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巧 《人才瞭望》2016,(15):46-47
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的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石林燕语》里记载了一个经典故事:开宝八年(975年)十二月,吴越王钱俶迫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去朝拜宋太祖,宋朝很多官员建议扣留钱俶,太祖没采纳,说:“你们不要担心,假如不是真心归降的话,钱俶不敢亲自来朝拜,他来了,就表示他是真心归降的,放他走,正好可以结纳人心,让他心悦诚服.”钱俶在离开宋都城时,向太祖表白愿把吴越国交给宋朝——其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试探——太祖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意思是,在我有生之年,我都信赖你把吴越国交给你,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可以统治吴越.并且,宋太祖还给他一个用御条贴封住的匣子,郑重其事地说:“您回到家后,再打开来看.”  相似文献   

2.
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l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谁知吴越国王钱傲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 赵匡胤见钱傲来访非常高兴,便留他在汴梁游玩谈心,而钱傲却在暗地里贿赂大宋的重臣,希望能为他说话保住吴越国,深受皇帝倚重的宰相赵普更是他的重点公关对象。对此赵匡胁D知肚明,也不理会。  相似文献   

3.
北宋实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而以北宋中前期尤为典型,这一百余年的政治模式,为后代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宋朝挑选治国人才慎之又慎皇帝对士大夫高度重视 唐朝是个辉煌强大、盛极一时的王朝,但因其基本政体是武人治国,最终瓜分豆剖,形成了以军阀为核心的五代相继、十国割据局面.某种意义上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五代之后第六代中原政权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4.
白纸趣闻     
一张白纸,平平无奇,然而,古往今来,一些名人在上面用尽心思、做足文章,不仅展现了超群的智慧,也留下了动人的美谈. ■赵匡胤一张白纸的圣旨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为主帅、潘美为副帅,前去攻打南唐.临出师时,曹彬跪请皇上圣谕,如果将领在外不服从军纪,犯了事将如何处置?宋太祖似乎早有所料,从怀中取出一个封好的锦囊,亲手赐给曹彬:“爱卿放心,有关将领在外违犯军纪的处分规定,全部写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5.
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统治时期,宋朝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宋军先后攻灭了南方诸国,从而初步奠定了北宋的疆域。作为开国皇帝,为了治理好国家,他又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长年混战的历史局面,为大宋320年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细究一下,宋太祖治军理国成功的原因很多,而他高超的用人艺术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煜对赵匡胤的态度的分析与南唐对宋策略的探究在文本研读和历史考据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煜对宋的态度是求稳。其策略以“送”为主。正面表忠心,背地能躲则躲;表面不停“送”,私下得过且过。其态度与策略为自己的治国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年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赵普,从一介名不见经传的草根,逆袭成为大宋开国功臣,并随后为相十年之久,他声名赫赫,权倾朝野.如此华丽的转身,赵普凭的是什么呢?他是看中了赵匡胤这只潜力股吗?坊间盛传赵普不过是溜须拍马之徒,他的相位全凭"一碗汤药的殷勤"而得,事实果真如此吗?这还要从草根赵普说起.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15,(6):133
摘自:凤凰网历史京戏里有一出戏——《千里送京娘》,赵匡胤拿着一根木棒送他的情人回家。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出身,他是世袭的军户人员出身,五代从后唐开始,朝代的转换都在将军手上。梁的创业之主是土匪,而唐、晋、汉、周的领导者都是北方胡人军队在胡汉合并后的军团将军。赵匡胤的爸爸就是这个军团的成员。这个军团很大,人也很多,跟近代北洋军阀差不多。赵匡胤是个中级军官的儿子,虽然军官兵没有世袭,不过军官的儿子往往也多从军。赵匡胤  相似文献   

9.
权谋大师宋太祖赵匡胤在用人上有他的过人之处.他决心改变唐末五代以来官僚士大夫不顾忠义廉耻的社会风气,特别嘉奖那些忠于后周政权的人物,以激励士大夫的廉耻感.  相似文献   

