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圆心 《社会福利》2006,(2):56-56
据《香港商报》2005年1月23日报道:“北京市让爱飞翔残疾人艺术团”于1月22日首次来港演出,大获成功。艺术团在沙田一个商场作“千手观音金光闪耀之旅”表演,一班聋哑人士的精湛表演,吸引不少香港市民驻足欣赏。  相似文献   

2.
楚廷勇 《社会福利》2003,(11):58-59
据统计,日本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1985年的10.3%增长到2000年的17.4%,截止2002年底,日本超过65岁的老人已超过3500万,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老人。1990年日本的人均寿命是79.0岁(男,75.9岁,女,82.1岁),2000年增长到81.13岁(男,77.64岁;女,84.62岁),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日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除了经济方面、饮食文化方面的因素外,与其众多完善的老人福利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老人受虐待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人受虐待问题日益凸显。其虐待类型主要包括身体虐待、疏于照料、心理虐待、性虐待、经济虐待五个方面。老人受虐待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受虐待老人自身的问题,也有护理者的责任。而日本老龄化进程加快导致护理老人负担加重、日本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削弱及妇女生活方式改变使得代际间矛盾激化是导致虐待老人问题加剧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一、悲观论调的失误在预测1987年度日本经济的过程中,悲观论调占了绝对压倒的优势.《钻石》周刊1986年11月22日号对12位经济学家的咨询表明,预测增长率为1.2%-1.8%的有3人,2.0%-2.5%的有4人.平均为2.7%.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本质上是中国空巢养老问题的突出反映,更是空巢家庭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极端结果.随着中国社会的“少子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发展,在“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双重压力下,空巢老人“孤独死”个案将会持续增多.空巢老人“孤独死”拷问着社会道德良心,呼唤着家庭亲情伦理.日本社会高龄者“孤独死”问题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中国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责任主体必须未雨绸缪,进行养老资源和养老支持的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威 《日本研究》2002,(3):95-96,F003
一、老人看护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 )日本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联合国将 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的现象 ,称为人口老龄化。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人口统计资料集数据 ,目前日本 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1 7% ,2 0 1 0年达到 2 2 % ,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最新的调查资料,真实地叙述了1946年葫芦岛百万日本侨俘大遣返的历史过程。葫芦岛百万日本侨俘大遣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表明,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侨民带来极大的祸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反思战争,珍惜和平!这就是葫芦岛百万日本侨俘大遣返的历史回声。  相似文献   

8.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长期以来老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子女来解决,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规模的日趋小型化,老人的长期照顾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服务来满足老人及其家人的需求,然而老人福利机构及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其服务质量离人性化照顾服务仍有一段距离。就现阶段而言,老人福利机构所提供照顾服务的质与量,均有提升与改善的空间。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施行公共性长期照顾保险的国家,其施行之初也面临着一些与我国同样的问题,为提升长期照顾机构的服务质量,日本厚生劳动省在介护保险制度施行后的2002年,就开始倡导老人福利机构应建立危险管理机制的理念,并于2006年修订老人长期照顾福利机构管理规则,规定老人福利机构应建立危险管理机制,以提升照顾服务质量。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老人长期照顾福利机构建立危险管理机制的过程、基本架构,以及相关课题做系统说明,为我国老人福利机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我国未来在探讨老人长期照顾问题之际,提供必要的配套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很多人都只把慰安妇们当作历史的一份证物,但是她们是否快乐,是否孤独,是否受到伤害,这个日本姑娘在乎。8月12日,90岁的黄有良去世了。她曾经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2001年7月,黄有良、陈亚扁、林亚金等8名海南慰安妇幸存者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公开道歉还她们清白,并给予相应赔偿。黄有良作为原告代表,两次赴日本出庭作证。一生坎坷,老病相催,如今她们都走到了生命  相似文献   

10.
孤独的代价     
“寡居效应”一项发表在学术期刊《流行病学》2011年1月号上的研究给出了惊人的量化结果: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之后三年内死亡。之前已经有相关研究认为丧偶会增加人的死亡率,这种情况被称为“寡居效应”,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仔细考察了自1991年起记录在案的58000对夫妇,最终发现寡居效应不仅对老年人成立,对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同样成立。  相似文献   

