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说起《民族团结》,与我还真的十分有缘。每与人提起她,总有一种熟识感和亲切感溢于言表。她的强烈的向心力,有时甚至让我自以为是其中一员,归属意识竟那么的浓烈。这大概是另一种“熟人效应”吧。我是1985年走出校门的一个青年民族工作者。初识《民族团结》,却是在1982年。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班主任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刊物,其中之一便是《民族团结》。老师说,由于她的政策性、资料性、知识性和生动性,是我们民族工作者的“日用必需品”,也是做民族工作的向导。于是我便欣然自费订阅了《民  相似文献   

2.
值此《民族团结》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我以一名少数民族读者的身份,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年前,我与《民族团结》结了缘,在千里之外的怒江能够读到刊物,并爱上她,同时也能为我们的民族说点心里话,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快慰。《民族团结》是一本宣传民族知识,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再学习的好刊物。但略感不足的是,内容不够广泛,刊物中所报道和反映先进民族地区的材料占的比例多,反映后进、特别是最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情况的太少。仅我们怒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工作者,我与全国近百家报刊台有过交往。要说至交,却莫过于《民族团结》。结识这份沉甸甸的刊物,至今已有10个年头,她是我10年前就读于中南民院政治系时,在院图书馆众多的报刊里发现的。1984年晚秋,院里组织我们进京参  相似文献   

4.
两个小作者     
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湖南省民族团结征文发奖会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小姑娘获奖,一时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一个是侗族小姑娘郑春,这时才十二岁,是通道县一中初二学生。她写的《青翠的核桃林》;发表在《民族团结》杂志去年第四期,获全国民族团结征文三等奖。一个是土家族姑娘谭利娅,十八岁,是长沙汽车电器厂青年工人。她写了《马路上认下的亲戚》在《主人翁》杂志上发表,也获得了奖励。  相似文献   

5.
我常想,就算毫不润色,只是把我与《民族团结》从结识到成为朋友的经历,平平实实地摊摆出来,就是一份比较感人的材料,因为《民族团结》确实在为如我一般忠实而陌生的读者朋友们做了许许多多份内和份外的事……1987年,我读大学三年级,当时所有的文字功底就是作文,偶尔被老师在课堂上轻描谈写地表扬一下,以及在一些报刊不起眼的角落登个篇把"豆腐块".有感于当时一些人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生活情况知之甚少,便斗胆提笔写了《从少数民族服装想到的》一文,寄给了《民族团结》,当时并没有把握能在这家全国民族工作的权威杂志上发表.3个多月后,我收到了杂志社寄来的第9期《民族团结》,得知自己的文章发表了.我当时的心情,如一个痴情而其貌不扬的少女,突然被一个自  相似文献   

6.
1957年至现在,《民族团结》创刊35周年,我订阅她也是35年,她给予我灵感,启迪,我受益不浅。本来,我是一个汉族教师,从小生长在城镇。1955年正当年方十八、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团结》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民族文化工作者,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写这篇征文谈谈我的一点想法和意见。因为我是搞民族文化工作的,出于职业上的需要,多年来,差不多  相似文献   

8.
20多年来,我始终是《民族团结》杂志的忠实读者,这除了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外,更因为有广泛的实用性。做为一个民族工作者,她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思想,学到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我和《民族团结》相识于六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她使我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民族文化知识,受到很多教益,是我的课余老师。八十年代,我调到北京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
赵书 《中国民族》2007,(11):58-58
《中国民族》(《民族团结》)创刊50五十年了,真是可喜可贺。自我第一次读《民族团结》到现在,已近30年。《中国民族》是我的良师益友,无论是从工作、学习和生活均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启迪,我衷心希望这个刊物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1.
早在《民族团结》复刊初期的群众来稿中,我就见到过云南高黎贡山尹善龙的名字。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不仅常在《民族团结》上,而且也不时在其它报刊上看到他发表的文章和摄影作品。虽然他是我们的老特约通讯员,可我们却从未见过面,直到不久前,为配合创刊36周年的系列报道采访他时,才得以谋面。他高高的个子,朴素的衣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出智慧和才气,他那普米人特有的方圆脸上,挂着纯朴真诚的笑容。当得知我从北京专程来怒江采访他时,尹善龙显得有些不安,连连说:“我为《民族团结》做的事情太少了,实在惭愧”。并对《民族团结》多年来对他的指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杰出的满族作家老舍先生,从《民族团结》杂志诞生时起,就给予了热情的关怀与支持。1957年秋,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民族团结》杂志(试刊号)问世。当时,在汪锋同志和萨空了同志的主持下,先后两次邀请在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民族工作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举行座谈,听取他们对《民族团结》杂志的意见,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作为编辑部的一员,我参加了这两次座谈会。萨空了同志在会上恳切地说:“《民族团  相似文献   

