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与中国妇女健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给妇女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推进妇女健康的发展;又可以给妇女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这里着重探讨全球化机制———特别是公民社会和公共政策的发展,市场化、商业化与私有化对社会服务的介入———与中国妇女健康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中国健康政策的改革与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名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姓名中的女性气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文化赋予的,女性气质名字的从无到有反映了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先秦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尚未建立,妇女称谓与命名主要是标明她们的生理性别及附属于男性的社会身份,并不具备女性气质;两汉时代,随着以儒家纲常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文化的建立,女性气质的名字开始凸显出来;在魏晋六朝时代,社会性别文化已经确立,女性气质的名字成为妇女命名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危机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关系到全球化、社会公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公共健康和人类的生存.女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女性一直是饮用水危机的直接受害者.女性与饮用水已成为当代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饮用水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还反映出社会制度建构和政策制定的现实,并影响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未来.毫无疑问,在伦理视域内,以饮用水为媒介来进行性别研究,能够为建设一个平等和公正的未来世界开启新的思路和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妇女发展的社会政策,取得了诸多成绩,为促进妇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六十多年来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将社会性别视角运用于各项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才能真正推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5.
对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0~44岁、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工作单位为非国有企业与从事个体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于丈夫、租房的妇女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比例更高。性别人流指数的年代变化与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息息相关,伴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宽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加强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性别选择性人流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但将2017年生育状况调查数据与2001年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农村已有两个女孩的家庭中,妇女的性别人流指数反而出现了上升情况,而城市已有一个女儿的家庭中,妇女的性别人流指数和生育子女的出生性别比都出现升高状况,可见"男孩偏好"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6.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性别观念对农村已婚女性外出务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女性家庭地位在促进这一作用上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发现:具有现代性别意识观念的女性显著地提高了其外出务工的概率,这中间起作用的主要是女性性别角色认同观念;同时女性家庭地位的调节作用明显,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观念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效应。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对受教育程度和区域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农村中低学历女性群体和中西部女性群体性别观念对其外出务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在高学历群体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研究尝试为理解我国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现象提供一个解释视角,倡导通过性别平等来释放女性在家庭社会经济中的性别红利。  相似文献   

7.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特质,承担社会与家庭角色交融的复合角色,发挥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新女性形象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8.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特质,承担社会与家庭角色交融的复合角色,发挥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新女性形象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特质,承担社会与家庭角色交融的复合角色,发挥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新女性形象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带来了女性能力发展的福音,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女性能力发展又陷入困境。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依赖”不能成为女性的安身立命之本,女性的能力得不到社会相应程度的认同,社会和企业在用人、收入待遇、晋升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偏好”,甚至存在着对女性一定程度的能力歧视,这必将挫伤女性能力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传统的不平等性别观念和性别秩序是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