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巴马、大化3个瑶族自治县和凌云、田东、东兰、风山、南丹、马山等十几个县境内。“布努”系自称,他称有背篓瑶、安定瑶、土瑶、番瑶等。据统计,1982年布努瑶总人口约40余万,占全国瑶族人口总数的28%,是仅次于盘瑶的一大瑶族支系。布努瑶又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广泛分布在云贵高原边缘广西境内的石山地区,以耕山为业。对布努瑶的经济生活,学术界有关部  相似文献   

2.
以探讨布努瑶历史文化与发展问题为中心议题的河池地区瑶族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3月27日至28日在广西宜州市举行。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科研机构和河池地区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共57人参加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1篇,内容涉及布努瑶的起源、分布、迁徙路线、进入河池地区的时间、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民族关系、土司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不够,人们对他的了解也不多。这次研讨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对布努瑶来源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交的论文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布努瑶笑酒的来历、规范及特点进行论述,指出笑酒是批评教育人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习惯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七百弄布努瑶雷公信仰进行文化内涵的解读,认为雷公信仰是布努瑶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折射,围绕着雷公庙形成的各种禁忌、传统惯例,在规范村民的行为和活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内化为村民的价值观念并体现于村民的日常行为之中.它成为布努瑶民间法中更具约束力的另类“准法律”规范,维护着人地关系的和谐,调控着布努瑶乡村秩序的构筑.  相似文献   

5.
布努瑶是瑶族中一个较大的支系,操“布努语”,人口近40万(1982年),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28%,分布在广西的都安、巴马、田东、田阳、平果、德保、凌云、乐业、田林、河池、宜山、风山、东兰、宾阳、隆安、马山、忻城等县(自治县)的大石山区。喜聚族居住,也有与汉、壮族杂居的,是大分散,小集中。布努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瑶诗歌丰富多彩。按体裁分有古歌、情歌、挽歌、风俗歌、酒歌、呼咿歌、咧哪歌和新歌等;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六甲城有一座著名的“三宝庙”,此庙是马六甲人为纪念郑和而建的,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具有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据说,这里所有建筑物的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在印尼爪哇岛三宝庙庭院中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配亭,亭内放置一个高约2米的铁铸巨锚。据称此锚为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遗物,当地华侨把它供在庙里,尤其是华商把它视为圣物,争相朝拜进香。在巴厘岛民族村的家具作坊,木匠们打造的家具很多都是明式的,据介绍主要出口日本和台湾。记者在云南采访时,云南少数民族人士称,郑和作为一名回族,为了中华的辉煌,最…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3,(3):52-53
正遗产发现地: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麻阳盘瓠祭以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漫水村为核心区域,以锦江河沿岸高村镇、兰里镇、和平溪乡、绿溪口乡、隆家堡乡、江口墟镇、长潭乡、锦和乡、郭公坪乡、尧市乡10个乡镇各村寨为中心区域,辐射麻阳境内所有的村寨。麻阳盘瓠祭多以盘瓠庙为文化活动依托。目前,已经查明的盘瓠庙(民间多称龙王庙、三座大王庙等,一般不直接称盘瓠庙)及其遗址18处。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麻阳苗族是盘瓠后裔,盘瓠是他们信奉的始祖、崇拜的图腾。麻阳盘瓠祭历经数百年的流传,把祭祀和民间民俗活动融  相似文献   