13.
缅怀《民族团结》的创始人萨空了文/苏明达萨空了同志是《民族团结》杂志第一任主编,《民族团结》杂志的诞生和成长,凝结着他的一份心血。在我的心目中,萨老不仅是一位领导,也是一位博学多识、诲人不倦的良师。我有缘在萨老领导下工作,是从1954年开始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回忆起1984年寒假探家时在火车上与人吵架的情景,内心总是充满欢乐与自豪.因为我用自己的语言征服了一位穿着警服却不懂得、不重视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同胞,使他终于认清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并成为《民族团结》的好朋友.1984年寒假,我在阜新市车站登上了沈阳至赤峰的列车,我的座位旁是一位青年警察.落座后我从挎包里掏出一本《民族团结》,目不转睛地看起来."小同志,看什么小说这么津津有味?借我看看好吗?"我从挎包中拿出4本给了他.但是,他翻了几分钟后,把书扔给了我:"什么乱七八糟的,尽是些少数民族的事,一看目录就烦了.照片上的人穿的是什么啊,你看那憨劲,真象个大山炮!"本来对他扔杂志就反感的我,放下手里的杂志,看着这个服装与内心极不相称、非常粗鲁的人,质问道:  相似文献   

15.
在我学习投稿和结识、交往的全国68家报刊电台中,恐怕要数《民族团结》最为知音了。这并不是因为她在近10年间刊载了我20余篇文章和7幅照片,而是我这个祖祖辈辈“以鸟语花香为时令,靠  相似文献   

16.
张儒 《中国民族》2007,(7):20-21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民族团结》杂志创刊50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不过是其间一个匆匆的过客。但是,我把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全部的聪明才智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她。为此,我感到自豪和骄傲。  相似文献   

17.
深情依旧     
在人们高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五十年代,经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委推荐,精明能干的小伙子沙砚勤走马上任,当了《民族团结》杂志的通讯员。从此,他就与《民族团结》共建了团结友谊的彩桥,心心相印,频频往来。 1986年,他不远万里,特邀出席了《民族团结》杂志在贵州安顺召开的首届特约通讯员代表大会,受到大会表彰,并邀为特约通讯员。当《民族团结》创刊35周年之际,我有幸与他在天山脚下相会。他像一个久别故乡的游子,突然见到乡亲,紧紧握住我的手,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 30多年来,他把《民族团结》视为自己须臾难分的良师和挚友。1989年4月8日,他应《民族团结》之  相似文献   

18.
我第一次看到《民族团结》杂志,是60年代初在北京读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我也就常到学院的图书阅览室翻阅杂志。《民族团结》是我喜爱的杂志之一,她介绍的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祖国的边疆,对兄弟民族地区充满了神往之情。怎么也想不到的是,10年以后,我竟参军来到了新疆,而且先喀什后乌鲁木齐,一呆就将近20年。新疆地区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新疆各兄弟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战士时就开始涉猎有关兄弟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典籍,调到军区机关做文化工作后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偶有所得,常向一起工作的兄弟民族战友谈起:在辉煌的《二十四史》中,《辽史》、《金史》、《宋史》都倾注了蒙古、维吾尔、回等民族学者的心血,维吾尔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早在元朝初年就曾率领一支庞  相似文献   

19.
    
转眼十年,往事如烟。可《民族团结》——我心中的“桥”,仍是那么让人留连、魂绕梦牵……那年我毕业分到中南民族学院工作,学院刚重建,百废待兴。没有教学任务,没有学术活动,到处是建筑机械的轰鸣。闲来无事,走入小小的临时图书馆,顺手从期刊架上取来一本封面鲜亮醒目的杂志——《民族团结》。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2019,(10):28-28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表彰66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812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决定》指出,201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