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非色》是有吉佐和子系列社会问题小说的开篇之作。小说以四位日本"战争新娘"在美国的遭遇为主线,揭露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对人性的残害。"战争新娘"既是性别上的"他者",又是美国社会的"他者",同时,在美国社会,黑人又是白人的"他者"。文中从女性主义视角,就黑人阶层的"他者"处境和"他者"的话语权两方面对《非色》中的"他者"形象做探索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如果从拉康有关主体建构的三界说理论,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比较非裔美国作家理查.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和《黑孩子》中几个典型的黑人形象,探讨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不同黑人悬殊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就能"以史为鉴",为现代人如何合理地进行主体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写于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由于这篇小说文本背后深厚的蕴含,人们对其格外关注,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在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本文将以莫言对于一个自闭症少年的精神世界为切入点,浅析文中黑孩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透明的红萝卜》并非一部纯粹的先锋小说,小说中现代主义笔法与现实主义手法交融,既有先锋派的特色,亦有寻根小说的内涵,它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纯美奇丽的自然之景,展现了处在悲惨的现实之境的黑孩脆弱、敏感的心灵以及他对幸福的幻想、渴盼。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颇受争议。从小说创作过程中白人权力的介入与"改写"、出版后主流文化选择性的"挪用"与"经典化"、文本中东方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协商"三方面来分析小说内外文化与权力的运作,发现黄玉雪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立场,并不能简单地以"白化"或东方主义来概括,因为《华女阿五》的背后有着文化、权力、霸权、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纠结。  相似文献   

6.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在表现小说主题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生存现象学为理论观照,以R.D.莱恩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为视角,分析该形象"分裂的自我"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黑孩子》是理查德·赖特的杰作,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在美国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种叙述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主人公构建自我的需求,有助于读者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并赢得读者的同情和理解.然而,第一人称叙述也会使作品变得不可靠,在叙述上偏于主观.尽管如此,它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被批评界所忽略的刘易斯小说之重要文化主题和艺术风格。笔者提出"现代现实主义"的新概念,认为《大街》等小说生动地呈现了美国民族"集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于一体"的文化特征,创造了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现代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宠儿》以及《爵士乐》等。其中《宠儿》获全国书评界奖提名后又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奖。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10.
《飞跃疯人院》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肯·克西的一部力作。小说中围绕疯人院中的"闯入者"麦克默菲对以大护士为代表的"联合机构"的顽强抗争,揭露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资本、军事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制和对自由的束缚。结合米歇尔·福柯对疯癫史的研究以及他的权力理论,文章探讨小说中的疯癫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垮掉的一代"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11.
韩裔美国小说家李昌瑞的小说《说母语者》讲述了一个韩裔美国特工亲眼目睹同胞在纽约市的政治角斗中惨败的故事。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依托,沿着主人公身上的"背叛即自我背叛"这条主线,通过回到该事件的"伦理现场",解析其所经历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伦理结",便可以解答"谁是‘说母语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宠儿》以及《爵士乐》等。其中《宠儿》获全国书评界奖提名后又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奖。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13.
《兔子歇了》为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最为杰出的作品。运用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小说《兔子歇了》中的主人公"兔子"哈利挥之不去的焦虑,是因为所在个体环境、文化环境使然。他以对名望和财富的追求、对爱的病态追求、情感孤立等方式应对焦虑,而导致他的施虐倾向和自毁结果。因此,厄普代克小说具有其文学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对代际伦理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在展现"长者本位"观对"人之子"残忍的戕害和压榨的同时,还揭露了国民对宗法精神的眷恋与维护。"逆子"的出场导致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父"意识的开启。鲁迅立足于"以幼为本"的观念,既肯定幼者的自然天性,同时对其身上的根性进行了启蒙审视,体现了一种现代品质的、崭新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研究美华裔作家任碧莲在《典型美国人》中如何表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关系;指出她从英汉的结构和习语差异入手,以"lisen"和"听"作为标志性的主词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里的两种不同限度观;认为她这种文学表述方式赋予了小说叙事以巧妙的形式统一,并将中美文化中的两种不同限度观生动而直观地呈现给读者,最后达到解析和针砭美国商业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领域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其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狼"情结。  相似文献   

18.
威廉·S·巴勒斯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代表作《赤裸的午餐》同样是一部令人争议的作品。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恶"的人间地狱,这里泛滥着性、毒品、各种可怕的病毒及活在恶臭污秽中的一群变形的人类,其丑恶程度,令人发指。然而,巴勒斯正是以他对"恶"的选择、"恶"的存在及对"恶"的揭示与否定鞭挞了美国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了其"善"的意志。通过其"恶"论证其善。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安东妮亚》中,作者薇拉.凯瑟采用了"中国套盒"的叙事结构,也即"故事之中有故事"的叙事结构。凯瑟致力于表现欧洲民间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而"讲故事"是欧洲民间最古老最常见的传播文化的方式———以这种源自民间的技艺来引入欧洲文化,无疑使得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我的安东妮亚》还流露出凯瑟对于美好过去的深深眷恋。  相似文献   

20.
E.L.多克托罗的经典之作《比利·巴思格特》推翻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构建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秩序。小说以第一人称个体叙事勾勒出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社会景象,多克托罗重访历史,以史喻今,对"里根时代"的社会丑恶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地抨击。把虚构人物和历史人物拼贴起来,多克托罗引领读者经历了别样的历史,而小说自身也成了一种彰显历史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