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传奇《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前人的笔记、话本所提供的素材重新创作而成;它之所以能以昆腔演出,则得力于叶堂对宜黄腔的改制。可以说,传奇《牡丹亭》是文学、戏曲“通变”的产物。目前出现不同的演出本,正表明《牡丹亭》仍与时俱进地处于“通变”之中;也只有如此,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方能在不断的流传中趋向繁荣。  相似文献   

2.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在旧有诸本基础上,集采众长,巧妙地平衡了文人创作旨趣、艺人舞台经验以及观众接受心理,是白蛇故事成熟时期的定型的传奇文本,在白蛇故事演变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的节点式作用。其对脚色制结构体制的运用规范而成熟;对出目的创造和情节结构的设置匠心独运;对黄图班首创的“大框架”结构深入发掘,创造了故事的“现时性”和“历时性”叙述,大大拓展了白蛇故事在时间维度及因果相生的叙事逻辑上的可能性,为后出诸本提供借鉴,甚至可能直接催生了白蛇故事弹词、宝卷文本中“报恩”主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近代报刊与近代戏剧关系密切。近代传奇杂剧作品绝大多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推动了传奇杂剧作家创作心态、作品题材、体制乃至接受方式的近代转型。近代报刊与作为大众艺术的戏剧尤其是舞台演出的关系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近代报刊促成戏剧观念的变革,并成为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革命传奇影片和电视剧在新时期的嬗变轨迹.新时期世俗化语境中的革命传奇剧是为了满足了大众反抗或补偿庸常生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的“人学思潮”和寓言化叙事阻断了传奇剧的复兴之路;新世纪以来,“后革命”语境下的革命传奇剧常常通过草莽、草根、女性、谍战、狙击等等因素的添加完成对于革命历史的传奇化想象.然而,传奇之“奇”是建立在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断超越和审美想象空间的不断拓展上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对主流写作禁忌的有效突破.机械性复制是当下传奇剧创作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韩寿偷香"的典故自晋代以来广为传播,被历代文人化用在诗词戏曲小说中。明传奇《怀香记》以之为题材,以贾午韩寿二人的爱情故事贯串全剧,将国家大事作为剧情开展的时代背景,把简单的小说故事演绎成了一部长篇才子佳人传奇剧。  相似文献   

6.
明清传奇戏曲特殊文体的“四节体”,打破了一人一事的传统模式,将传奇情节分为若干节段,藉以完成传奇戏曲主题思想的阐述。这一特殊文体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时代推动与文体观念的变革,具体体现在“寓言体”创作方式的改变、传奇杂剧文体之间的破体现象、传奇戏曲叙事模式的突破等。“四节体”的出现具有文体突破革新意义,丰富了传奇戏曲文体的风貌,但同时又是文人的自我游戏之作,体现出案头之曲的创作趋向。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规范曲学”命题,主要针对文人传奇的发展而展开,侧重于传奇文体体性的规范,并以此规范来指导当时传奇的创作,促进文人传奇发展的繁荣。同时,“规范曲学”自身亦存在相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川剧旧本《红梅阁》与明末传奇剧本《红梅记》之比较周子瑜传奇剧本《红梅记》,为明末浙江鄞县(今宁波市)周朝俊千万历年间写成。周朝俊,生平事迹不详,至今只知他字夷玉(又作仪玉、秭玉)。除《红梅记》外.还著有《画肪记》等十余种传奇剧本,但均已亡佚。其《红悔...  相似文献   

