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面临的“数量上供不应求”“质量上有效供给不足”现实困境,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解决大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扶农”的情怀需要增强、涉农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及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匹配性有待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大幅提升等问题,提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当注重“思创融合”教育、深化“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等改革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等院校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唯有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全方位纳入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育。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从质到量都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渐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也面临院系缺乏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师资专业能力不强、信息化教学条件不完备等问题。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需要采取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线上+线下”多维度教学等措施,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刘晶 《人才瞭望》2023,(20):24-26
<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推进优质人才培养,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培养活动,使学生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就业市场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能力,还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产业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准,想要把握国际市场就必须要掌握创新主动权。而创新的本质是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支撑产业的第一资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各大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方针。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为研究方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进行分析,解读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涵与特质,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等实证方式,研究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形成因素,最终以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为目标,制定一系列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黑龙江大学近些年来提出“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分类教育和能力培养相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为基本内容,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学校“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强化就业指导教育为引领,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辅之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由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基于此,分析新疆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现状,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应用实践相结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式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以工业设计专业的班级为基础成立校园“合作社”设计工作室的模式.促进新疆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设计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教育系统的素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目标要求下,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创新型项目的开展.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创新型项目的开展现状,研究参与创新型项目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成长,分析开展创新性项目对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在高校开展创新性项目,促进“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为培养更多的创业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介绍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普遍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保险专业大创项目为例,分析了从项目申请、实施直到结题阶段对学生专业认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笔者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提出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大学科技园区、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小曼 《人才瞭望》2023,(15):44-46
<正>随着国家出台对农村电商大力支持的相关政策,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未来前景广阔。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提高农村电商人才整体素质,已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职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思想。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农村电商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将起到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婕 《人才瞭望》2017,(14):89-90
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大学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主力军,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都有一定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是评估教育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以高职院校为例,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展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学生、企业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通过调查以发现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调整的方向,进而构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在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方面更应吸取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注重学生创业团队的培养是推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本文以南广学院学生创业工作室项目为例,介绍了团队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分析了成都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以外语专业大学生为主体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对外语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意愿现状,从源头上找到外语专业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路径,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激发其创业的主动性,使外语专业大学生在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和创新精神追求过程中克服畏难心理,从而起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同时,也为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壁葵 《人才瞭望》2016,(6):144-144
分析高职机电类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实现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融合性培养,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以培养出既拿得出手,又适应能力强,既具备机电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创新精创业能力的机电类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邓永霞 《人才瞭望》2023,(15):14-16
<正>中国—东盟人才城建设是2022年南宁市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才会议精神提出的人才工作战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背景下,随着经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如何为服务壮美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实施产教深度融合是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人才城建设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项目为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施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以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许珊 《人才瞭望》2017,(16):88-89
贵州师范大学机电学院作为地方师范本科院校的工科学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据媒体报道,武汉大学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开展了以创业、创作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教育,并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开设创业课,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此举好处多多,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要求学生具备更多元化、全方位的素质。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同轴互融”的模式是对这一需求的有力回应。通过整合二者优势,使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培养实际技能的同时,在创新创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拓展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内涵,以及“同轴互融”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拓展创新思维、促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潜在优势。通过审视这一模式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