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3,(5):22-24
秦汉时期的关中自然环境和今天有比较大的差异。从当时的气候、水环境、植被、土壤等方面来看,关中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充沛,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正因为如此,秦、西汉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都选择关中。  相似文献   

2.
秦朝时期,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指"非上",即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政者人身或其言行的非议。两汉诽谤罪的对象有所扩大,定罪多不依法律条文而依据统治者的意志;处罚措施因为客体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这反映了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法律条文更加细化,法网更密但君权高于法律的情况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炎黄崇拜因藉政权变革的需要,具有神人分离转换的历史特征,秦朝主水德,上接周统,炎黄崇拜神性失落并几近绝迹,汉高祖初称“赤帝子”,旨在灭秦;复称“黑帝子”,旨在汉代周德,否认秦朝的正统地位,炎帝始为汉神,终遭冷落,文帝,景帝时期推行黄老政治,黄帝从天庭回到人间,转化为远古无为而治的圣君,汉武帝炫耀文治武功,祈求长生永命,主土德,封禅泰山,黄帝顿成遗授神策,羽化登仙的天帝,司马迁原始察终,整齐史故,其《史记》涵蕴宗黄大一统思想,黄帝成为华夷诸族的民族共祖和中华文明的肇始人君,王莽借助和平政变手段篡汉称帝,主土德,鼓吹尧帝禅舜,王氏代刘,黄帝又成了刘、王帝室的血缘初祖,,汉光武帝远承汉高祖“赤帝子”神话,主火德,旨在复兴汉室,炎帝崇拜重新抹上天命色彩,秦汉炎黄崇拜神人分离转换的轨迹说明,秦汉时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神权,神权只是皇权缘于自身政治需要而随意玩弄的谶纬道具,这既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显著文化特征,也是中西封建社会判若鸿沟的主要思想标志。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是铜币成为法币的开始时代。本文阐述这一时期铜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曲折发展,进一步阐述了铜币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制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有关繇的词义分析,认为秦汉时期的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徭役或苦役,它含有繇使、繇役等多重语义,其中繇使就类似于出公差,秦汉时期的一般官吏随时都有繇使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人们大多认为庄子哲学在其产生以后并不为人所重视,直至魏晋时代才忽然兴盛起来,成为思想界的中心,并对其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仔细考察史料的话,就会发现庄学在秦汉时期并非一直沉寂无闻。在秦末汉初,由于黄老思想的兴盛,学者们对庄学还是比较关注的。东汉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学者们尤其是文学家又开始关注庄学的价值。到了东汉末年,庄学在士人中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思想界的潜流,这样才有其后庄学的兴起。该文着重考察庄学在秦汉时期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毒药的使用范围较前代大为扩展,国家官员、诸侯王多有犯罪后服毒自杀的。此外,由于毒药自身的一些特性,它也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君主赐死大臣等政治活动之中。这一时期政治活动中毒药的使用,无论是从使用范围还是使用频率来看,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8.
在秦汉法律文献中,“笞杀”是致人死亡的一种方式,非刑名、肉刑。秦汉统治者通过法律对吏民的“笞杀”行为加以约束,体现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成熟于春秋战国之际,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由于缺乏现实功用性,故未能获得官方政治哲学的地位。秦的统一,成为儒家思想历史地位陡然上升的历史机遇,儒家思想成为秦王朝官方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此后几经变迁,至汉武帝时最终上升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战国秦汉时期商人经营商品的性质、类别及经营业务的规模,可以把私商划分为5类,即贩运商人、盐铁商人、囤积商人、农林畜牧商人和中小商人.除囤积商人外,其他类型的商人,特别是人数众多的中小商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日辉先生的新作<秦早期发展史>解决了秦早期历史研究中的诸多悬疑:一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证明秦人源于夷夏戎狄;二是突出考古成果,结合方志、民俗等学科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指出绵诸戎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天水北道区社棠镇绵诸大队;三是利用金文以补文献之不足,发现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焦氏易林》作为一部大致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特殊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就多有对秦史的相关记载。其中对秦兼六国、扶苏、商鞅和秦昏暴之政的记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人的秦史观、儒学理念在汉代民间的普及以及汉代人对秦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决定戏剧的适演性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戏曲中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丰富性对提高戏剧适演性的因素不可忽视。秦腔传统戏《铡美案》的角色不多,但个个性格鲜明,推动剧情矛盾前发展。秦腔现代戏《血泪仇》一度也是适演性不错的戏剧,但由于人物的阶级性淹没了人物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矛盾的变化,该戏的适演性就逐步减弱,到了不再全本演出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主流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此后在"五种社会形态"框架内,此论更成为流行说,从而使"封建"脱离了古义(本义)和西义(世界通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有别于封建领主经济的地主经济.以及不同于分封、世袭的贵族政治的僚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长期延续的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在西欧、日本有典型表现的封建化三特征--农人农奴化、土地庄园化、政权多元化,中国秦至清的大势与之背反.故秦汉至明清冠以"封建社会",显然不得要领,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似可昭示其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诸层面的基本特征.又可简称为"非封建"的"皇权时代".  相似文献   

15.
历代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秦国兴起并统一中国的原因作过探讨.但从政治文化史角度来看,周室的衰微客观上为秦的兴起创造了历史机遇,秦朝历代统治者连贯的一统思想和秦国的文化特质是其最终统一中国的推动力量,这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始于"大禹治水"神话的夏朝历史,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神话历史阶段,在神话历史向现实历史交替的过程中,夏朝历史出现了历史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一模式最终成了后来中国现实历史记载的基本模式。夏朝历史最终被"神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思维支点,被后人熟悉却无法掌握,不确定的交流演变成重演,使中国文化在重复中得以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用简体字写作时,如果要引用繁体字版古籍中的文句,则应把其中有简体字的繁体字简化。但各种繁体字版古籍中也有少许字用的是比今天的规范简体字笔画更简的字。本文将常见的这些字分门别类列出并附书证,然后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论述处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葬具装饰经过秦朝的冷落期发展到西汉,虽其装饰手法仍以髹漆绘彩和覆盖织物为主,其制式也多有继承,仍有翰桧和旌铭,但随着灵魂升天思想的现实化,装饰题材逐渐向写实方向发展,漆棺用色逐渐形成内红外黑的定式。秦始皇陵地宫中所用的器具和装饰手法是此阶段的最辉煌一页。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从文化现代性来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来没有放松对文化现代性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深层价值结构和认同意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性、民族性和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的重要表现.耙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推进现代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来秦汉社会史研究主要涉及阶级、阶层,家庭、宗族,农民起义,社会人口,社会流民,灾荒与赈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婚丧礼俗,宫观陵寝建筑,以及妇女、老人,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对于豪强、士人、门阀、家庭等方面的研讨尤为热烈,成果亦显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