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档案的价值、档案馆的功能以及档案管理模式看,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是档案事业的重要属性之一.各级档案部门应该更加自觉地认识、开发档案的文化价值,发挥档案独特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拓展档案文化服务功能,探索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的新途径. 一、档案文化服务发展契机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美好前景,既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是也为档案部门开展档案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一)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融入文化发展格局.各级档案部门应把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展服务,作为今后的目标和方向之一.转变档案服务观念,把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把档案工作与社会文化建设、公众文化素养以及档案文献资料为社会公众文化服务结合起来.把在社会中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档案服务工作的重要部分,面向本区域、社区乃至全社会提供开放性、现代化的档案文化服务.充分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的深厚文化内涵,编撰一批具有高品位文化价值的档案文化精品;积极探索档案文化"走出去"的服务模式;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入社会文化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档案宣传工作者必须树立"大档案、大宣传"的意识,主动适应新兴媒体和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积极引导并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档案信息宣传,加大新兴媒体宣传内容的总量和更新频率,提升档案宣传的覆盖面,提升公众、社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的认知与支持,实现档案的服务价值和教育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3.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十二五"期间加强档案宣传,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指出明确的方向。本文探讨了作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作用,介绍了美英两国档案馆在档案宣传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并就如何发挥我国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提升社会和国际影响力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档案法》规定,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是镌刻历史变迁的重要信息、文化、历史乃至政治资源,是从事行政、社会和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往往成为被边缘化甚至被忽略的一堆死资料,许多干部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尤其  相似文献   

5.
刘毅俊 《经营管理者》2013,(22):283-283
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设备、技术、人员及档案的特点等综合条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采用一定的技术,加强档案的安全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使档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经过整理可供社会共享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6.
《档案法》明确指出:"档案是过去和现在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是各类活动所形成的历史记录,它涵盖了原始信息、历史信息,具备信息的一些基础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固有特点,如广泛性、真实性以及原始性。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可将之转变为情报、资料以及文献等。如今档案体系已经十分成熟,横跨各行各业,深入到各个领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档案工作范围越来越大,档案种类越来越多,档案信息范畴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7.
婚姻档案是人民群众依法确定婚姻关系或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文书,婚姻档案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科学管理婚姻档案,提升婚姻档案价值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本文从科学管理手段入手,对科学管理婚姻档案,提升婚姻档案价值这一主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民生档案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而"三个体系"档案发展观,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它又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一、夯实基础,建立丰富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达 《秘书之友》2022,(2):43-45
档案的开放,是指档案馆将其保管到一定年限的档案解除保密控制,以供公众利用的一项工作.2020年修订的《档案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类档案,可以少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可以多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0.
于鲲 《办公室业务》2013,(17):58-59,61
高校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积累高校发展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加强高档案文化建设是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档案制度建设、高校档案文化产品建设、高校史馆和文化环境建设、以及提高高校档案馆文化地位等途径,将高校档案和高校档案工作纳入到大文化的平台中去建设,对高校档案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档案作为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通过构建地方档案文化交流平台,以信息时代大发展主导方向为载体,开发档案原有文化元素优势,促进文化传播影响力,扩大地方品牌效应;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地方档案文化交流半径;依托文化发展趋势,挖掘潜在文化扩张力,展现意义非凡的地方档案文化交流对促进社会多元素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规定公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形成的档案属国家或集体所有,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但长期以来,声像档案的收集归档难一直是各级档案部门感到困惑的问题。一、造成声像档案收集归档难的原因一是声像档案的形成具有"个人创作性"。质量好的声像档案往往是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凝聚了拍摄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难度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发挥高校对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在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科技档案是在科研生产、基建和经济管理等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各种材料的总体记录。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档案记录。分析"科技档案"和"企业档案"两者关系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瑛 《办公室业务》2013,(13):62-63
本文试从档案与档案文化涵义入手,重点分析了档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档案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单艳 《经营管理者》2012,(6X):336-33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换手段,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也是如此,实现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给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网络环境下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从档案信息安全的概念入手,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令洁 《办公室业务》2013,(2):47-47,46
从档案的价值、档案馆的功能以及档案管理模式看,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是档案事业的重要属性之一。各级档案部门应该更加自觉地认识、开发档案的文化价值,发挥档案独特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拓展档案文化服务功能,探索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家庭档案全面记载一个家庭的社会实践和家庭事务活动情况,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局部地区的历史面貌,是城乡经济发展、社会风貌的翔实资料。是培养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传播精神文明,见证创造新时代的重要宣传单、备忘录。家庭档案是家庭生活的得力助手。家庭档案是家庭教育的生动教材。家庭档案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能提高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档案,承载着珍贵的文化资源,开发档案文化产品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晋江市档案馆树立"大编研"理念,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编研形式,注重"找热点"与"接地气"相结合,深挖馆藏档案资源,相继出版了《晋江行政区域演变稽略》《图说老晋江》《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侨批记忆》专题邮册等20几种档案文化产品,促使馆藏"死档案"完美化身为"活文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喜爱,成为对外宣传档案文化不可缺少的展示品,成为基地结对共建最好的交流纽带,成为学生来馆参观最佳的伴手礼。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档案及档案工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即档案文化。档案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对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青少年的历史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培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也是档案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