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异质性、社区公共性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本文关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中心命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和社区公共性衰减现象,回答了以重建社区公共性来促进社区社会需求整合、构建社区有效治理的方向与可能。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和"单位制"衰微是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与社区公共性衰减的三个重要机制。社区异质性在宏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微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需求的差别。同时,社区异质性弱化了社区公共性,使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威胁了社区整合。因此,重建社区公共性是整合差别化社区社会需求、防止社区"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的关键。重建社区公共性意指建设社区多元主体或社区居民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识和认同感,社区公共性是一个社区中多元主体共生共处的公共价值,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相互承认彼此间差异并能一致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是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公共规则,也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动员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文章从公共价值、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维度讨论了重建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棚户区改造语境下,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居民对棚改新区适应与融合的关键性问题.北梁棚户区的搬迁改造政策使原有的邻里关系弱化,在地域空间与心理认同上出现非重合的社会现象,直至消解.本文基于社区发展视角,在分析旧邻里关系逐步消解的基础上,提出拓展棚改新区的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之间的社交网络,提供多方位社区参与和社区融入的平台,注重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建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有利于棚改新区邻里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应有之义。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性的重要前提。公权私用、行政性垄断等公共性的缺失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坚持公共性,加强公共理念建设,以公共服务为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公共性和公权私用等社会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样以人为本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关键治理载体,职场将如何在社会治理转型中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凝聚。基于全国“职业经历和社会网络”调查2009年至2021年四期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职场之于社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性溢出的作用特征。第一,进入职场能提升居民结构性和认知性社区社会资本。第二,相较于未进入职场居民,进入职场的居民在社区社会资本上的优势不断扩大。第三,身处党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体制外部门的居民,在社区社会资本凝聚上呈现差异特征。在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中,职场在提升居民公共事务参与意愿和能力上既体现职场普遍性又体现体制差异性,进而与社区社会资本形成正向关联。这不仅体现了职场的社会价值,而且展现了体制内行动者的治理潜力,还提示了社会治理和社区社会资本中潜在的职场和体制部门分化风险。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进城,大多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廉租房内,形成了城市中的农民工聚集区,即棚户区.调查发现:居住在棚户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总体生活状况较差,对于棚户区环境、自己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的要求非常低.改善棚户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应三管齐下:一是加强改造与管理,强化棚户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自治社区,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区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三是建立社区社工服务站,拓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场域,孕育着丰富的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的本质要素,是社区生命力源泉。但是,在现代化浪潮推动的社会变迁中,社区社会资本整体上处于衰落状态,社区生命力源泉日益枯竭。曾经的社区已成为"一个失去了的天堂"。为留住"远逝的天堂",复兴昔日的温馨共同体,亟需加强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实质在于培育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实现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公共部门的基本属性。"公共性"的基本释义可理解为对"私人性"的超越,同时也表现为公共利益、公共意志的实现程度。公共管理"公共性"的生成与近、现代国家形态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源于传统社会条件下"公共性"的雏形,同时更得益于"以理性代替上帝"这一现代国家成型的意识形态基础、官僚由"私臣"向"公仆"这一现代国家"公共人"的身份转变,以及"行政国家"的规范性特征为其做出基本规定等多因素所共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灵魂。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少文化内涵、呈现低层次运作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政社不分"、权责不明;社区自治功能缺乏、居民参与意识淡漠。而由"全能型"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的"形象工程",缺乏社区文化建设内涵式发展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民生本位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本着"以人为本"、社区参与和民主自治的内涵式发展理念去指导其实践,才能将这一"文化惠民工程"真正回归于社区本位,服务好社区民众。  相似文献   

9.
