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岩 《社科纵横》2006,21(8):122-123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学理论家,有《诗式》、《诗评》等多部诗歌理论著作。其论诗崇尚自然,倡导高古,开以禅论诗之先声。他的代表作《诗式》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上涉及诗歌创作、诗歌欣赏和批评诸多方面。本文力图深入分析皎然在诗歌艺术风格、意境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挖掘皎然诗学理论的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11):93-96
盛唐诗学高峰之后,皎然的《诗式》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唐诗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总结了诗歌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新的诗学观点。皎然《诗式》提倡"中道",主张文质自然统一,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文质思想。皎然的文质思想对近体诗学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开启了中唐晚唐诗学,对宋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皎然是唐代杰出的诗论家,他的《诗式》、《诗议》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皎然还是著名诗人,在当时就颇负盛誉,后世也得到过较高评价。皎然的诗,对于研究唐诗及诗僧这一唐代文化的特别方面,都有一定意义,唐、宋时期,诗禅相通这一问题,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理论中,都存在着,在这方面,皎然也是一个开风气的人物。关于皎然的生平,较早的有关材料有四种。一是唐元和间僧人福琳的《唐湖州杼山皎然传》(见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九),二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三载皎然小传,三是宋淡钥《嘉泰吴兴志》卷十七《译道》载皎然小传,四是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载皎然小传。四者都语焉不详,有的地方还有舛误。本文拟就皎然的生平和交游作一初步的考查,希望能有助于“知人论世”,推进皎然诗和诗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4.
诗僧皎然"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身兼诗论家、诗人、僧人三重身份的皎然来说,情是个十分敏感的字眼。作为诗论家,他反复强调情在诗歌中的本体地位,而作为僧人,他却又反复强调情害道,主张无情、忘情。为了调和诗情与道性之间的矛盾,他把情分为世情与道情,认为前者妨道,后者合道,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努力抛却世情而彰显道情。皎然道情概念,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与特定的审美意象,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对其诗歌清逸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淑岩 《学术交流》2012,(5):170-174
《八旗诗话》是清代乾嘉时期法式善撰述的一部关于八旗文人诗歌批评的专著,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八旗文人诗歌创作的诗话著作。《八旗诗话》对今人研究清代八旗文人的生活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然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八旗诗话》的文学史料价值以及其所呈现的法式善的诗学观作专门的研究。概言之,《八旗诗话》所呈现的法式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崇尚唐音。二是诗歌创作的本体论上主张"性情"。三是师古的态度上力倡学古而求变,追求独创。  相似文献   

7.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7,23(1):118-123
宋以降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政教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教化功用的论说;二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阐说;三是对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宋以降诗学批评中的政教之论,一方面展开、充实和完善了宋前诗学政教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诗学政教之论有所反思、有所消弥,两方面相辅相成,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政教之论的对立统一格局。  相似文献   

8.
王艳艳 《社科纵横》2007,22(12):95-96
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然而,陈子昂的出现,才确立了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他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有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其后,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的传统,使初、盛唐诗风大放异彩,表现在其《感遇》十二首的创作上。故后人论唐诗转变,每以陈、张并称。  相似文献   

9.
回顾战后历史,伴随战败重建的完成,保守的、右倾的、右翼的史观,是与各类日本文化论相伴登场的。文明生态文化论、照叶树林文化论和文化防卫论,在完成其文化主张阐释的同时,以若有似无、若无似有的主观,担负起了为不同层面的历史认识做辩护的责任。面对来自各国的批评,日本政要采取不与之正面应对,却间或突发冷箭的"策略"。围绕日本历史认识史观,相关各方形成的严重对立正在酝酿令人不安的气氛。蛰伏的日本文化论,构成为日本历史认识史观的根部土壤。  相似文献   

