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冯保善一炫学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特有的创作现象。所谓炫学小说,指的是小说作者借小说创作炫耀学识才情,卖弄博学多识、广见多闻,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即“以小说为度学问文章之具”,“欲于小说见其才藻之美者”。(《中国小说史略》)以文...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理解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三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站在人性的立场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内在价值进行审视。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强调人的社会性,其典型人物是“向上爬”的人,在社会的等级秩序中从低级层次(或底层)向高级层次(或上层)攀爬。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可以分为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三种类型。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关注民族国家的独立平等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决策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新写实小说变国家本位为个人本位,从社会立场向个人立场转型,关注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人的不同命运。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怀则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本文借对三大类型的分析,确认社会发展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直接影响,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看到人性内涵的日益丰富和提升具有衍生现实主义小说多种类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12,32(3):88-92
中国古代小说以"物"写"人"的传统自唐代发生,至元明间《三国演义》、《水浒传》逐渐被突出起来,但至明中叶《西游记》写"紧箍儿"始,才有了真正作用于人物性格命运的物象设计,至《金瓶梅》写"胡僧药"、《红楼梦》写"冷香丸"而渐次发扬光大。其后先相承,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在"文学是人学"方向上的进步,而其为物之来历与作用大都神异怪诞,表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形象,虽在细节的写实上可能精妙绝伦,但其基本性格命运却多因作者的意图而成,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理念的产物,与西方所谓"现实主义"的风格相去甚远。我们切不可只是套用西方文论来解读中国古代小说,而应从文本出发,适当参照西方理论,独立自主地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点与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丽清 《兰州学刊》2004,(3):178-179
依照现代西方的"个人"观念衡量中国传统法律,"个人"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个人观,诚然有与自然经济、专制王权尤其是宗法制度相依存的主要一面,但也有中国古人对宇宙、社会、人生及自我的反思的积极成果.在此以今人的视角阐释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个人观念,力图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寻求可为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古代“小说”的概念是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谓“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渊”(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小说批评的涵义亦然。宋代小说批评理论处于承上转下的过渡期,有其特殊地位。中国古代的小说“始乎周季,盛于唐,而寝淫于宋”(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小说批评论大致也相似。《庄子·外物篇》已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说法,东汉桓谭在其《新论》中阐述古小说的创作特点、意义是:“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卷三十一江文通《拟李都尉  相似文献   

6.
《野叟曝言》与清代另外几部才学小说相比,无论是在创作动因和目的上,还是在显才学与小说叙事的结合上以及才学的内容构成上都显示着自己的特色,即都根源于"自况"的创作目的,服务于"自况"人物文素臣形象的塑造及围绕此人物所展开的故事情节去表现才学,并通过"自况"形象的才学特色去表达作者在文化思想上的思考和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晚清留日群体将民族主义引入中国小说.这一变化给中国小说带来深刻影响——它为中国小说实现其地位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契机;它体现了中国小说主题现代转换之一个方面;它为中国小说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当代之“道”.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因其作为世俗能量的实质及其中国化后的诸多偏见与缺憾,又很难成为小说之文化方向与终极意义供给者.重国家而轻社会、有国民而无个人,这是晚清留日群体民族主义小说写作之关键症结.  相似文献   

8.
咏史词散论     
文章作者以史家之眼光 ,文学之角度 ,剀切阐明了中国古代“咏史词”在其开创、形成、发展过程中 ,如何借“咏史”以“咏怀” ,对历代兴亡、可歌可泣之人和事做了历史地艺术地评判 ,供人欣赏、借鉴 ,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遗产中,古代小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从未停歇过 2010年,岳麓书社"博导文丛"推出的王齐洲教授的稗官与才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 (以下简称考论)一书,便堪称近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又一力作振叶寻根,沿波讨源无论对何种文学样式的研究,只有深深入触及到该文体起源的原初状态,了解该文体存在的内在依据,才能谈得上深层次地把握这一文体的本质特征,理解这一文体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考论以古代小说家为研究重点,稽古钩沉,详加考辨,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严谨求实的研究作风.  相似文献   

10.
《斩鬼传》是我国第一部纯以讽刺为目的创作而成的小说。从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影响上看,《斩鬼传》的贡献是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比拟的。由于当时社会舆论和政治环境的压力,使《斩鬼传》在作者有生之年未能付梓;而在作者辞世之后《斩鬼传》却被广为刊布。《斩鬼传》在创作主旨、艺术手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孤愤心态与《聊斋志异》的创作杨广敏小说是以虚拟叙述表现生活的,在小说创作中,作家的主观情思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许多经典作品都是发愤著书的结果,只是由于时代及作者个性、遭遇的不同,发愤著书的内涵、表现、风格各不相类。而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  中国古代小说传入朝鲜 ① 者多达 30 0余部 ② 。中国古代小说传入朝鲜后 ,得到广泛传播 ,其主要手段和途径有七 :即抄录、重刊、翻译、注解、汇编、改作、口传 (说书 )。现依次介绍于后。(一 )抄录即将传入之中国古代小说进行原文抄写 ,即写本 ,亦称手抄本。迄今存于韩国一些图书馆的中国古代小说之手抄本有 ③ :《山海经》、《山海经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汇韵分》、《世说新语补》、《世说新语抄》、《世说抄》、《世说》、《增补世说》、《太平广记》、《穆天子传》、《述异经》、《神异经》…  相似文献   

