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蝇王》是二战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其故事情节的分析得出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为:人性具有善恶趋向性;人类的原始兽性是人类罪恶和野蛮根本原因;人类的原始兽性一旦被激发和满足,在不受道德和文明的制约下,将越来越野蛮;人类文明是抑制人类野蛮天性膨胀的唯一办法。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在恐怖事件和战争冲突时有发生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是讽喻小说的典型代表之作.作者为了探讨人类社会问题而把小岛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于孩子们踏入荒岛之后命运的描写,集中分析了人类文明的脆弱性、科学和教育的局限性以及社会体系坍塌的原因.如果只是把这部作品视为简单的儿童文学,读者就会忽略戈尔丁讲述这个讽喻故事的真正意义,从而也会忽略其作品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论《蝇王》中涂花脸/面具的象征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蝇王》这部小说情节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小说深邃的内涵主要得自于威廉.戈尔丁所运用的大量象征手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部小说中为诸多学者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意象——涂花脸/面具——的象征意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涂花脸/面具(Paint/Mask)不再仅仅是杰克邪恶行为的遮羞布,它逐渐成为人类本性中普遍存在的恶的象征。这一意象对于理解戈尔丁小说人性恶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戈尔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儿童探险小说,而是一本道德寓言小说。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善与恶的问题,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诠释。戈尔丁创作这本小说是对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他认为人性之恶是人类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蝇王》有着十分深刻的伦理意义:小说"审恶"的艺术手法实现了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功能,而且小说中的宗教伦理理想也给处于悲观绝望中的人类指明了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5.
小说《蝇王》探索了在文明的遮盖下人性本来固有的邪恶,并通过现实的表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戈尔丁的战争经历确定了他作品的主题以及他看待人和人性本质的观点。战争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仅是社会的缺陷,还有人性的缺陷导致了人类的悲剧。戈尔丁认为人类不断毁掉建立更美好世界的机会,这不是他们有意识地这样去做,而是人性恶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八三年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在一片争议中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他的奖状上写道:之所以把文学奖颁发给戈尔丁是“因为他的小说具有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技巧和虚构故事的多面性和普遍性,显示出当今世界人类的情境。”他的小说“读来颇饶趣味,很有教益,不要求读者具有高深的学识和智慧”。如果说戈尔丁的寓言体小说在五、六十年代的英美文坛上轰动一时,那么他的成名作《蝇王》便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寓言体小说流派的代表作之一。文学批评家们运用当时最流行的“新批评  相似文献   

7.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戈尔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儿童探险小说,而是一本道德寓言小说。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善与恶的问题,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诠释。戈尔丁创作这本小说是对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他认为人性之恶是人类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蝇王》有着十分深刻的伦理意义:小说“审恶”的艺术手法实现了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功能,而且小说中的宗教伦理理想也给处于悲观绝望中的人类指明了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8.
威廉·戈尔丁代表作小说<蝇王>自出版就受到广泛阅读和激烈争论,其中小说女性缺场引起学术界的特别关注.传统女性主义批评视之为男性主义经典,戈尔丁被冠以男性至上主义者.但是,从<蝇王>的立意构思、情节安排、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写作特征,以及从戈尔丁的家庭背景和他其余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行新的思考,可知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戈尔丁创作生涯中《蝇王》和《撒谎》这一首一尾两部小说为对象 ,借用现代心理学情结概念 ,选取情结与文本为视角 ,第一次探讨戈尔丁创作中的希腊情结 ,进一步解读戈尔丁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经典小说《蝇王》,重新阐释戈尔丁的海岛文学实验。有别于以往的海岛叙事,戈尔丁关注海岛的命运,传递了强烈的生态关怀。然而长期以来,小说中"在场"的海岛遭受忽略,或是被视为"荒岛",这无疑归咎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无意识"的作祟。借由海岛文学实验,小说《蝇王》以生态寓言的形式,清晰地呈现了漠视生态责任的危害,要求反思和重构人类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蝇王》和唯美主义小说背道而驰,属于一部内涵丰富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其中充满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作品中唯一的伦理高尚的化身"西蒙"则寄托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真诚友爱的社会的向往。戈尔丁认为,爱是建立有秩序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手段,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皆可以使人类的伦理道德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兽性”与“人性”共同构成的。从共时性上看 ,人的本质是“兽性”与“人性”具体的统一 ;从历时性上看 ,人的本质是“兽性”与“人性”历史的统一。人的本质的演进过程也就是“兽性”不断摆脱、“人性”不断生成 ,实现以人性为主的人的双重属性辩证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俄狄浦斯半人半神的形象塑造以及俄狄浦斯神话的重新叙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人的理性之上还存在神的或世界的理性,即神性。人类集神性、人性、兽性于一身。神性高于人的理性,兽性低于人的理性,两者都表现为疯狂,因而人、人性是在理性和疯狂之间游移不定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4.
威廉·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以现实主义手法探讨了一个严肃而永恒的主题——人性善恶。他试图从人性的缺陷中探寻社会症结的所在,深刻而无情地揭露人性的阴暗面。通过对《蝇王》中频繁出现的野兽的定位和诠释,进一步深化对《蝇王〉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威廉·戈尔丁笔下的《蝇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主人公之间如何从开始建立一个文明组织到最后变得一片混乱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展示人类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个性,一个是文明的、另一个是野蛮的。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利用背景、人物个性、和象征,详细地给读者描述了这些双面人。威廉·戈尔丁用《蝇王》告诉读者最危险的敌人是藏匿在每个人心中的邪恶,人们必须正视人性中的恶,不可忽视它。  相似文献   

16.
<蝇王>是戈尔丁精心打造的具有现代神话特质的、典型的原型文本,其主题一直是学界至今依然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其原型理论之下的主题阐释亦有多种.本文通过与希腊神话和圣经的原型比对,倾向于<蝇王>的真正主旨在于探寻人性堕落的缘由,并探求人性和全人类最终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一度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与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自1981年戈尔丁被介绍到中国以来,戈尔丁在中国的译介已有三十余载,而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冕无疑是戈尔丁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的重要分水岭。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追溯一些长期被忽略的文献材料,回顾戈尔丁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史,发现译介过程中的问题,有益于今后的戈尔丁研究。  相似文献   

18.
《蝇王》的主题是彻底的悲痛。作者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这个主题。杰克的行为是人性邪恶一面的表露。蝇王首先象征了人性的邪恶的一面。拉尔夫等人理性的软弱无力,让杰克的狂热战胜的亨实使我们不得不想起20世纪理性的衰落和非理性的兴起。戈尔丁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现象,而蝇王又象征着非理性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幽灵: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狼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叛逆精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这种叛逆精神植根于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与被重新审视的人类文化。战争与科技在满足了人类膨胀的欲望的同时,又揭露了人类本性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西方文学中以一种独有的“狼意象”表现出来,人类一度“仇狼”并以战胜狼来表现人的力量与智慧,在20世纪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这种思想转而让位于对“狼”的重新认识与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西方这种文学中的“狼意象”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也表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