为表现形式的招婿婚姻具有一定的礼俗地位,并在土家族社会普遍发生;改土归流后,男系血胤和男系财产继承成为牢不可破的村落文化规则,招婿婚姻的数量下降,礼俗地位下滑;21世纪以来,婚姻市场上的"男多女少"格局巩固了土家族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宗族认同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日渐衰落,招婿婚姻重新获得了生存空间并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3.
改土归流既有土司的一面,也有土民的一面。从土民的视角来看,改土归流虽是国家力量对土司地区的变革,但这一变革并非单向,土民在改土归流过程中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无论是土司阶层的改土归流还是土民阶层的改土归流,土民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忽视来自民间的力量。在改土归流过程中,既有汉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有土家族文化在汉文化强势影响下的自我传承与发展,二者并行不悖。土民社会并未彻底成为汉人社会的一部分,土家族文化也并未完全整合进汉文化当中。应多关注改土归流历史进程中土民的选择和土家族文化传承与延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改土归流在明代永乐年间即已开始,但这时是一种被动举措。清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大规模进行,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雍正朝初期先后结束。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经济方式、文化模式、社会变迁和族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凸现了两个族群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改土归流是指清王朝废除土司代之以流官,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清雍正年间,清王朝对土家族土司进行了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土家族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土家族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土家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土家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对蒙古族婚姻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当今学术界尚无从宗法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蒙古族进入阶级社会后 ,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收继婚、抢婚制、世代婚、等级婚、入赘婚、买卖婚、抱斧婚等名目繁多的宗法性婚姻形态。在蒙古族历史上 ,宗法性婚姻缔结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父母主婚的原则、服从神权的原则和族外婚原则。蒙古族宗法性婚姻形态形成的原因 ,是由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宗教和其他民族影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在"以歌定情"的土家族传统社会,女性掌握着婚姻自主权。改土归流后,朝廷流官强行在土家族地区推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土家族女性一方面竭力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封建婚姻制度。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以接受部分汉族封建婚姻制度为妥协,坚守了土家族女性的部分婚姻自主权。土家族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意识对当今中国的女权运动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人类繁衍自己后代的文明形式 ,是构成家庭、产生宗族的基础。早期满族的婚姻形态处处渗透了宗法的色彩和内容 ,以宗族家族利益为目的 ,财产作为婚嫁中介 ,严门第等原则成为制约满族婚姻缔结的宗法性因素 ;包办婚、收继婚、早婚、一夫多妻等婚姻习俗 ,反映了宗法的族权、父权、夫权在满族家庭婚姻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 ,体现了浓厚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9.
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史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在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地域特征与民族特性非常明显.从变迁的原因来看,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是内在原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清初,土家族地区相继完成了改土归流,普遍设立府、州、县,以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统治。为加强对乡村基层政权的管理和控制,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推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在清查户口、征收赋税、维护治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保障。与其他地方相比,土家族地区的保甲制度在厘清户口、推行官府的政令以教化民众等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廪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廪歌》是一部反映土家族两千多年历史的史诗 ,在民族音乐中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揭开《廪歌》神密的面纱是揭开古代土家族“廪卡人”文化、生活、音乐、政治、风俗、宗教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右江农民运动开展后,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号召妇女挣脱“男尊女卑”的精神枷锁;制定法令,保护妇女的合法权利和地位;倡导婚事新办,帮助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使根据地的嫁娶习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标志着少数民族聚居的右江地区婚姻制度大革命的开端,对以后的嫁娶习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先民--巴人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土家族及其先民巴人历史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包括早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对"廪君巴人"和巴族起源的认识,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在肯定了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过去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宏观设想.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织锦色彩艳丽、构图巧妙、图形极富特色,应用到湘西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湘西土家织锦以实物提炼、神话想象、生活情景以及直观的图形和文字为表现形式,在土家族的生活中扮演了御寒装饰、亲情传递、美好象征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功能,具有图形抽象性、民族代表性和传承稳定性的文化特征,传递着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信仰风俗,在其艺术设计中融入民俗习惯,体现土家族喜“斑斓五色”的审美意识。湘西土家织锦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湘西土家族重要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7.
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土司统治地区裁革土司土官,设置府县,代之以流官治理。此时,土家族地区与外界一直处于“冲突与合作”关系,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传入与融合,土家族音乐活动在形式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傩堂戏、土地戏、酉戏、花灯、渔鼓等诸多新的音乐文化形式。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打破了以往土司在文化上垄断局面,在各地设立学校(义学),学习汉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并且土家族的礼乐文化以及戏曲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歌乐的鼎盛、戏曲音乐的产生、祭祀音乐的变异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文化现象,导致了土家族社会的文化重构和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家织锦“四十八钩”是土家姑娘以土家秉性为核心,以钩藤为素材,借婚俗为依托,祈福为目的,用几何图形由“八钩”逐步演化的艺术珍品。集中表现了土家族辩证地认识、处理天、地、人、神、物等万象的“必变”与“适变”间的对立统一,以求大发大旺的人生理念。它是土家的“太极图”,绝非“女阴崇拜”。  相似文献   

19.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岭南俚族女首领.当时的俚族尚处于母系氏族末期,女权仍受到尊重,而冼夫人家族世为岭南首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卓越的军事才能,造成了其威服诸越的特殊地位;她与汉族太守冯宝的联姻,既起到了政治联盟和保境安民的作用,又促进了俚汉文化交流和俚族社会的进步.俚族的民间信仰有鸡卜、石狗崇拜和铜鼓崇拜等,其冼庙祭祀和闹军坡习俗在当代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内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20.
我国1950年、1980年和2001年《婚姻法》均无关于婚约的规定,相关司法解释零散而不成体系。以社会调研为基础,考察婚约的涵义及历史流变,可知作为男女双方意思表示的现代婚约,性质上属于亲属法上的契约,兼具亲属法与债法的双重属性。婚约现象长存不衰,有着深刻的心理、文化和经济基础,我国现行立法对婚约习俗的规避与漠视有“矫枉过正”之嫌。婚约立法是填补法律漏洞、充分发挥法律社会导向功能之必需。我国应当对传统婚约习俗采取“形式保留、内容改良”的态度,构建一个理论上符合现代法律自由精神,实践中满足司法实务需要的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