8.
最近由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密洛陀古歌》堪称一部集布努瑶古文化的鸿篇巨作,正如张声震同志为该书作序所言:整部古歌以浩瀚的篇幅、恢宏的气势、广阔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诗的语言,唱述了布努瑶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光辉灿烂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多依靠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族谱等口传古籍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创世史诗《密洛陀》是布努瑶民间文学的核心部分,是布努瑶口传古籍的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瑶族历史、迁徙路线、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家居服饰、节日庆典、婚恋生育、丧葬祭祀、禁忌习俗等领域,被誉为瑶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密洛陀》是瑶族一部古老而又宏大的创世史诗,蕴含着丰富厚实的瑶族历史、文化积淀,反映了布努瑶的原始哲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折射出瑶族及其先民朴素的宇宙观、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1.
承德外八庙实际有十二座喇嘛庙,大部分都仿西藏寺院所建。外八庙成为清代汉、藏建筑艺术的融合。如普宁寺是仿西藏三摩耶(桑鸢寺);普乐寺是仿西藏萨迦寺,昔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由于仿建较为成功,就是规模小,有“小布达拉宫”之称,须弥福寿之庙是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而建。其他喇嘛庙也都有藏式色彩。早在崇德七年(1642年),西南边陲的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曾几次派人到盛京会见清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布努瑶这个脚踏青山,头顶蓝天的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人生的关节礼仪,有着独特的方式。本文根据民族志的方法,对其略作记述。  相似文献   

13.
<正>“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踏秋时节,香山红叶烂漫,揽尽京城秋色。位于香山公园内的宗镜大昭之庙,将古寺之静与古都之秋完美融合。昭庙内矗立的《昭庙六韵碑》刻印着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的碑文,乾隆帝御笔“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见证着这位帝王与六世班禅的深厚情谊,更宣示了藏传佛教在安定西藏和蒙古诸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以来蒙古贝子庙及历世活佛考房建昌乾隆年间是内蒙古喇嘛教(藏传佛教)的极盛时期,许多重要的喇嘛寺相继创建,今锡林浩特市的口子庙就是其中的一座。有关该寺流传下来一些藏文及蒙文史料,学界或由于对该庙不甚了解,以至译述有关该庙及活佛的藏文史料时只能据Sog...  相似文献   

15.
左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伏波庙是百姓对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的缅怀,当地流传着班夫人献粮助军的故事,民众为她立庙祭拜.左江流域伏波庙与班夫人庙的分布基本上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伏波庙的兴建及重建,表明了人们对马援南征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以及推动汉文化南传的历史功绩之肯定.班夫人捐粮助军的行为应该是当地百越先民自发助军行为的折射,反映出百越先民对马援南征的拥护与支持.班夫人与马援同祀现象是百越先民支持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的反映.伏波庙和班夫人庙并存现象背后是地方社会对国家认同的一种隐喻.  相似文献   

16.
雍和宫改庙250周年记王晓辉今年10月,座落在北京北二环护城河畔的雍和宫改庙250周年纪念活动落下了帷幕,前来朝拜礼佛的僧俗群众和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共接待游客1700万人,其中有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庙的在地化过程,是反映中央与地方、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缩影和影射,更是呈现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载体。民族志作为参与观察和以小见大的重要研究方法和书写方式,基于与建水文庙相关的彝族孔姓、庙校合体、洞经传承和祭祀仪式四方面,将边城建水文庙落地生根的历时与共时性进程进行呈现,不仅再现了传统庙学空间的发展历程,回应着何为中心与边缘的议题,也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叙事提供了边地案例。  相似文献   

18.
内庙是设于宫禁之内的皇家祖庙,清朝的内庙,是由京城的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和热河避暑山庄的永佑寺等多所供奉祖先的神殿组成,内庙在祭祀时行"家人之礼",实为皇族家庙,有常祭、荐新和告祭等祭祀方式,与作为国家宗庙的太庙有明显的礼仪差别.  相似文献   

19.
<正> 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族以“百”称,说明种类繁杂,分布颇广,其中有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于越、扬越、滇越等,由于他们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特征,故有一个共同的族称——总称为“越”;又由于他们因山川阻隔和不同的经济、地理、历史等条件,已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们共同体,故在共同族称前又另加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20.
通过时相关研究的梳理,及布努瑶引进黑山羊、金银花等种养技术和过山瑶妇女习得抛秧技术两个案例,认为科技人类学研究在于探究技术与文化的关联性:一方面寻求技术导引文化进化的机理或标识.另一方面揭示出技术背后的精神体系.以期合理把握技术与文化的变迁细节及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