11.
论孤独体验     
王蕤 《社科纵横》2006,21(12):110
艺术家的孤独体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审美体验,能对艺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孤独体验成因的基础上,概括出孤独体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渐庞大的“外来童子军”目前,在上海始终活跃着一支外来少年儿童“兵团”,他们有的依仗大人,有的自打“江山”,靠拾荒、乞讨、擦皮鞋、卖报刊、做童工、给票贩子当帮手和给“老板”、“大款”、“小姐”们开启车门来挣钱,这些廉价的打工仔,缺少自我保护能力,一己没活干,就会陷入孤立无援、食宿无着的困境。为谋生,他们常常会不择手段地为生存而“奋斗”。去年初,上海火车站收容了一名5次持刀剑、石块合伙围抢、袭击单行旅客的少儿。经查,他才13岁,是福建邵武三年级的学生,前年6月进学来沪后,在大盲流的调教下,逐渐从“望风…  相似文献   

13.
孤独中过年,怎么办'哲学家总是对孤独情有独钟。尼采对孤独的定义是"一个值得被理解的人寻求理解而不可得",与寂寞和无聊含义并不相同。尼采还说:"谁将声震长空,必长久源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歌手却一般不会这样理解。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更契合大众的心理。王菲的《笑忘书》则唱出了一种无助的潇洒。孤独是一个人的战争,想要打赢这场战争,你所倚仗的武功秘籍只在拒绝孤独和享受孤独之间。  相似文献   

14.
正他跟人们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成因是敬也罢,嫌也罢,都是公众人物的代价。一定意义上,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张艺谋至今保持高产、保持干活儿的热衷,是因为,这让他不孤独。张艺谋身上很多特点,都很难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找到答案。他今年67岁,还是一头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黑发。一天只吃一到两顿饭,睡四或五个小时,能量条却强悍到了反人类的地步。普通人的脸大多不对称,然而他大到骨骼  相似文献   

15.
残疾人数:视力残疾755万人、听力语言残疾1770万人、智力残疾1017万人、肢体残疾755万人、精神病残疾194万人、综合残疾673万人。我国共有残疾人5164人。我国残疾人经济来源:1563.14万人靠个人劳动收入,3464.01万人靠家庭亲属抚养,136.85万人靠国  相似文献   

16.
正而立之后骤然成名,让他在巨大的喧嚣中看见自己和生活的距离。王凯想隐身。这两年,出现在公众场合的王凯总是被人群簇拥。除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粉丝,还有无微不至的工作人员。我现在去哪儿都得是一堆人。王凯感慨。人群的裹挟没有给他带来亲密感,他觉得这不太对劲:演员被保护得太好,就完全没有时间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7.
盂静 《东西南北》2011,(17):60-62
距离倪萍离开“央视”舞台也有些年头了,其实她从没离开观众的视线,可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她的变化还是颇为吃惊。卖菜的大婶会心疼她这些年是不是过得不好,  相似文献   

18.
承载城市作家张爱玲苍凉而凄艳一生的便是公寓了,上海的,香港的,洛杉矶的,从极盛到凋零,张爱玲的清高与世俗,没有谁比那些旧时的公寓更清楚。张爱玲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于是,从大家庭出逃的张爱玲,便穷其一生,在公寓里进行着她避世却不离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独感是文学先驱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心体验,但不同的作家其孤独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根柢和感情浓度。为了辨明郁达夫的孤独,本文从主体创作前的生活体验和个性特征,他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中西文化背景对他的影响等三个侧面探究其孤独的原因和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报载: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数字表明,丹麦人富有但自杀率高。专家们认为,原因是他们感到孤独。统计结果表明,丹麦每年10万人中就有28人自杀,远远超过其它北欧国家。虽然自杀的表面原因多种多样,但在大多数自杀案例中,有一个内在的原因是共同的,那就是孤独。科学家早就提出了一个课题:把一个孩子孤立于社会之外,他将会如何发展?生活本身正在为这项研究提供越来越事的材料。1920年印度米德纳尔区的村民,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幽灵”。村民们包围了他的居住地,从狼窝中爬出两个女孩,一个2岁,另一个8岁,两人只会爬行,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