9.
伍依丽 《源流》2023,(9):20-21
<正>皓月当空,星光璀璨。望黄河奔涌、品碛口民俗、忆晋商传奇、颂红色精神——7月18日晚,吕梁临县碛口镇举行了一场露天“大戏”——实景演艺《如梦碛口》。整个演出以麒麟山庄独具特色的建筑为舞台背景,以两个大型旋转台为观众席,运用高科技舞台技术和灯光投影矩阵,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这台戏是近年来吕梁市创作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之一,是吕梁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传奇在康熙时期主要是在文人士大夫这个小众群体传播,其传播方式为传抄与家班的私人化演出,并不具备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孔尚任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剧作的受众有过预设,《桃花扇》主要是写给文人士大夫看的,所以在写作中,他广泛征求文人意见而三易其稿.读者意识还影响到了剧本的情节构筑、人物安排、思想内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滦州影戏剧本《白蛇传》与传奇《雷峰塔》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承载着雅俗文学分野带来的一些变异。连台本《白蛇传》与相关单出之间的差异折射出影戏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些单出成为文人或艺人创作的试验地,从而产生了一批新创的影戏小剧本,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影戏剧本的情节容量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传统的优秀剧目《白蛇传》,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它之所以具有今天我们从舞台或银幕上所见到的面貌,却是数百年来经过许多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千锤百炼,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大体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宋元话本阶段、《雷峰塔》传奇阶段、《白蛇传》阶段。从清代乾隆三年到乾隆三十六年这段时间,出现了三种不同版本的《雷峰塔》传奇,即:看山阁本(即黄图珌本)、梨园演出本(即旧抄本)、水竹居本(即方成培本)。这三十多年,是白蛇故事急遽发展的阶段,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至于《白蛇传》阶段,本文暂略而不论。  相似文献   

13.
林刚 《南都学坛》2003,23(2):56-60
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在吸取前代文学各种艺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艺术渊源是史传文学和说话艺术。史传文学的思想精神、人物和故事情节、结构模式和叙述视角多为英雄传奇小说模仿、借鉴。说话艺术在篇幅上为英雄传奇长篇化提供了条件,“小说”含义的扩大化为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使用的技巧和手法也为明清英雄传奇所效法,讲述故事体制上的特点则直接影响到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分章别回”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香囊记》在明代前中期的伦理教化传奇中独树一帜,堪称典型。其突出之处在于剧作家是以文化人身份及文人化手法来写剧本的,在当时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虚构性情节、传奇性人物、复合型结构和典雅化语言展现戏剧场景,表现了忠孝节义的鲜明主题。和民间南戏以及之前的文人剧作相比,《香囊记》可谓是一部“义”显“艺”奇的传奇剧,其对晚明传奇的影响让人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传奇发展的新起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捧雪》秦腔改本是清中期以来戏曲花雅之争中花部诸腔逐渐压倒雅部昆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李玉的传奇《一捧雪》,在内容情节基本遵依原本的情况下,为适应舞台演出和迎合观众审美趣味,《一捧雪》秦腔改本在剧本结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对传奇原本进行了通俗化改编,实现了向戏曲本质的皈依,成为传唱至今的优秀传统剧目。以《一捧雪》秦腔改本为研究对象,对考察清中期以后戏曲雅俗嬗变、戏曲走向以及花部诸腔的戏曲史地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迥异于明清案头弹词的作者队伍多为女性,近世以来,以鸳蝴文人为主的男性作者,对于弹词的案头创作投入相当精力,并在理论探索中作出一定努力.进而在以苏州评弹为主的民间曲艺演出中,以脚本创作、提携艺人、亲历书场、行业鼓励等多种形式,对其发展、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探讨近代鸳蝴文人与弹词案头创作及书场演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论证鸳蝴文人对于市井娱乐行业的热情投入,源于审美趣味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由此见证近代案头弹词与明清以闺阁女性为主的创作在动因与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浅议唐传奇之"诗笔"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也是传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诗赋取士"使得当时文人几乎人人能诗。文人在创作传奇时,潜意识中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传奇的创作中去,这就使传奇中或隐或显地体现出诗的特质,特别是在"虚白"、意境的营造、抒情等手法的使用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突出。  相似文献   

18.
明代戏曲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杂剧在元代盛极一时,到明代已处于衰微的境地,终被传奇所取代。明代传奇盛行,特别是从明中叶起,出现了继元杂剧之后我国戏剧史上又一个戏曲繁荣时期,当时的剧种如昆腔、弋阳腔,均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直到乾隆以后,才被更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戏所替代。传奇在我国剧坛上绵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才女文化的发达,不仅给文坛注入了活力,也为男性文人创作佳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叶宪祖《鸾鎞记》不仅成为晚明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生活的艺术剪影,而且在明末演出亦颇受欢迎,直到清初还在搬演,舞台影响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琵琶记》对明清戏曲的理论、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影响深远,有"曲祖"之誉。从脚色体制和音乐结构两方面分析明清传奇对《琵琶记》结构范式的接受途径,可以看出《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