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社会运行的准则。西周时的周公也是如此。周公的天命观并不是讲天决定一切,实质上是他对政治生活的独特理解。本文主要研究了周公天命观的历史渊源、周公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了周公天命现在政治上的适用,最后分析其天命观的现实意义。周公的天命观及其政治实现,无不体现着重民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都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相联系。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一样,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也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中国文化有自己特定的生长土壤。有与世界上其他族类的文化迥异其趣的内在特质和精神风貌。而这,又是与中国文明的特殊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原因、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的。中国新文化形态的建立与发展,有待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懈探究、理性反思和科学抉择  相似文献   

3.
三“天”归一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宗教意、自然意和伦理意,此三意之天,可以简略称为“三天”,“三天”的相互制约,尤其是相互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凝缩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李建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2期撰文《辨体明性 :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指出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诗性智慧 (原始思维 )本源地铸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而儒释道文化的诗性精神则从根本上规定了古代文论诗性特征之历史走向。 2 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丢弃了自己的诗性传统 ,基本上靠“拿来”或“他律”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其结果是既丢失了自己的“体” ,也丢失了自己的“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虽有过多次民族冲突 ,但都不是长时间的 ,而且每次冲突后都会出现一个文化交汇、民族融合的局面。中国传统文化宽容、开放、变易的文化特质以及在这种文化特质下表现出来的和合精神 ,是确保中国古代社会民族关系基本稳定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老子和庄子的视野和言语中是单纬度的,即仅仅是自然之天。事实上,老子与庄子的天概念同时兼具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两种内涵,既是被人们事奉的宗教之天,又是包括自然现象在内的自然之天。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不是矛盾的,与其最高哲学范畴“道”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村落家族文化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村落家族共同体在古代社会散布于四野八方,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外观形态,这种基本的生活格局近现代以来逐步改观,但至今仍不能说发生了彻底的改观,因为中国至今仍然是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由此衍生出的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移动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及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不断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析“文”     
文,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通贯哲学、美学、文学的重要范畴,其义总括了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形式之美。就其内涵历史地、逻辑地展开过程来说,它主要包括三大层次。一是哲学层次。其中包括自然之文和人文之文,指一切自然之物的能够被人感知的存在形式和人类创造的社会文明的一切形式。二是审美层次。其中又分为形文、声文、言辞之文、情性之文等人类创造的一切审美形态及其规律。三是文体层次。在中国古代历史地发展、形成的一切杂文学样式都谓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