10.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焦循是清代对孟子性善说申发最用力者,他强调"性,生而然者也",其人性论立论基点是"智,人也;不智,禽兽也",故人性善,禽兽之性不善。焦循认为,人具"四端",人能知,人可教而明,人知情有欲求精妍,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人知尊贤采善,人知权善变,人可"旁通"情欲,故人性善。焦循在承认人性是本然之性、生而有之的前提之下,通过人兽对比,着力证明人具"四端"的社会属性是善的,以文明、智慧力证人性善。  相似文献   

12.
陈维崧词非沉郁型艺术特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锦 《唐都学刊》2002,18(4):77-79
陈维崧词缺乏道德意识的贯注 ,对其审美价值有所削弱 ,故不能成就沉郁风格。欲在此种处境中别出新裁 ,必然有其特别的艺术走向 ,琢磨形式之美感和造就意境之深微为其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椿浩 《唐都学刊》2006,22(6):125-127
陈元达作为匈奴后部人,历任黄门郎、廷尉、左司隶校尉、御史大夫、仪同三司等重要职务。在匈奴汉国政治秩序极为混乱时,为政治风气的净化、政治改革的推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根据他任职之事,找出他的政治角色,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当时匈奴汉国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潘殊闲 《阅江学刊》2014,(4):105-111
元代陈草庵的散曲透露出浓浓的叹世伤感情怀,其中有他的社会梦想,更有他人生苦旅中的颖悟。他劝谕世人要退守雌让、淡泊功名、安分随缘、与人方便,也告诫世人及时行乐。这些劝谕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浮世中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5.
张莹 《唐都学刊》2008,24(1):55-57
在近代当代文学的"文化热"中,不少作家从民族远古的或者近代的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出现了民俗文化向纯文学的强有力的渗透乃至交融.当代作家文化意识的觉醒,使我们的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同时能以20世纪开放的世界性眼光艺术地把握显示的优秀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梆子老太>、<四妹子>、<蓝袍先生>等一系列作品便为我们展示了关中民间人生仪礼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08,24(1):37-40
陈忠实的继<白鹿原>之后的小说创作,不独注重艺术探索与创新,而尤其注重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与时俱进,关注现实,魂系绿野,酷爱人民;针砭时弊,干预生活,志存平治,感时忧国;深入生活,贴近人民,"魂系绿野跃白鹿","体验不深不谋篇",是陈忠实小说近作基本的情感内蕴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朱利民  黄蜺 《唐都学刊》2005,21(1):122-127
~~陈寅恪学术行迹编年考订@朱利民$西安文理学院高教研究室!陕西西安710065 @黄蜺$长安大学社会科学部!陕西西安710061~~~~[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3]陈寅恪.陈寅恪读书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9. [4]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陈寅恪.寒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陈寅恪.金明馆…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7,(3):165-172
清初浙西学者张履祥与陈确同学之谊深厚,他们既有共同的学术主张,也有明显的学术分歧。张履祥与陈确在丧葬上都提倡古礼,反对陋俗,追求实效;明亡后都重视节义,反对讲学、出游、应试等行为,反映了他们不与清政府合作的遗民立场;都注重实学,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体现了他们经世济民的情怀。晚年,他们围绕《大学》一书的真伪、《大学》知行观等学术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辩论。陈确与张履祥晚年的学术趋向虽大为不同,但他们交友始终不以他故而易初衷。  相似文献   

19.
李慧  汤玲 《唐都学刊》2005,21(1):14-17
无论就<白鹿原>的思想容量、文化内涵、历史深度,还是艺术表现,都足以显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实绩.从社会历史学角度,它构建了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从女权主义出发,它描绘出一个"黯然失色的女性世界";在文化研究方面,它的文化关照可以启发读者诸多反思.  相似文献   

20.
陈正奇 《唐都学刊》2009,25(5):57-59
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在这首词中,陈忠实借"滋水"这条倒淌河表达"独开水道"的志向,抒发"东去-拂袖"的豪情壮志,把生活体验、生命体验、艺术表现和故乡情结融为一体,幻化或交融为一种神奇的物象,达到作者作品合一的境界,彰显着内涵宏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