10.
《东北游记》不是旅游记闻,译者当时也怕人误会,和作者商量.但是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中文名梅英东)是个"中国通",坚持这样命名,他说这是"关于他在东北游荡的记录". 我认为这样取名很恰当.虽然作者、译者都没有进一步解释,但我猜想,老梅的用意来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一个核心命题——游荡者.本雅明把自己比作现代城市的游荡者,通过"对现代这样一个大废墟的洞察与揭示",得到发人省思的觉悟.  相似文献   

11.
李君 《人才瞭望》2013,(1):105-105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是个军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戎马生涯。然而,从他登上皇位那天起,他就已经开始了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李橙 《人才瞭望》2013,(12):69-70
宋代是一个以仁厚治天下的朝代。三百年的基业,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始终把“仁”作为治国的方略。赵匡胤仁厚,最被人称道的就是不滥杀。其实何止是不滥杀,他当真担当得起“心胸宽广,仁义无双”的美名,这一点历史上所有的君王都无出其右。如此仁厚待人,自然甚能得人。不少史论家认为中华文明在宋代达到鼎盛,与开国者赵匡胤的仁厚得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初年,有人弹劾镇守大名府的节度使符彦卿多行不法。太祖赵匡胤接到举报,立刻把兵部侍郎王佑召来,命他代理大名府,留心观察符彦卿的动静,仔细调查他的罪状。最后太祖又让王佑近前,面授机宜,说:“卿此次前去,若能查出符彦卿不法罪状,朕当与卿王溥职位。”王溥者,当时的宰相也。太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只要你能把符彦卿的罪名坐实,就提拔你当宰相。  相似文献   

14.
少点鬼心眼少琢磨点人就会多些时间干工作据尚记得"文革"经历的老先生讲──只不过弹指30年,连记得"文革"的人也不多了──彼时最时兴打"小报告"。那时,有的人和你一起说东道西,一转脸,便会将你告发,他倒成了没事儿人;有时候,你说的根本不是那意思,经他那么一琢磨,立马上纲上线,罪该万死。还有的人,对同志朋友的话总爱猜谜,而且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使你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气也不是恼也不是,弄得人与人之间处处戒备,形同防贼。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令我想起了头脑极其简单的欧阳修。这位宋朝的老兄待人有时缺心眼儿,他一…  相似文献   

15.
宋朝有个商贾,业大家成后,纳了三个妾。他说,三个,不多不少,正合适。为什么?他挑了一身强力壮者,洒扫庭除、做粗工累活;纳一心细手巧者,针织烹饪、经营琐碎;再择一温柔贤惠者,服侍起居,偶可对其倾诉并进行情绪的宣泄。  相似文献   

16.
金牌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学作品里并不罕见.《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本是后周皇室后代,他家有宋太祖赵匡胤颁发的丹书铁券.这点不是施耐庵的臆造,而是有史有据.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中的赵普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多面和复杂性,他有时是严厉正直的谏官,雪夜决策、杯酒释兵权,但其收受贿赂、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同样引来无数非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普是典型的官吏代表,在强权体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以身家性命为重,他从来不是真英雄,只是一个在多变的封建君主威严下,战战兢兢、游走其中的官吏。旧史的记载中,总说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被迫的,看似是军人起哄,但事实上,这是场精心策划的布局,而当时担任军中谋略的赵普无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做了赵匡  相似文献   

18.
伴我同行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七口人靠父亲那微薄的工资来打发日子。但乐观的父亲没有为生活上的贫穷和工作上的压力所压倒。在我印象中,父亲永远是带着笑不完的微笑,一顶滑稽的帽子盖在他那微秃的头上,手里拿着一根英式手杖,他对我们说这样显得年轻,嘴里叼着一个他永远离不开身的玉龙烟斗。听说这个烟斗是宋朝传下来的传家宝,父亲对它非常的喜爱,曾对我说就是穷到要饭的地步,也不会卖掉它的。  相似文献   

19.
白面书生     
【中国历史故事网】北朝时期,有一个叫沈庆之的宋朝人。他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是当时着名的军事将领。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  相似文献   

20.
艳遇     
一大早我便背上书包匆匆出门了,老大堵在寝室门口,摸了摸我的头,说:“你小子是不是有病,今天是星期天,你怎么还自习?”我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推开他直奔主楼。听到身后老大对还睡在床上的其他人说:“我敢打赌这小子一定有病,以前从来没见他这么积极过!”他们甚至还商量要将我送到医院好好检查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