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宋代前期,礼仪事务虽主要由太常礼院负责,但"判太常寺兼礼院事"则可同时担任太常寺和太常礼院的长官。康定元年(1040)以后,判太常寺或同判太常寺多兼礼仪事,其权责高于知太常礼院或同知太常礼院,判太常寺官开始较多地参与礼仪决策事务,但礼仪事务主要办公场所仍在太常礼院。熙宁年间,"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办公地点由太常礼院调整到太常寺。元丰改制后,太常寺虽不隶属于礼部,但在行政程序上处于礼部的下一层级,一般程序下太常寺要通过礼部完成与朝廷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正史、政书、地方志等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僚体制中的仪式专家——礼生及其与王朝礼仪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察。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礼仪中,礼生扮演着受人忽视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从属于太常寺系统,主要职能是准备祭品、赞相礼仪、唱读祭文,是引导王朝礼仪的导演。他们在以王朝礼仪为核心的儒教仪式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士在道教科仪,僧侣在佛教科仪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了礼生与明清文庙释奠仪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礼生为整个礼仪过程,为主祭官与神明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框架,这个仪式框架是公开性的,并很容易被复制,这为王朝礼仪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禹平  王柏中 《学术交流》2006,(9):173-178
两汉时代,太常作为汉代国家中央官制体系中的重要职官,列于九卿之首,其职司之一就是主管祭祀礼事,太常属下的机构十分庞大,太常卿不仅主管神事,还兼及陵县的民政与学校教育。太常卿不仅总领属下诸多祭祀管理的职能部门,而且自身在祭祀活动中也要充任特定的礼职。尽管如此,其核心政务仍是掌管神事,太常的主官与属司都有相应的礼事职能,并且两汉时期太常机构的变化及皇权的加强,也对太常的祭祀礼事职能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宋"画学"和"翰林图画院"本是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北宋徽宗朝的"画院"时,却将"画学"与"画院"混为一谈。因此,本文就"画学"本身及其与"翰林图画院"的关系进行探讨,重点阐述创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的"画学"是国家培养绘画人才的教育机构,同时它与"掌以绘事应奉"的"画院"也有着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央王朝素重礼事,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由唐至宋,国家礼乐机构职能关系几经迭变,其原因关涉社会实际需求的变迁,以及中央官制的调整,尤与尚书六部体制的调动关系密切。礼部、太常寺共掌礼事的格局是建立在尚书六部政务运行体制下的,当尚书省地位下降,职权被剥夺时,会有新机构代替礼部、太常寺行使礼乐职权;只要尚书政务运行体制存在,礼部、太常寺共掌礼事的格局就不会被打破,即使在不同时期仍会有一些临时性的礼乐机构,但这些机构无法对礼部、太常寺权力造成分割。  相似文献   

6.
梁满仓 《求是学刊》2016,(6):137-151
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法概念不同于两汉,不但指国家礼仪制度和法律,还包括家礼和家法。与礼法概念相同的还有"礼律"。礼律并列的概念更是直接地反映了礼法的结合。礼法初步结合大致发生在汉末三国,紧密结合发生在魏晋以及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以后。礼法紧密结合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二者在思想认识、法律制定、司法实践等方面的全方位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结合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礼法结合区别于前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礼制执行的刚性化,刑事案件中的礼法结合,不因礼废法,法不离礼独行几个方面。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礼制发展史还是法律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自此以后,这个有机体就变得牢不可破,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早在上古,就有一套祭祖之礼,发展到先秦,礼仪的含义和内容,已相当完备,先秦儒家专门叙述礼的书,就有《仪礼》、忻L记》、《周礼》等多种。儒家学论的创始人孔子把礼仪看作是做人之根本,当然“礼”有个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是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各种仪式节文。狭义的礼是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先秦儒家特别强调礼仪,对礼仪的叙述也颇多。本文仅摘其要点并就其与当代礼仪规范的关系进行讨论。一、先秦儒家的礼仪观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论…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3):56-59
民国报刊上关于鞠躬、握手、作揖等相见礼的争论,表明一些知识分子注意到了因俗成礼、以礼化俗的礼仪适切性问题,他们致力于寻求传统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契合之处,试图在延续中华礼制精华与融入世界文化之间找到一种路径。相见礼的演变,体现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从救亡图存的国家建构语境到培养新国民语境的转变,凸显了不同阶层群体、不同文化观念之间的交织互动,对当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样式雷图上的春熙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熙院是清代圆明园五园之一,关于它的位置迄今未有定论。样式雷《圆明园以东水道图》为我们提供了春熙院位置的线索,通过分析可知,样式雷图所标春熙院位置是可信的,它位于长春园北,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北京大学未名湖区或朗润园等地。  相似文献   

11.
The Postmodern Origin of Ritu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民间仪式与国家悬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敬 《社会》2003,(7):25-28
对社会人类学研究者来说,仪式与象征 被看作是最能体现人类群体本质特征的行 为表述与符号表述,构成了社会形貌的展示方式。因此无论采取何种范式进行解释,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调查和研究时,都会将仪式与象征置于其研究的中心位置和观察的焦点上。  相似文献   

13.
许宁  高华夏 《唐都学刊》2013,29(2):24-27
马理是明代中期关学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秉承张载“以礼为教”的思路,肯定“天秩之礼”,主张礼来源于天,探讨了合同时用与观其会通的原则,以及以礼修身成德和淑世教化的双重功能,对关学在明代的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李为香 《求是学刊》2012,39(3):137-142
廷杖是明代帝王对士人的公开处罚,作为帝王报复“犯上”朝臣的残忍攻击和污辱,其目的在于让民众意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也是对其他官员和社会民众的恫吓,以儆效尤.若以仪式视角来审视,这种处罚形式承载着维护皇权的政治功能,是朝廷权力走向的一种“控制仪式”;就整个仪式原由和过程来看,廷杖是“重建”受到挑战的皇权的仪式;从仪式的终极性意义来看,廷杖处罚是受杖士人实现其人生终极意义的道德场域.廷杖伴随明朝始终,其最终消逝则反映了明代政治变迁与传统士人处世心态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6.
While a great deal has been written about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assisting persons in coping with losse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meaning of funeral practices in grief work, little discussion has taken place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 leave-taking" during the post-funeral period.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otential of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e ritual leave-taking and grief adjustment, 50 widowed persons were interviewed regarding the rituals they practic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death of their spouse. The data collected reflect the number and type of rituals practiced and the potential for discovering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post-funeral rituals and grief adjustment. While preliminary in nature, the outcomes of the study illustrate a link between positive grief work and post-funeral rituals. Suggestions for those who regularly assist the bereaved in grief work are advised to give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of focusing their bereavement counseling on post-funeral "ritual leave-taking."  相似文献   

17.
清代礼学研究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触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因时代更迭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所形成的歧异,历来是颇有争议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学术问题。正是由于礼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具体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时代性和超越性、政治性和学术性、进取性和保守性等历史个性,所以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被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大焦点。在此,结合对清代礼学的学习和研究的体会,简略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