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础 ,运用科学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方法 ,从商品的价值规律及其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入手 ,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受价值规律支配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必然性及其历史趋势 ,充分体现了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的统一。认识《资本论》的方法对于研究我国的市场经济关系 ,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丽 《求是学刊》2015,(1):37-42
《启蒙辩证法》作为对启蒙理性进行批判的理论表达,已成为经典文本。作为这一文本的效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只不过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必然会陷入"施为性矛盾",最终会瓦解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3.
《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以下简称《互动哲学》),扎拉嘎著,上下册,133万字,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提出了平行本质、平行统一辩证法、逻辑平行律和平行的元结构特征等与平行相关的系列概念,汇集了西方学者运用平行统一概念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与平行统一概念相关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一种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潮不同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学话语。他们在著作中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支配论。文章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分析,认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指出启蒙理性在推进物质生产力极大发展中显现出自身的两重性,即解放与奴役时,第一次开启了一种后现代和后马克思倾向。  相似文献   

5.
罗瑟琳·鲍嫪(Roslyn Wallach Bologh)任教于纽约圣约翰大学,是美国较年轻的一代学者之一。她很早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象学感兴趣。1979年,她在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进行深入研究以后写成并发表了《辩证现象学:马克思的方法》一书,对马克思的哲学方法作了现象学的解释。鲍嫪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是典型的现象学的立论方式,因此,她称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辩证现象学”。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于1923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由此,卢卡奇开启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先河。西方马克思主义诸学派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诸流派紧随其后,从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到阿多尔诺的“否定辩  相似文献   

7.
启蒙辩证法是20世纪西方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文化的思索和批判。他们认为,启蒙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愿望,即带给人类自由和理性,反而使人类堕入新的桎梏和野蛮中。作为西方文化一部分的西方艺术的发展在启蒙时代同样也展现了这种辩证法,启蒙既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同时又使艺术陷入新的桎梏,艺术在启蒙中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危险,艺术史的这种矛盾引导我们具体而辩证地思考启蒙以来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而且是涉及哲学、逻辑学、历史、法学、数学、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等多学科、多领域,博大精深、琳琅满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而《资本论》就决不是一部纯粹经济学著作,她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先决条件的形成,借助于主要是形式和逻辑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作出抽象的和一般的定义.2)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依据,创立具体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3) 对一般经济范畴同具体研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和其他生产方式的成果加以综合.苏联学者对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某些看法始终有争论.政治经济学的特定对象是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和紧接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制定的原理,第一次以真正的科学态度表述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客体和对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史上常有这种现象:马克思对唯物辩证法的探索总是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系统批判改造奠定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创立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反之,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又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批判改造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唯一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罗马克思正是在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唯物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