13.
(1)在说话等说唱艺术的影响下,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大都有一种说书体的味道,但这类富有民族特点的表现形式在现代小说中并没有被继承下来.新时代的国学应该既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将富有民族风格的小说视为国学的一部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的民族精神. (2)对于古代通俗小说成书过程的认识,从个人创作说到集体创作说再到世代累积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但世代累积说仍然忽视了个人创作的作用,比较贴切的说法应是"世代累作". (3)应当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看待古代小说在当下的传播与接受,在改编问题上,必须杜绝保守的态度,慎谈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14.
傅波  钟长山 《理论界》2004,(5):269-269
大多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为小说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惊叹之余,总觉得小说的背后隐藏点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亦真亦假的“满纸荒唐言”?为何有“一把辛酸泪”?其难言之隐到底是什么?本文认为作者为逃避社会文纲的制裁,故借儿女之情的琐事,寄托着对朝代更叠的大感慨。悼明之亡,揭清之失是作者创作《红楼梦》的主要政治倾向。小说开篇就为“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而懊悔。“补天”显然是作者创作小说的根本目的。那么作者是补哪个朝代的天呢?是补清朝之天还是补明朝之天呢?小说开篇就提到“大荒山青埂峰”下有块不能补天的“顽石…  相似文献   

15.
傅承洲 《江海学刊》2014,(3):181-187
在中国章回小说史上,不少作品是在前人小说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其人物和情节与原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称这类小说为章回小说补书。按其增补的位置,补书可分为书前弥补、中间插补和书后续补。按其存在方式,有的与原书合为一体,有的脱离原书独立存在。这些作家之所以热衷于为他人的小说作补书,或认为原书存在重大缺陷,需要弥补;或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或看到原书热销,借机推销自己的作品。补书"概无佳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缺乏原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作者亦步亦趋地模仿原作的人物与情节,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完全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变革和创新,必须以继承与借鉴为基础。完全不汲取前人的传统和经验,一切都从自我开始的文学,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继承与借鉴在其产生之前,是对本民族已有文学传统和经验而言;在其出现以后,则是对前人小说传统和经验而言。或者说,古代小说的继承与借鉴,既包括对其它文体的,也包括小说自身后之于前的。就取材而言,如《搜神记》卷十四的《夫余王》,与《诗经·生民》叙高辛之世妃姜嫄履天帝足迹而有娠,后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故得不死,极其相似。就表现手法而言,其广取诸子、史传、古散文、古诗歌等小说以外其他文体者,不一而足,已详于另文,本篇仅就小说自身后之于前的继承与借鉴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的用语特点王启忠文学是借语言这个符号中介反映生活的,所以称之为语言艺术。小说在文学门类中运用语言符号是出类拔萃、丰富多采的。中国古代小说由于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汉语的语境、语韵等特点,形成了独到的特点。主要有下列三方面。(一)散韵相间...  相似文献   

18.
古代史籍与小说中都有不少同名交错的记载或描写,《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西游记》”被认定为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进而以吴承恩为此书作者,都有同名交错之误的可能.古代小说考证要充分顾及作者、作品同名现象的严重性,把不能仅凭同名下判断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并“阙疑”能“缓”.当今《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的认定应该回到“东原罗贯中说”,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的认定应该回到明世德堂本不题撰人的原点上来.作为学术研究进步的阶梯,虚假的明确远不如真实的模糊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叙述者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独特的“史传”和“说话”的叙事传统,造就了中国古代小说所独有的两个“叙述者”形象:文言小说的“记言者”和白话小说的“说书人”。他们鲜明而独特的模式化特征,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文本的特殊风貌。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者形象暗合了隐含作者(作者的“次我”,正统文化的价值集合体)的价值观,自身已强化为理性化的、具有价值整合功能的特殊形象。这正是中国古代小说叙述者长期模式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中国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便不断地融合史传、诗歌、辞赋等诸多文体,从而形成了"文备众体"的民族特色。骈文与小说相互渗透,便形成了一种以对偶句式为主、注重用典、藻饰、声律的文言小说类型,即骈体小说。中国古代骈体小说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气韵曼妙;与散体文言小说相比,骈体小说在景致描写上也尽显神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然而,骈体小说在叙事上却存在先天劣势,它们注重铺排场景和抒发情志,以求延缓或中断读者的阅读进程,使其流连于骈体所营造的审美共时性空间之中。所以,在对中国古代骈体小说进行规范衡量与价值判断时,应充分认知该文体的审美特征与叙事风格,唯此才能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研究与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