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国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1-103
<迷人的比利> 以认识为主题,以不断变化的视角着力展现叙述者对比利、爱情和谎言等对象的认识过程,可以说认识本身就是它的主题.然而认识的过程却是艰难而又复杂的.认识不仅因人而异,而且认识只能借助并局限于一定的视角,认识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角的变化.本文作者巧妙地把握住叙述,视角,认识,爱情与谎言之间的过程关系,揭示了作品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7-84
作为美国南方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麦卡勒斯极其重视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她通过综合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使犹太人形象大都经由全知叙述者或视角人物呈现出来,既被赋予了"智慧与受难"的突出特征,又被打上了神秘化和女性化的东方主义印记。她在对犹太人形象进行文本再现时,选择怎样的叙述视角和选择谁做视角人物不仅是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而且是关涉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的意识形态问题。它既直接影响着再现对象的呈现样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再现主体的文化心态,同时还覆蕴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首先是一个文化论域中的问题,而文化本身又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加以厘定和解释。文化哲学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视角确定大学文化是主体的大学人和客体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双向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推动了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祝丽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09-110
尤金·奥尼尔的自传体剧本《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家庭的不幸生活,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作者在深刻描述与女主人公玛丽的悲惨人生有关联的几个主要人物基础上,分析了造成玛丽人生悲剧的根源,揭露了男权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作者对女性的自我解放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他认为:在以男权为主导... 相似文献
5.
形象权作为一个新型民事权利,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形象经济的发展,形象权与其他标识性权利冲突日益明显。我国立法关于如何解决此权利冲突的规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亟待改进。本文通过剖析形象商品化中权利冲突的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提出解决冲突的适度保护在先权利、人身权优位、避免混淆和误认、禁止权利滥用和兼顾效益五大原则。 相似文献
6.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但当前大多数农民公共文化权利意识淡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缺乏内驱力。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农民公共文化权利,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社会参与,并继续加强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7.
周小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5):47-50
文章从汉语词义的角度解释了和谐的含义,指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媒介——只有权利和谐才有社会和谐。文章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几组权利之间的和谐: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强势群体之间的权利和谐;应有权利、法定权利与实有权利之间的和谐;原权利和救济权利的和谐;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之间的和谐;私权利与私权利、公权力与公权力及私权利与公权力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金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6):147-151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具有视觉性、直观性的特点,常常通过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影像来叙事,这些影像传递着电视的意识形态.电视所编码的作为文本的女性形象是视觉化的,其外在形式是美丽的呈现,内在秩序是男权价值观.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被置于“被观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睿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110-112
大学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文化哲学通过实践观点所达成的哲学与文化的双重自觉能够将大学文化置于文化系统进行展开,实现对大学文化内涵及功能的本质解读。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实践途径包括主动承担解释现实、维系人心的育人任务,重视社会对于大学文化的选择和建构,摆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权利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位阶,为此各种权利的类型不可能均得到"平等"的保护,但权利的位阶秩序并没有整体的确定性,不可能形成像"化学元素表"那样先在的图谱,因为权利位阶的确立本身往往涉及复杂的价值判断,为此,权利冲突的解决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普适的依据,而需就个案进行具体的价值衡量.这也说明,返回"法的形而下",形成"具体实证"的实践品格,正是今后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进路. 相似文献
11.
王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121-125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并试图通过这些形象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强大的男权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他们往往很难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在作品创作中下意识地遵循着男权文化的评判标准,不自觉地流露出压抑女性生命欲求、否定女性生命价值的错位判断。 相似文献
12.
麦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3-55
电影《面纱》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长篇小说“ThePaintedVeil”改编拍摄。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电影《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反映出西方注视者打量中国的不同目光。 相似文献
13.
张春蕾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1-45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这些女性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背弃传统文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榘和新生;或成为中西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作品对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反映了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张宏薇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1):72-78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陈娇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81-85
《无字》不论对张洁个人还是对中国女性文学来说,都是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品。它承继了张洁创作一贯的女性视角,在男性形象设置、两性关系描写及叙述形式混杂多变等方面都体现出对以往女性写作的超越,呈现出女性意识的浑厚驳杂和深刻反思性,体现着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成熟走势。 相似文献
16.
张扬自我的“新女性”——从文化视角看《浮生六记》中的陈芸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兰花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84-86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女性”形象。陈芸形象的出现是以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和性灵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陈芸形象透视出的文化内蕴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陈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不同的叙述视角讲述同样的事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现出不同的魅力。《英雄无语》以“我”的成长过程中的观察为写作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一代英雄辉煌的业绩,尤其是展现了英雄爷爷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相似文献
19.
侯学智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人到中年》不仅提出了知识分子处境这一社会问题,而且包涵着女性问题。以往的评论大多只注意前者,本文把陆文婷放置在女性文化背景中审视,揭示了其在双重压力下悲剧性遭遇的社会历史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20.
徐翔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9
在若干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中采集、过滤、选取具有高传播热度的帖子进行内容挖掘和定量分析,考察国际社交媒体热点传播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和差异。中国文化的国际社交媒体传播在文化形象构成、文化内容视野、国际文化关系等方面具有“传统化形象”“日常化元素”“交互性语境”等丰富的呈现特质,不同的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也有其不同的侧重。我国需从日常挖掘、地方塑造、立体建构等多层面,加强和改进新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