社区自组织的出现代表着社区新的动员主体的形成,这一主体的动员力量来自于国家授权与社会授权.国家授权为其提供了制度性资源,降低了动员风险,也带来了国家权力的柔性控制与隐形在场;社会授权使其获得了社会合法性,并展现出理性商讨、公共意见形成以及共意构建的公共性特征;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进行了组织内与社区内动员并付诸集体行动,这一动员模式可以被归结为“授权式动员”.授权式动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法团主义与公共性理论,面对面理性沟通及社区网络是授权式动员的社会基础,该动员模式体现着对协商民主和共同福祉的价值追求,“授权式动员”是社区自组织的常规化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村庄公共性生长与国家权力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益分化、意义竞争、规则多元的现代性社会,公共性对于整合多元阶层、增强社会动员力、达成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性的形成及特点不仅与村庄内部社会结构、权力结构有关,也与国家权力介入程度、介入方式相关。当前公共性消解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退场有很大关系。自人民公社解体宣告集体化时代结束,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介入程度与介入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强大渗透乃至延伸至乡村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全能主义",到逐渐从乡村社会退场乃至销声匿迹的"悬浮型政权"。这一迅速转变使得乡村社会无所适从:行政强制关联式公共性因人民公社体制解体而随之解体,家族关联式公共性因集体化时代国家权力的入侵早已分崩离析,而村庄内生的整合力量与组织力量短时间无法自发形成。这恰恰是理解当前村庄公共性消解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背景下的社区重建有3个重要主题:政社分离、商居分离、灾后重建。通过武汉市汉正街商业街区从"商居混杂"到"商居分离"的变迁过程,说明了"商居分离",即社区与市场的分离是"政社分离"、"灾后重建"之外的另一种社区重建模式。"政社分离"通过重新厘定"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而重建社区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商居分离"则是通过重新厘定"市场"与"社区"的关系而重建社区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共性能够使社区保持良好的治理状态,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当前农村社区的公共性既面临着乡村社会过疏化、原子化所带来的一般性困境,又面临着反贫困政策所带来的新窘境。在双重困境下,社会参与主体缺位致使公共性生产失去了前提,公共利益及公共空间的缺失也让公共性的生产缺乏动力和载体。在后扶贫时代,农村社区公共性的重构需要围绕公共精神的培育、公共空间的塑造等方面来谋篇布局。具体而言,需要强化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找准组织定位;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构建公共利益;引进社会工作组织参与治理,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公共性与服务性在社会管理中的体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渐进的社会工程,需要透过社会合作机制,从整体上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区分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的概念,避免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解为民生建设和福利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的公共性,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确保公众与社会之间关系维系的一种平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为市民/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的分化情形,以社会公正为最高追求的社会公共性理念是否能够得以确立,或者已经确立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究竟合理化与否等,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理念、路径选择。对公共性的领悟与把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氛围营造中民众心智不断健全、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公共性”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和话语体系中有不同的内涵。公共性作为讨论现代政府基本属性和目的追求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探讨政府在代行公民权力时,怎样最大程度地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祉。具体地说,“政府公共性”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平正义而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当下全球化浪潮和公共性危机、公共性缺失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邵丹 《源流》2012,(19):46
近日,韶关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典礼在浈江区田螺冲举行。这标志着投资达26亿元、广东省目前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据统计,在韶关的中央和省属"退出"企业居民约1.6万户,约5万多人,绝大部分职工居住在棚户区内。这些住房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砖瓦房,老化破损现象十分严重。2010年,省政府决定把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作为全省解决国有工矿棚户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以来,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受到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但同时也受到它们的制约。市场化运作为传媒机构的长足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壮大了其实力,提升了传媒自主性,但也恰恰失落了媒体对"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目标。研究发现,电视媒体受到政府、社会、市场三重因素的共同规制,话语生产实践过程存在传播资源配给不均衡和传播视野偏差两大问题,忽视消费水平较低的农村受众,使他们难以享受到传播福音,导致电视对农传播长期处于边缘性地位。故提出要建构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立足于"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传媒制度,转变"对农"与"涉农"的传播理念,突破既有体制的束缚和壁垒,以传媒公共性为价值规范,成就公共性传媒的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几点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对社区内涵、社区建设的途径和社区建设的目标的讨论,指出现阶段社区主要存在着参与不足和整合不足问题,解决好社区参与和社区整合的问题是现阶段社区建设的方向。在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两大主要内容,两者联系紧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区管理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在落实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社区的价值性,反过来会更好地落实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建设具有很强的价值取向,满足人们的生活价值需求,也是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性,呈现出人们生活的共同性和公共性,正是这种共同性和公共性体现出社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曹唐 《源流》2012,(10):46-46
近日,韶关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典礼在浈江区田螺冲举行。这标志着投资达26亿元、广东省目前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据统计,在韶关的中央和省属"退出"企业居民约1.6万户,约5万多人,绝大部分职工居住在棚户区内。这些住房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砖瓦房,老化破损现象十分严重。2010...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出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本质上便是一个“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的人文价值诉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则。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性的缺失。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强烈呼拳着对新型公共性的关注,构建新型公共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只有立足于“公共性”人文价值诉求基础之上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