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2.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域来解读艾丽斯·沃克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主体建构思想,可以看出,沃克的理论是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主体建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沃克也认为女性身体救赎是女性主体意识复苏的基础、女性掌握话语权是女性成为主体的关键,但沃克并不认为女性成为言说主体是女性主体建构道路的终端,而是发展了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言说自由无法保证女性主体性的实现,女性必先成为经济主体继而才能取得主体地位;其次,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应超越种族和性别的界限,发展人道主义,通过种族和性别和谐巩固女性主体性;再次,主体作为有意念的个体,还需保持自身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成为精神主体。沃克认为,只有实现这三方面的建构.女性主体身份的重构才能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西方认识论中对二元论的解构,翻译研究开始由传统的语言层面转换,即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当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笔者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不足,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关系,并结合西方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启示,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西方认识论中对二元论的解构,翻译研究开始由传统的语言层面转换,即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当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笔者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不足,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关系,并结合西方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启示,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內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研究;三是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反思和哲学批判.当前的主体间性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间性研究替代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立场的多元选择以及主体间性能否取代主体性理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体间性研究未来的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而言,主体间性研究应立足本体论的立场,积极深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实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主体间性理论虽然完成了修正主体性理论局限、促进现代美学及文艺学转型的任务,却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80年代主体性理论一元统治的历史.百家争鸣恰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内在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建构正在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推进。完整的主体间性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即外在主体间性和内在主体间性。内在主体间性,实际上就是自我主体的多重内在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即感性主体与理性主体;原欲主体、自我主体与超越主体;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这四种类型的多重内在主体及其"主体交互性"。  相似文献   

8.
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因而,它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建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理清德育的"主体"范畴,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和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点.继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观下,建构"认知-实践-完善和提升"的德育过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是启发、发展、建构人的主体性结构的一种教育活动。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立性、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的探讨,揭示了主体性教育是现在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并论述了主体性教育对建构现代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我主体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论,而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少数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之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瓦解了人的主体说,认为主体是被建构的,而不是完整独立、恒定不变的.女性主义者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主体性是男权压迫和男权控制的形式,作为人的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性别主体.也是被建构的,而文学叙述是现代性别建构的重要场域.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秩序和男性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于掌握了话语权的男性建立了一套"男性化主体"的自我再现系统,而女性的屈从和他者地位的形成,也是在于女性被剥夺了再现自我和他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特征在于,遵循主体出发的原则,从主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用实践改造的原则,来揭示人的方式如何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依照人性发展的原则,揭示人性的发展与自然界、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阶段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主体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客观实在性、自觉意识性、社会历史性、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能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超越来自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12.
黄卫星 《东方论坛》2010,(4):99-103,118
审美活动往往从主体性的建构和发挥起始,在个体观赏者主体性的审美经验活动中,继而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发生对话关系从而形成主体间性,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中所体现的审美活动的交互原则,既是建构价值理性的要求,更对建构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成合理性视域中的审美有效性,建立作为和谐基础的意义同一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健康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德育是针对主体性德育的"单一中心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建构必须考虑哲学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德育的转向和主体间性德育的合理性辩护3个层面的问题。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主要需考虑基本前提、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关键要素、基本途径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文章通过梳理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了自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往行为等概念在不同哲学背景下的不同意涵与内在关联,进而把主体间性视阈下交往行为的合理性与和谐社会的建构联系起来,论证了主体间良性交往是通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都具有解释的理论意义。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优先性地位应予以肯定 ,但它也存在解释学上的局限。因此 ,应强调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性意义。从具体的考察中发现 :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 ,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解构和“处决”了现代主体这一社会的至高无上的建构中心之后,后现代主义者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流落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本文在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中主体性的发展历史后,对此倾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历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它的主体性理论同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上阐述了文学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和解决了创作主体和表现主体、服务主体三者统一的一系列课题,保证了人民大众在文学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根本漠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鼓吹文学上的唯心论和唯我主义、非理性主义,反对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企图根本改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文艺观念,诱导社会主义文艺向个人主义、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蜕化和堕落,从而改变其性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类教育中主体性发展的逻辑转化使个人主体到类主体的发展成为必然.交往是实现类主体建构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与其他的主体理论有着重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体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有机构成;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主体理论的基本规定.具体而言: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剖析感性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异化及其扬弃,初步确立自身主体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分析了实践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样态,使得其主体理论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与论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结合货币与资本考察了现代主体的真实本质与存在样态,从而完成了自身科学的主体理论建构.通过文本和思想史的考察,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MPA教育主体缺失是影响MPA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文章探讨了中国MPA教育主体及其特征、MPA教育主体缺失的原因及表现,进而提出只有发挥教师价值引导的主体性、尊重MPA学员自主建构的主体性、强化学校环境塑造的主体性扣加强政府政策激励的主体性,并使各主体达到协调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MPA学员、学校和政府四主体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