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山 《创新》2007,1(5):32-36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政策、关税减让等与投资及经贸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区域法律法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于中国—东盟区域经贸合作与安全,保障各方合法权益、防止和减少投资、商贸风险与纠纷,逐步完善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法律法规,促进司法协助,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朝霞  荀建忠  陈洪毅 《创新》2009,3(2):34-37
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逐步推进,加强南宁与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成为了南宁市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助于培育以南宁为核心的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圈,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通过分析南宁市所具有的要素、动力及主要机制,把南宁打造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相似文献   

4.
美国提出并启动落实"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将对地区局势尤其是南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观察美国战略动向尤其是美越关系走向,对中国保障周边安全、发展与东盟关系以及维护中国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越均对双边关系高度重视。美国拓展对越南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合作,战略意味浓厚,有意将越南打造成抗衡中国的重要依托。两国更意图在南海问题上联手制华。美方政策动向包括提升美越双边关系,邀请越南加入"四方安全对话",加强军事互动以阻止中国对南海问题影响力增强等。然而,越南仍需顾及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质疑,在南海问题上低调借重美国,避免充当反华先锋。越南不会为美国战略而牺牲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5.
陆建人 《创新》2015,(2):92-96,128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往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两国贸易额开始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双边贸易、相互投资及劳务与旅游合作等方面都发展较快,并开展了园区建设。中马合作成绩斐然,但也在贸易逆差、市场竞争、劳工政策等方面存在制约因素。未来借助《中马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推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打造CAFTA升级版、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合作等契机,中马经济合作充满机遇。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助于培育以南宁为核心的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圈,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通过分析南宁市所具有的要素、动力及主要机制,把南宁打造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相似文献   

7.
蔡德仿  苏金锐 《创新》2015,9(3):122-12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因特殊的区位优势,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及其中的法律问题成为广西法学研究的特殊资源,广西和东盟诸国的法律实务交流正进一步拓展领域和主体。广西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为促进广西在自贸区建设中的法律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在打造自贸区升级版背景下,广西法学界更需摈除法律交流的障碍,进一步拓展多维度法学研究,加强法律实务合作。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国家部署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以系统思维为指导,对"双创"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协同机制等进行再思考和系统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闭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零散走向系统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升级发展,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对东盟的安全合作政策,分为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包括非传统领域的综合安全合作两个阶段,安倍再次上台后首次将其列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声索国、东盟集团、日本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四个层次上的政策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制造和利用各国间的竞争关系扩大在马六甲海峡的存在;通过提供ODA对东盟十国分而治之,以经援促安全,培育战略支点;以双边促多边,利用菲律宾等声索国"绑架"东盟从中渔利;努力构建"2+2"外交安全合作框架及"3+3"海洋安全磋商框架,打造"中国包围网",将地区一体化引入冲突与对抗的歧途。  相似文献   

10.
张蕴岭  刘曙华 《创新》2008,2(1):5-9
<正>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给广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刘曙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国家交往与区域合作等方面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步推进,人员交流日益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