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木文南 《人才瞭望》2014,(11):22-22
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鼎是我国青铜器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又是庆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相似文献   

3.
在六、七十年代,曾流传这么一个顺口溜,“党是我的妈,厂是我的家,有话跟妈说,缺啥从家拿”.当然这是讽刺一些人好占公家便宜,时不时从厂里拿点钉子、纱布、锤子,严重一些的将厂里的凳子、工具桶、柴油偷偷地拿回家.时代不同了,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缺啥从家拿”已经变本加厉,发展到令人谈之色变,优目惊心的地步.无数只胖的、瘦的;细腻的,粗糙的手贪婪地伸向“公家”这个腰包,以种种名目.种种借口,用公款以逞私欲,直接损坏了国家利益,干扰了四化的进展,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4.
5.
任峻 《人才瞭望》2013,(4):64-64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6.
古代,"史"本身会说话,因为它是人。《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就是"用笔记事的人"。后来又发展成记录国家大事的文职官员,也包括在君王身边负责卜筮、星历的人员。《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还有《书·酒诰》:"矧大史友内史友。"……这里的"史"字都是指史官。  相似文献   

7.
倪欣 《人才瞭望》2014,(1):106-106
"耐"字如今是承受得起、经受得住的意思,比如耐烦、耐寒、耐用、忍耐、耐久、耐人寻味等等。但是,它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剃须"的意思。"耐"是会意字,从而,从寸。"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耐"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是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剃掉胡须"在古代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它比宋太宗赵匡胤发明的在脸上“刺配”要好受得多。  相似文献   

8.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三国时有魏武帝、魏文帝。历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呢?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  相似文献   

9.
1.布泉 钱在战国时期称“泉”,钱与“泉”谐音,称钱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钱币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历史上称钱币专家为泉学家.  相似文献   

10.
赖军 《人才瞭望》2013,(1):32-32
夏代以前,全氏族的共同始祖就是天然的首领,称为“后”,本意是生育。部落和部落联盟的首领称“伯”,由选举产生,伯即老大之意。大禹治水后中原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夏,夏朝的首脑称后。从商汤开始,国家的首脑称王。周王统治的地区叫“天下”,  相似文献   

11.
崔嵘 《人才瞭望》2010,(5):102-102
古人爱才,不吝夸奖,且用语每有新意,不落窠臼。相比,时下“你太有才了”的时髦用语,实在是过于浅露。  相似文献   

12.
王择 《人才瞭望》2013,(12):49-50
宜案例回放1企业规章制度要因“企”制 作为某软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柯某聘请专家为公司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便于人力资源部管理员工。制度草案经工会讨论通过公布实施,并且在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附件中注明:“我已经了解并接受公司制定的所有制度。”  相似文献   

13.
赵义 《人才瞭望》2014,(2):56-56
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闻名,著有《茶经》3卷。诗圣: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草圣:张旭,唐朝书法家,他擅长草书,书法造诣很深。史圣: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医圣: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画圣: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  相似文献   

14.
任义 《人才瞭望》2013,(10):20-20
现在的高考,一般都是在各城市就地考试,十分方便.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和殿试在京城进行,大都远离考生们的家乡,一般三年考一次,所以,临行前,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带充足.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件古代高考必备神器.墨斗笔 这种墨斗笔差不多就是古代考试的专用笔,笔头上有个椭圆状储藏盒,能够储藏一些墨.因为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主要考八股文,在字数上有相当的要求,所以,要是带的墨不够的话,可以把墨斗里的墨临时挖出来备用.  相似文献   

15.
王宗祥 《人才瞭望》2016,(19):66-66
格非先生长篇小说《望春风》中第一章《父亲·德正的新房》,写儒里赵村大队支部书记赵德正准备结婚要盖新房。因为屋顶的椽子没有着落,赵德正打算把一些无主的坟包里的棺材板剖开做椽子。小说写道:“木匠们嘴上不好说,心里都担心沾上晦气,伤了阴鸷,背地里把赵德正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个遍。”(《收获》2016年第1期)文中用“阴鸷”有误,应为“阴骘”。  相似文献   

16.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吴国发动了一场弑君动乱。吴王僚在一场政治阴谋中被刺杀身亡,幕后主使是他的堂兄公子光。登上王位的公子光自号阖闾。  相似文献   

17.
高考 《人才瞭望》2011,(11):36-36
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快递到学生的手中,而古代有专门的政府官员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18.
北漂,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但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由于“北漂”来京初期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故此得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真实同样不乏“北漂”,这里姑且称之为“京漂”.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代官制中,从官员的进入、管理到退出三个环节彼此承接、环环相扣、首尾相应,在选贤任能方面形成了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体系.进入:不拘一格选人才“选贤任能”在选官和任用的环节主要特色是不拘一格地发现和使用人才.从先秦的乡里举荐制,到汉代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直至隋唐出现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官制一步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