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繁简之争,自古有之,且从未停息。这是构成汉字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内部因素。从古代汉字到现行汉字,其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后一种字体基本上都是对前一种字体的简化。显然,其总趋势是由繁杂难写向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这是汉字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繁化现象也从未消失,由简趋繁则构成了汉字发展的支流。正字法是指使用文字的规则,是文字规范化的结果。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正字。商代文字以图象为主,字划复杂。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代君主盘庚把都城从毫迁到殷,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古改制,中兴了濒于崩溃的商王朝。随着经济的中兴,文化也得到  相似文献   

2.
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现代简化字即现行汉字,有许多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历史上的简体字。敦煌碑铭写本中使用的文字简体较多,是对现行汉字追本溯源的第一手用字材料。这些简化字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了汉字在这一时期简化过程中的具体状态,其中的半繁半简过渡字体尤为值得注意,这些字体多不见于字书,仅见于这些碑铭抄本,如“贤”“闢”“(门俞)”“与”等。通过研究敦煌碑铭中的简化字,可以探知当时的实际用字情况,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壮族古籍是指壮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以古壮字、汉字以及壮语言为载体的古代书册、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铭刻文书等.壮族古籍整理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60年,从零散无序到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值得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4.
这里说的简化汉字是指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及1986年《简化字总表》所涉及的汉字。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简化汉字的主要功劳是:减损笔画,于普及教育功不可没;不乏传神之作,于理解大有好处。同时,新的简化字也仍然有一些不足,表现为:识别上,可能造成新的混淆;数量上,没有减轻识字负担;字形结构上,进一步破坏了表意性;传承上,带来了古籍阅读的困难。汉字规范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汉字的形体是丰富多彩的,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形体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汉字形体一直是汉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却又是一个还不被人们重视的领域,至今文字学论著都没有界定什么是汉字字体,也就使汉字字体的种类不甚明了。本文从界定字体入手,将汉字形体依其性质和功能区分为字体和书体两个范畴。汉字字体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过的有一定规范标准的汉字结构体式,并以此标准归纳汉字字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世界上仍被继续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字体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字数大量地增加,字式、行款也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汉字的演变也和世上其他事物一样,必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汉字的演变规律呢?专家学者曾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做过很多工作,发表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李荣的《汉字演变的几个趋势》(见《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一文,从现代常用字里精选了很多典型例子,说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几个趋势。文章小结说:“文字的演变有简化和繁化。”“两种要求互相牵制,  相似文献   

7.
记录古代食器名称的汉字,其形体结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着中国历代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其本身的字体结构就包含了该食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许多方面。研究这些文字,可以看到古代食器的形与意,体味到历代食器文化的深远隽永。  相似文献   

8.
汉字初创时的象形特征非常明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字体不断改变,由甲骨文至金文至小篆,其象形特征日渐消失;汉字字体演变为隶书、楷书后,其象形特征基本消失。在字体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笔画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是部分汉字的意义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考察我国目前使用的通行字,我们发现,它们有的完全保留了汉字初创时的构形理据,有的部分保留,有的丢失了构形理据,有的则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构形理据的保留或部分保留是汉字发展演变的必然,但构形理据的丧失或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则与人为地改造汉字、构造新字有关。  相似文献   

9.
无论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还是现代汉字简化,都和传统文化传承没有必然联系,汉字简化的影响更多地存在于文化主体身上,笔画的减少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汉字使用主体的识字能力、写字速度和文字感受能力。汉字作为传统文化,其主体存在精英和大众的区别,通过字形直接还原文化只是少数文化精英的诉求。对汉字进行变革、简化和整理是主体作为使用者的要求,也是部分精英主体的本性要求。传统文化能否直接通过汉字顺利传承,关键在于主体的语言文字知识素养,和文字形体自身没有必要的关联。繁体字最终极的文化意义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汉字使用者的文字感受能力,但和古文字相比,这种功用又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10.
汉字字体学的建立在汉字学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着悠久历史的字体研究在本世纪初正式确立学科地位,从汉字结构研究与书学研究中独立出来,这是汉字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动力既来自汉字研究自身的发展,也来自文字应用等外在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汉字相对于拼音文字而言,具有自己的构形优势。汉字的简化是总的趋势。论文重点讨论了汉字简化的原则,从汉字构形优势的发展和失落方面说明简化的利弊。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白()文”已有较长历史,但学术界对白文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该文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历史典籍中,如南诏有字瓦、历代古籍中的“白文”记载、古碑刻中的“白文”加以论述;“白文”在白族社会中的使用范围;以及白文的形态演化和前景进行分析,得出白文是白族特有的文字,历史上的“白文”是借用汉字的音或义创造的一种似汉字而非汉字的一种字体来记录的白族语言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今天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正体”与异体并存,繁简也在互相转化。从汉字的历史演变看,繁化总是少数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简入繁是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看汉字中繁简字的运用情况,认为汉字的简化和繁化是同时存在的。汉字既然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汉字又是汉语的辅助工具,这又决定了它必然朝着适应汉语发展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繁化的方向发展。从表面上看,简化和繁化似乎是一种相反的、相互排斥的矛盾,其实不然,没有繁化就没有简化;没有简化,繁化也不可能单独存在,繁化与简化是相对而言、相辅相承的,这就是汉字繁简的同一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汉字的演进体现为字体的演进和字形的演进,其中前者贯穿于整个过程,而后者直接影响着汉字的表意:其一,它使汉字在由形表意逐渐向符号表意过渡中,失去了造意;其二,它使汉字在以简化为主流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三,它使汉字在表意形声化的过程中增强了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公布以后,简化汉字成为我国现行法定的规范正字,并且也是为联合国所接受的国际上所承认的文字。但由于书法艺术“可以不受汉字简化的限制”,“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仍可保留繁体字,因此繁体字在少数场合还有使用的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书法艺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由于陈云同志的提倡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工作也有了新的转机,繁体字使用的场合大大增加了。从而使得繁体字扩大了影响,从视觉上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又要提倡繁体字了。又加上近几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变革,并从字形、字义、字体上阐明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旨在说明中国书法艺术本身的规律和外部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书法史。  相似文献   

18.
《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公布以后,简化汉字成为我国现行法定的规范正字,并且也是为联合国所接受的国际上所承认的文字.但由于书法艺术“可以不受汉字简化的限制”,“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仍可保留繁体字,因此繁体字在少数场合还有使用的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书法艺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由于陈云同志的提倡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工作也有了新的转机,繁体字使用的场合大大增加了.从而  相似文献   

19.
居延汉简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处于汉字从篆书向隶书的过渡阶段.其中的字体成分相当复杂,能够反映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现象.我们运用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了居延汉简文字的状况,研究了居延汉简文字的特点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为汉字构形发展史的描写提供了断代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已为众多的学者所关注 ,而与之相应的繁化现象却为人们所忽略 ,或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 ,纵观汉字发展的历史 ,繁化和简化是相伴而生的 ,又是相反相成的 ,它们共同组成汉字字形的古今变化趋势。本文拟从汉字构造中的繁化现象的表现、原因、特点出发谈谈汉字的繁化现象 ,以期对当前的汉字规范化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