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04-109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定义了"美国梦"。"美国梦"既反映、影响了美国的心态和文化,也是美国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E.L.多克托罗在《拉格泰姆时代》中通过三位主人公的遭遇浓墨重彩地叙写了"美国梦":白人女子通过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格,实现了"美国梦";贫贱的犹太移民转型为电影大亨,其"美国梦"亦成功实现;物质上已然成功的黑人音乐家奋起反抗社会不公,却终被种族主义者枪杀,其"美国梦"彻底破灭。主人公们"美国梦"的实现或被摧毁,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诠释和回应了亚当斯对于"美国梦"的定义,同时表达了多克托罗对"美国梦"的独特理解和对美国的祝愿。  相似文献   

2.
<冬天的梦>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两部小说都是费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继承了<冬天的梦>的主题、人物形象和创作艺术,也是反映"美国梦"幻灭的主题.德克斯特和盖茨比分别追求两个金姑娘的梦想最终都破灭了.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大量色彩,象征虚无缥缈的"美国梦".黛西的个性和遭遇也颇像裘迪的.但是<冬天的梦>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反映的是美国梦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叙事手法和文章的结构方面都有创新,它的写作技巧更成熟,结构更严谨,表现手法更富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学记录了有着 2 0 0多年历史的美国不同时期的梦想 ,一部美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作家笔下一个个的文学形象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梦 ,构成了美国文化光怪陆离的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国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成名作《伙计》这部小说中 ,成功刻画了四对父子形象 ,从而表现了莫里斯美国梦破灭和弗兰克在生活的苦海中寻求灵魂的赎救这一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盖茨比--美国梦在"爵士乐时代"的化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分析"爵士乐时代"的代表人物盖茨比的梦想同美国梦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表现形式--富兰克林精神和西部拓荒精神--的密切关系,论证了盖茨比的梦想实为"爵士乐时代"美国梦的化身.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5,(11)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以厚重的社会责任感,直观临摹并镜面呈现了从实证出发与实用融合,再现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美国梦"内涵的逻辑演进与幻灭的真实面相。"美国梦"的破灭折射出的是"恒久的不可知的力"对人的控制与异化,但究其根源,"恒久的不可知的力"既非恒久也非不可知,实为资本逻辑无限演绎的结果。在对待"美国梦"的内涵与破灭根源的问题上,还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7.
阿瑟·米勒创作的《推销员之死》一剧通过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生追逐"美国梦"的实现到幻想的破灭,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美国普通推销员的悲剧一生。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经济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充分展示出"美国梦"这一神话的幻灭。折射出他盲目追求美国梦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和家庭关系的一出悲剧,更是一出美国现代社会和美国社会中所有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最成功的小说.本文从作品的社会悲剧,凡人悲剧,以及"美国梦"悲剧三个层面来说明<美国的悲剧>正是"美国梦"的破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实践和当前诸多因素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篇章,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根基,是凝聚中国人民共识的梦,是我国科学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从“中国梦”的内涵出发,它包含着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历史与发展的统一,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统一,阐述“中国梦”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深刻影响,从“中国梦”使人们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念、化解了社会矛盾和支撑着民族长期发展三个方面论证“中国梦”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在《天边外》等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诗人气质的人物形象。不同时期诗人形象的嬗变体现了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也是剧作家心路历程的反映。奥尼尔将"诗人"与商人的联系和冲突展现在读者面前,试图唤起人们对梦想和精神的关注,并对如何解决梦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矛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与美国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有深远的社会和世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其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美国精神和美国制度,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中国梦与美国梦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内涵和意蕴有着国家之梦与个人之梦、国家基点与个人基点、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国家建设与个人奋斗之别,两者实现的主体和条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较告诉我们:个人国家都要有梦想,要追求成功。美国梦有不少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人更要超越美国梦,追求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大国之梦是大国对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情势理性评估的产物,是对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与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大课题的背景下,大国之梦的内涵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发展诉求做出必要回应.大国之梦蕴含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之上,以生态持续为物质基础,以经济持续为核心动力,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是最引人瞩目的大国之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方向.三大梦想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含有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与考量.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诠释大国之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梦想,是激励人类努力向前、不断进步的最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是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的大学梦、中国梦、人生梦的“三梦”教育极为重要.全新的大学生梦想教育模式,一定要紧跟时代进步的节奏,不断创新大学生的梦想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井冈梦”是为避开强敌,保存革命力量,进行科学探索,寻找胜利之路的光辉梦想。在实现井冈梦的过程中,缔造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这对于我们当前正努力实现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启示: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不懈的探索,需要思想的解放,需要优良的作风,需要伟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斯格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年代,反映的却都是有关“美国梦”及其梦幻破灭的主题。本文拟从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点入手,分析两位主人翁盖茨比和洛曼“美国梦”破灭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从而指出盖茨比和洛曼悲剧的实质——梦幻与现实错位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东亚阳明学者大多是通过由梦到觉悟(顿觉),进而诞生思想家自身理论的。阳明将梦与占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处于预兆梦、占卜征兆终极点的"天",完全内藏于良知之中。此一现象在韩国郑霞谷,日本佐藤一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东亚阳明学者重视梦与觉悟的关联性,不懈地倾听"无意识生命""一体混沌"的召唤,这打开了思想史的新一页。阳明学梦想"人的热血在流动"的"万物一体"值得再回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梦想的实现需要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努力。从国际层面讲,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将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转变角色,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取得了有益的成效;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正是不懈践行中国梦的表现。国际层面的努力与国内发展相得益彰,中国梦终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足球节目在乌拉圭这样一个热爱足球的国家是电视媒体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 ,其中体现和传达这个国家的人民难以磨灭的集体梦想 ,当代乌拉圭社会文化生活的一大部分正是依据这一梦想得以逐渐发展起来的。电视机构具有造梦的功能 ,发挥凝聚民族的意义。在此意义上 ,电视起到先前属于文学或神话所具有的作用 ,以实实在在的姿态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表述一些常未被人们说出或仅仅作为笑话而传述的事情 ,这一姿态有利于保护对一个社会而言是神圣和宝贵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龙长吟 《云梦学刊》2015,(3):108-113
郭林春、唐曾孝的《欲望流年》《碎梦慢养》《金鸡梦》三部长篇小说,分别以湘南苦竹坳和金鸡岭农民的寻梦之旅为题材,书写了中国农民梦的基本内涵和圆梦过程,书写了农民发财梦的历史延续与当代升华,农民当官梦的历史幻觉与今日实现,从精神气质上塑造出清桂、孟成真等现代中国大写的农民的典型形象,在历史的坐标上谱写了农民梦的现代新篇。但作品也还存在传奇色彩略重,曲折历程笔墨较轻的不足,为进一步创作出划时代的、生动宏阔的当代中国的寻梦文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在作品中高度戏剧化地表现了他的成功与失败,细致入微地折射或浓缩了一代人的欢乐与梦想,特别是在其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更以敏锐的目光预见到"美国梦想"必然走向破灭的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