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2.
侯方域为明清之际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一生交游广阔。综观其生平,其交游历程即其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历程。在当时的中州文人群体中,侯方域堪称典型。梳理他的交游活动与文学创作,对呈现清初中州文坛的构成与风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散文家以规模宏大、出入唐宋的散文扫清了明末文坛的纤佻。“以小说为古文辞”是侯方域散文的价值所在 ;他的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为其散文精华 ;他主张“讲唐宋以来之矩” ,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的有力继承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明月熙 《学术论坛》2012,35(4):103-106
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太过于脍炙人口,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亦因此剧而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佳话,对于侯、李一见钟情之后便坚贞不移、矢志不渝,已成为读者的共识。然而事实上,侯方域在诗文中关于与李香君情事的记述很少,也并不悱恻动人。《桃花扇》戏剧角色的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侯方域、李香君情事的正确认知,人们往往将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体,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侯方域的道德品质,造成对其本人的先入为主的曲解。而侯、李情事的真相如何,后续又有怎样发展,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识究竟是惺惺相惜的性情相投,还是因年少风流,在金陵的一段秦淮故梦罢了,这是辨析历史真实和戏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反阉党阮大铖事迹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都防乱公揭》的发布与观剧骂座 ,是明末复社与阉党斗争的著名事件 ,亦为《桃花扇》之主要关目。本文对侯方域与两事件之关系进行了认真考证 ,认为侯氏未参与公揭起草 ,但在发布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而观剧骂座 ,则与侯氏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7.
池大为和财前五郎都是生活在都市这个特定社会空间的知识分子,在这个特定的生活空间里,他们对象征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身份"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对原则、尊严和价值的最终失守。他们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都市生活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惟有突破"权力关系"和人性异化的藩篱,才能在追求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莫言与福克纳的小说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恶人形象,这些恶人或自私冷漠、惟利是图,或凶暴残忍、鱼肉人民,他们是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的具体承载者。两位作家通过对恶人形象的刻划表达了他们对自私、冷酷、凶恶、残暴等恶劣品质的谴责,同时也从反面发出了作家对怜悯、爱心、正义、公平等优良品质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独立概念,当前学界存在着对这三个概念辨析不清、甚至混淆误用的现象。狭义的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广义上的国家形象理论中占据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三者在形成过程、与认知对象和主体传播能力的高度相关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但在依托基础、保证机制和稳定程度上又很不相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理论建构的突破点,在进行执政形象建设时,党的自身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并且需要把党的执政形象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融合在一起,以之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理论研究,对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思洋 《云梦学刊》2012,33(3):113-1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小说中两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拉姆齐夫人和莉丽是两种人生的代表。拉姆齐夫人是传统男性心中完美的理想女性形象,莉丽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12.
从《红楼梦》诞生之日起 ,关于林黛玉的话题就没有中断过。欣赏者有之 ,贬抑者亦有之。然而痴爱也好 ,憎恶也好 ,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这一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因而对这个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文试借助原型批评理论来深层挖掘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内涵 ,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们留下了很多光辉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如“有教无类” ,“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等等 ,而且 ,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分析和比较两位先哲的教育教学思想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潇 《齐鲁学刊》2006,(5):82-86
在明中叶第二次诗文复古运动中,李先芳参与的时间要早于李攀龙之外的其他六人,且有引介王世贞之功,可谓诗社先驱,却名不在“七子”之列,而被置于“广五子”之中。此事作为一桩公案被钱谦益等人借为攻击后七子的口实而加以渲染。事实上,所谓李先芳的被摈弃,有外部时空条件的限制:加入刑部诗社后不久即离京外放,在七子集团形成之前未参与活动;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一是诗文创作才力不逮,二是为人轻薄放浪,对诗社态度迟疑动摇,而并非李攀龙等人有意摈之。李先芳诗名藉甚却成就不高,然也有不少诗思秀发之作,亦齐鲁间一才人。  相似文献   

15.
中、日、韩三国师范教育制度变迁史的比较以二战结束为分界 ,二战前侧重于制度建立过程的特点比较。战前这三个国家的近代师范教育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都受过外国很大影响 ,而今都共处于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时期。日本师范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设置和管理 ,注重的是教师数量上的满足要求和任用上的质量管理。中国的特点是学制上追求完善 ,师范教育的调整随学制的变换而变换 ,学制随着改朝而换代。韩国的师范教育侧随着主权的丧失 ,完全变成了日本殖民教育制度的产物。三国的师范教育制度都是引进的 ,但日本是从发源地学来的 ,中国是从日本搬来的 ,韩国是被日本强制的 ,从而实际上是形似而神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与李退溪仁政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仁政说与李退溪的仁政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两人都主张,要实现仁政的王道政治理想,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君主去实施;为了使仁政能顺利实施,必须限制君权。其不同点在于:朱熹仁政说是客观之理所必须,李退溪仁政说是内在本性之必然;朱熹仁政说不无手段之嫌,李退溪仁政说是目的本身。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17~19世纪中叶,在中国和朝鲜先后出现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之产物的实学思潮。一方面实学思潮在中朝两国的兴起、发展及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主张经世致用、舍虚务实、批判专制等;另一方面由于中朝两国国情不同,两国实学文化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的特点、价值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如两国实学思想理论与实践及推行过程的差异,两国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本身的自觉要求程度不同等。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刍议-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哲学本身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西哲学家都对形而上的哲学范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西形而上学的关注点、追求目标和终结(衰退)的原因还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侯李爱情结局突破了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大团圆模式,符合创作主旨,深化了主题,升华了爱情,值得肯定.但是,过于突兀的安排,影响舞台演出效果、与情节发展存在矛盾、有违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应正视这些问题,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