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离婚问题是现代家庭问题中的一个大问题,几乎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面临着高离婚率的现实。 我国近些年来,特别是新婚姻法实施以后,离婚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据统计,1978年到民政部门登记离婚的有170,449对,1979年达到192,894对,增长13.2%;1980年和1981年虽低于1979年,但都高于1978年,分别为180,378对和186,891对;1982年则达到210,930对,比前几年中最高的1979年还多了9.4%。1981年1至9月,各地人民法院新收一审离婚案件26万多件,比1980年同期上升37.2%。有些地  相似文献   

2.
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中国面临离婚率不断攀升之势,我们必须冷静分析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在保障公民个人离婚自由权利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社会为离婚自由所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离婚自由的边界是社会正义,对公民个人离婚自由权利的保护,应当符合社会正义,考虑社会成本.维系和稳定婚姻与家庭关系,为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提供适当的争议解决机制和救济方法,不仅仅是个人的愿望,也是社会的责任,法律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进入文明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潮时尚一直令人应接不暇,它就象引力巨大的漩涡毫不费力地将芸芸众生卷入其中,极少有人能够逃脱受时尚摆布的命运.从传统社会的帝王将相、皇亲贵族,到现代社会的影视明星、服装模特、体坛骄子、节目主持人、社会名流乃至一般社会大众,在时尚面前都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事实上,时尚的这种对人类行为的左右力量,不仅体现在一般大众对各种新潮现象趋之若骛的追随之上,同样体现在时尚的领潮者对已普及开的事物的毫不留情的舍弃之上,甚至也体现在那些独立行动者千方百计地不落俗套、体现个性的努力之上.这些行为尽管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径庭,但说到底,都是人们对时尚这一现象做出的符合自身特征的反应而已.  相似文献   

4.
婚姻作为组成、维系家庭的纽带,在家庭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离婚夫妻数以及离婚率飞速增长,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是:婚姻的经济基础改变,两性依赖度的减弱;企业制度对婚姻的破坏性作用;传统文化淡出,婚姻功能急剧弱化;婚姻理性让位给情感和生理需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冲  王学义 《天府新论》2017,(1):103-111
本文基于2006—2014年四川省各市州面板数据,分析人口流动、城镇化对离婚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对四川离婚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流动人口比重和城镇化率越高,离婚率也会越高,其中城镇化率上升,是近年来四川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分区域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论证了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对离婚率的正向影响,尤其在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二者对离婚率的正向影响程度更明显。此外,城乡收入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对离婚率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经济发展差的地区,人口性别比也显示了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韦耀阳  杨邓红 《理论界》2009,(3):204-205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网络同居"现象对大学生的危害,并从网络开发商、大学生、学校、社会等多角度来阐述对"网络同居"现象的预防对策,以期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国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把对方母亲作为咒骂对象,认为母亲应对子女的不当行为负终极责任;语言上对女性施加性暴力,反映出国人对待性的态度;深受家族观、血统观、贞洁观影响的使用者对咒骂效果充满自信.在特定的语境下,国骂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成为“另类国骂”.  相似文献   

8.
“长江《读书》奖”首次评奖就引发大的争议 ,在我看来 ,不简单是因为角色特殊的个别获奖者让人生疑 ,让人发出了“运动员兼裁判”的讽刺和抗议。争议已经展开 ,我希望把视点放在小群体上 ,把问题放在更大范围上来看 ,而不要跟个人过不去 ,或把什么都道德化。确实 ,评奖不规范不合理不公平早已是“民间”的一大不平。许多评奖出了问题 ,有的是没有“机制”或机制不健全 ,有的是有“机制”但“程序”有问题。还有的是“机制”或“程序”问题不大 ,但“行为”有问题。而隐藏在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授权问题。本次“长江《读书》奖” ,评奖的症结所…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心理从众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会不加思索地随波逐流或放弃自己的主张。这种屈服于大多数和团体意见的压力而表现的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从众现象.社会心理学家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就产生从众现象的多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预想,并用实验加以多次验证,从而得出一些结论。研究最初是由前苏联和西方等国家进行的,随后我国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本文着重探讨在匿名环境中,傅息压力下的从众现象,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影响的日台及在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对以河北地区为主的中年人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空巢中年人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总体幸福感的各项得分均优于非空巢中年人.在空巢中年人里,居住地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及心理幸福感方面的主效应显著,城镇作为一个特殊的水平分离出来;空巢中年人的年龄与亲密度及幸福感呈现显著负相关.从总体上看,空巢状态下中年人的家庭关系十分和谐,心理状态良好;但仍然可以发现,空巢中年人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隐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同志只是单方面考虑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硬件因素,而对占我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阶层的社会心理因素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这是极不利于政策的制定和贯彻的。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是把老年人看成为社会上必要的成员、一份力量,还是看成为社会的包袱、多余的人,这是对待老年人的一种社会态度。人们由于社会生活环境与经验不一样,各人所具有的价值观不同,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也不相同。“老龄歧视”就是对待老年人的一种不正确的态度。 “老龄歧视”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美国老人问题特别委员会调查的结果,全美国受  相似文献   

13.
这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经历了“非典”的冲击和考验,在抗击“非典”稳定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反思。6月12日天津社联组织我市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于丹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对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病源体或带菌物质,则常常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必为其感染致病而浑然不觉。在文化传播领域,此种感染源可谓多矣,但,正所谓“大道通天各走一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说“吸烟有害健康”,有人偏要“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凭心而论,只要不是太过分,别搞得像萨斯病毒那样人人自危,也应给人一条活路。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恋现象心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网恋”成为一种新型的亲密关系形式,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 生的“缘分天空”。面对互联网的大潮,对时代脉搏跳动特别敏感的大学生们,更是迅速溶入网络时代。这势必会对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网恋,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缺课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是青春期生理成熟所产生的性冲动 ,理性发展未臻成熟不能自行克制或化解 ,进而因身心发展失却平衡而导致情绪上的困扰。同时 ,教师的教学、引导得法与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对缺课现象进行分析 ,力求较为全面、客观地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逐步消除缺课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青少年中有一种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现象,即"心理孤儿"现象.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了"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对策,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社会退行是对个人心理退行的社会学延伸,作为社会病理现象,社会退行是社会系统性病变在社会组织、群体及其成员心理和行为中的表现。社会运行的动力和调节系统的功能失调是社会退行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元人格结构相对应,社会也有三元精神结构,即法律、道德、理想,用于对社会行为的控制。社会退行的机制和过程表现为,从社会理想的动摇开始,经由道德约束的松动,最终导致法律制度的虚无化,造成社会越轨行为的大量滋生。  相似文献   

19.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宁鸿 《理论界》2008,(12):222-223
本文从界定“剩女”这一名词入手,通过数据和实例分析,说明“剩女”现象在中国的客观存在,并从社会学角度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剩女”现象存在的社会后果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博弈视角,分析旁观者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搭车心理、规则不适和道德缺失;从博弈思维,寻找旁观者现象的路径改善:博弈模型---改变博弈支付,博弈规则---策略博弈调适,博弈道德---约束博弈范式;从博弈策略,运用两两对比方式:“搭车心理”与“博弈模型”,中国“彭宇案”与比利时“抢劫案”,“谁让谁吃亏”与“自我道德约束”等对比,提出博弈模型的行为方式、博弈规则的行为调适和博弈道德的行为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