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加维运动兴起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内战结束后 ,黑人及其后代虽然在法律上不再是奴隶 ,但是美国社会黑人仍然受到种族歧视 ,处境艰难。为生活所迫所引起的黑人大迁徙 ,使黑人不断地涌向城市 ,形成有利于黑人进行大规模抗议运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基础。 2 0年代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增强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维的宣传鼓动活动 ,唤醒了黑人美好的种族意识。这一切最终促成了加维运动的兴起。加维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却唤醒了黑人 ,打击了种族主义气焰 ,在黑人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不仅是黑人文化复兴的一名骁将,而且还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黑人民间歌舞、黑人民间故事、黑人宗教仪式等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一方面使作品成为展示黑人民俗文化的窗口,大力弘扬黑人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使小说体现出黑人特有的文化素质和种族语境,从而展现出作者挖掘黑人特质文化、争取黑人话语权力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人妇女建立了许多俱乐部,这些黑人妇女俱乐部针对黑人社区的各种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活动.黑人妇女俱乐部对黑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黑人妇女俱乐部不但锻炼、培养和提高了黑人妇女的领导组织能力,而且又团结了广大的黑人女性.  相似文献   

4.
《柏油孩子》以黑人神话为原型参照,叙述了一对黑人青年的不同人生。莫瑞森借用沥青娃娃隐喻黑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告诫黑人不可背弃自己的黑人特性,要提防白人文明中的陷阱。由于神话原型的成功运用,该小说突出地体现了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隐喻性,从而使它具备了深刻的文化蕴函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运用女性话语在作品里描绘了在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冲突以及男性压制下的黑人女性。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女性的命运和心理,深刻揭示白人和男性社会对黑人女性所造成的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6.
黑人音乐是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更是流散黑人的灵魂。黑人音乐在生成过程中以音乐的形式记载了流散黑人的种族经历,表达了他们的非洲记忆。黑人音乐在西方社会呈现的双重意识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映了黑人音乐在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困境和张力。因为西方社会的单一文化特性强调催生了当代流散黑人的认同意识,但黑人音乐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又决定了它在流散黑人的认同性建构上的"拱形"非洲主义,既疏离于西方社会寻求精神家园的异质与回归,又并非真正回归非洲主义,表征为一种认同过程中的乌托邦主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影响下,托尼.莫里森以为黑人女性写作为己任,其作品揭示了黑人女性双重"他者"的处境,谱写了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与发展的成长之歌。同时,莫里森始终关注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积极探讨如何实现黑人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推动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重心从黑人女性向整个黑人民族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造了很多经典的黑人形象。其最负盛名的小说《宠儿》讲述了黑人在奴隶制之后依旧艰难痛苦的生活。莫里森痛诉了奴隶制给黑人心灵上带来的巨大的创伤并教导黑人如何走出阴影。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宠儿》中所写的西方带给黑人的毁灭打击以及黑人该如何自救。过去的伤害是难以忘怀的,黑人要获得真正精神上的自由就必须直面历史,团结起来一起努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独立战争给一些黑人奴隶打开了通向自由的大门,自由黑人在"量"上有了很大的飞跃,引起了白人的极大的恐惧。同时,由于广泛的非选择性地解放奴隶,自由黑人在"质"上也发生了变化:纯种黑人代替黑白混血儿在自由黑人中占绝大多数,从而引起了白人的憎恶乃至是仇视。因此,憎恶和仇视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期间白人对整个自由黑人群体的主要态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英里森得奖的理由是她的作品试图回归黑人的文化与传统.黑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和促进黑人的民族尊严.本文通过分析《宠儿》中的黑人社区、黑人口头传统及黑人神话,发掘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蒿琨 《国际论坛》2011,(4):67-72,81
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内部出现了中产黑人和底层黑人的阶层分化。中产黑人秉承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逐步融入主流社会;而底层黑人排斥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向着更加边缘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产黑人和底层黑人出现了三方面的矛盾:脱离底层与底层固化的矛盾;融入主流与自我分离的矛盾;主流文化与贫困文化的矛盾。黑人的阶层分化和美国新移民的涌入使得黑人群体的特殊性在降低,新移民加剧了底层黑人与其他底层族裔的竞争。由于未来美国的族裔构成更趋多样性,美国的黑人问题只能放在多元族裔并存的大背景下去解决。  相似文献   

16.
盖茨黑人文学正典论的历史生成语境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女性主义与黑人运动孕育的美国文学正典问题研究热潮,此热潮促使黑人女性主义学者初次把黑人文学与正典研究关联一体。1980年代初开始理论之旅的盖茨深受这种关联的影响,并经过1984-1996年间三个阶段的理论努力建构了第一部黑人文学正典。第一阶段盖茨经过六年文学考古工程发掘出三十卷19世纪的黑人书写,证明了黑人拥有文学作品;第二阶段盖茨通过1770-1815年间黑人反反复复书写的一个文学主旨——"会说话的书",言说了黑人是天生的理论种族;第三阶段盖茨使用黑人的理论筛选最具代表性的黑人书写,编著了第一部被称为"黑人文学新圣经"的《诺顿美国黑人文选》。盖茨的正典论既真正回归到黑人文学和理论传统本身发掘相应的文学性与理论性,又切实地以文化抵抗方式实现了政治性压制,从而为具有类似文学正典建构需求的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提供了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7.
赫斯顿在众多作品中刻画了黑人从无知懵懂到成熟的坎坷追寻历程,显示出追寻的原型主题。作品中诸多主人公的追寻过程则显示了作者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对黑人女性的关注,反映了赫斯顿颂扬黑人文化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沃克为当代黑人女性文学的建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理论(womanism)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女权主义的分水岭。通过对《紫色》中的女性性别角色的分析,旨在展示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优美的叙事中浸透着浓浓的政治意识。她通过黑人的悲剧命运和黑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弘扬黑人的实用美学理念;通过黑人语言的优美与诗意、黑人音乐的激情与旋律,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美学内蕴,同时赋予作品温厚质朴、扑朔迷离之美感。因此,莫里森的作品给人以新奇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