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9):77-8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通过对创世说的批判、对宗教本质的揭示、对扬弃宗教的阐发,形成了他本人关于宗教的独创性理解。这种独创性理解显示出此时马克思已经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2.
陈树林 《求是学刊》2004,31(5):41-45
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有多种层面和视角 ,把马克思思想置于神学视野中 ,以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准绳对其进行阐释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 ,蒂利希对马克思思想的神学阐释比较深刻和具有代表性。蒂利希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把马克思的人观、历史观、救赎观等与基督教进行了比较 ,并认为 ,马克思思想既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同时又与基督教神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将马克思思想与宗教等同起来,是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如B.罗素、卡尔.洛维特、保罗.蒂利希等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以此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或准宗教的结论,否认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意义。可是,认为以理性为特征的哲学与以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本质有着明显不同;预言并非宗教专利,许多非宗教的思想家也会以预言和信仰的形式谋划未来、给人希望;马克思思想是与现实被压迫人民解放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一方面包含世俗性、现实性的无神论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形上性、理想性,这两种维度的同时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与宗教区别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3):143-145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进而在建立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在理论上区别开来。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自然界、人、社会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轨迹论说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最集中地展现马克思实践观的最基本特征,即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特征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孙文营 《社科纵横》2004,19(6):11-12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其本质属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遇到的挫折根本原因在于背离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属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内涵出发 ,结合中国国情 ,制定出合理的、灵活多样的制度设计 ,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复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5):88-91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文本的对比阅读,可以从宗教批判的出发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本质与消除宗教的途径等方面,看到其中的联系与发展,以便更好地理解《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不彻底性与抽象性的批判,马克思在批判的同时还提出了消除宗教的途径,以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由对宗教批判中,我们还可以理清马克思从"异化"理论到实践范式的确立,再到新哲学理论的阐述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国家问题,是青年马克思最感兴趣的问题。十九世纪初德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决定了德国革命必须从批判宗教入手。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始终把矛头对准国家,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待反宗教的斗争。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辩证地阐明了宗教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这是他这一时期对政治理论的主要贡献。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曾受费尔巴哈影响,但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精髓在于超越了费尔巴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们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出发,考察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今天,在研究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考察现实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宗教研究还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先秦是中国文明发生、发展及形成第一座文明高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神人一统的宗法性宗教及其思想,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未曾把握、不能支配的幻想的超自然力量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然崇拜、巫术和祖先崇拜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的双重本质存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哲学日益呈现出人与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本然关系,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已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的最终根源,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具体体现和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及过程.只有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中才可说明人的具体特性,并由此警觉人的实践与文化本质存在的当代问题和解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社会》2013,33(4):193-224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决定因素;宗教社会资本理论、宗教家庭生产模型、宗教人力资本模型和宗教事后保障模型则从需求角度出发,分别强调社会网络的人际依恋、宗教参与的机会成本、宗教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宗教组织的公共物品供给因素等在宗教信仰选择方面发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入宗教经济学视野一方面能为考察分析当今中国宗教信仰现状及推动其理论发展带来相应的契机,另一方面应考虑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性,对该视野的运用要有所甄别。  相似文献   

12.
Is religious affiliation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about racial inequality? While prior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attitudes about Black-White inequality, studies exploring attitudes towards Native Americans are rare. Our study is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attitudes about Native American-White inequality. We find that religious subcultural differences do exist as Catholics, Protestants, and those with no religious affiliation tend to us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racial inequality,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attitudes is similar regardless of whether African Americans or Native Americans are the target. We also find that across religious groups there is a greater tendency to use person-centered or individual explanations for Native American-White inequality and structural explanations for Black-White inequality. We argue that consistent findings for the association of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attitudes for different racial group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presence of religion specific cultural toolkits.  相似文献   

13.
李峰 《社会》2013,33(2):84-110
本文利用上海市的调查数据,从宗教归属、人口学变量、社会经济地位因素、社会信任、社会参与和其他机构信任等方面对宗教组织信任进行分析,了解人们对宗教组织信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回应。结果显示,与对其它机构的信任相比,民众对宗教组织的信任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宗教归属、社会信任、组织参与和对世俗机构的信任对宗教组织信任的影响最大;阶层、社会参与也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等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何蓉 《社会》2008,28(6):110-127
政教关系是中国宗教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佛教史的内容,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梳理了围绕着佛教僧团制度建设与组织发展的有关问题,藉由僧团戒律与度牒制度之间的某种对立与比较,认为戒律作为一种组织和认同机制,体现了僧团自治的努力;通过对中华帝国的传统的宗教治理策略之一的度牒制的原由、作用及本质的分析,认为这一规制措施在本质上体现了政治凌驾于宗教之上的权威地位,但却在实施过程中成为寻租和逐利的工具。通过历史经验的比较,认为宗教组织的纪律、原则等有可能成为社会组织化的机制,指出政教关系的基点在于宗教组织的自治特性与能力,这应当成为国家的宗教治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吴越 《社会》2005,40(5):169-189
本文认为,“宗教礼物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理论视角,它以莫斯等人的礼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宗教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在述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礼物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进而分析礼物理论与宗教社会学的亲和性。文章认为:首先,礼物与宗教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宗教现象中蕴含着礼物逻辑,而且宗教为礼物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其次,礼物和宗教都与社会团结的法则直接关联,这一点体现在两者共通的自愿式义务性上,两者既融合了情感性联系和工具性联系,也融合了相互性伦理和等级性伦理;最后,“宗教礼物论”的优势最可能体现在对宗教之“非自主选择性”的分析上,而它的潜在挑战则主要在应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倾向上。  相似文献   

16.
现代宗教是理性选择的吗:质疑宗教的理性选择研究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丽珠 《社会》2008,28(6):90-109
本文在关注宗教社会学理论如何给现代社会的宗教现象以合理的解释的同时,对运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现代宗教的取向提出商榷。尽管理性选择理论非常强势,号称有相当普遍的解释力,但本文还是试图对以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现代社会宗教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认为 “宗教经济”范式中的宗教市场的“供方”与“求方”是理解宗教的错误逻辑,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重要概念中有相互混淆和偷换之嫌。本文最后指出,目前仅以宗教市场理论研究中国宗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谨慎地使用。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lthough global poverty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essing contemporary problems, there is a lack of political will to address it, and much of the work is left t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many of which have religious connections. However, religion's role in this area is surprisingly understudied. In attempting to fill the gap, this study explores what makes religion effective in mobilizing civil society actors to engage in transnational poverty relief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examines the salience of religious actors in the field, before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is prevalence, employing sociologically based theories of religious social capital, content, and cultural power. Finally, these issues are investigated practically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two religious NGOs, World Vision New Zealand (WVNZ) and TEAR Fund New Zealand. The findings corroborat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monstrating the considerable potential of religion to mobilize civil society in the fight against global poverty.  相似文献   

18.
Nominally most Australians are christians, but fewer than one-third regularly attend church. Many privileges flow to christian churches and religious procedures are still imposed in some circumstances. It is commonly assumed that everyone has a religion, though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he majority have any real belief. Australia should re-examine the place of religion in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昱 《求是学刊》2001,28(4):22-28
涂尔干的宗教研究是他的社会学方法在宗教学领域的运用。他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制度对宗教的起源做了社会学的解释 ,认为宗教是集体表象的反映 ,图腾的本原是外在于氏族成员的宗教力。他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反映了他的社会学准则和基本方法。他的宗教研究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虽然他受到了宗教学内部的许多批评 ,但是对于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