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历经变迁,于1932年摆脱奥斯曼帝国和英殖民主义的统治,独立建国。沙特建国时,文盲充斥,现代教育可以说是一张白纸。除了以学习背诵《古兰经》为主要内容的清真寺经学和一些类似初级识字班的私塾以外,全国找不到一所现代意义的正规学校。 一、起步。沙特是政教合一的正统伊斯兰国家,宗教的传统很深。在建国初期,民众普遍对新文化,新思想抱有戒心,对新式学校心存疑虑。一些保守的宗教势力利用民众对现代教育的无知,竭力阻挠兴办新式学校。他们散播学习新文化就是叛教,学习外语就是毒化青年等论调。在这个问题上,沙特的开国君主阿卜杜·阿齐兹国王表现出了他的英明和远见卓识。他向国民宣传新式学校的作用,说明发展现代学校教育更能在青年中深化宗教意识,同时能使新生的王国赶上和加入现代文明国家之列。正是由于国王的大力提倡推动,沙特的现代学校教育才开始起步。 起步阶段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缺少资金。当时国家非常贫困,所谓国民经济只有落后的畜牧业、小手工业和微不足道的商业,工业是一片空白,连一支粉笔都不能生产。1933年,在艾哈萨地区首次发现了石油,但开始时期的石油收入都被西方石油公司掠走,直到1939年,沙特王室才获得一些收入,开  相似文献   

2.
也门现代小说是阿拉伯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小花,它于本世纪30年代末开始萌芽,在模仿欧洲现代小说的过程中,创作风格逐渐脱离阿拉伯小说的窠臼,主题从奇闻轶事、自然景观的描写转向典型人物的刻划与也门社会底蕴的揭示。本文就也门现代小说艰难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1939年,《也门智慧》杂志发表第一部也门现代短篇小说《我是幸福的人》,作者艾哈迈德·布拉格。小说以主人公与友人的几次夜话为线索,阐述了生活中行  相似文献   

3.
在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沙特阿拉伯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沙特阿拉伯的基础教育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各种职业教育穿插于教育的各个阶段,例如“职前学校”,小学5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报考. 在60年代,沙特阿拉伯还有许多青少年不能上学.近20年来,沙特的教育发展突飞猛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沙特阿拉伯急需大批建设人才,按步就班地培养技术干部已不能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我国在翻译介绍阿拉伯现代小说方面已取得相当可喜的成就,据统计,中长篇小说不下百余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要把这些已经介绍过来的作品统称为“阿拉伯现代小说”是欠妥的,因为其中埃及的文学作品占了绝大多数。所以似应称作“埃及现代小说”更为妥贴。由于翻译介绍方面的这种缺憾,我国读者对阿拉伯现代小说的认识几乎固化,一说起阿拉伯小说,想到的必然是埃及小说,这是误会,也是在此领域里耕耘的翻译工作者的悲哀。最近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由青年学者李荣建翻译的《利比亚现代短篇小说选》,可说是为我国翻译介绍阿拉伯现代小说填补了一个空白,它的问世,对于我国热心于阿拉伯文学的读者,必将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加深认识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底蕴,领略阿拉伯民族的风情风貌。  相似文献   

5.
沙特阿拉伯的对外政策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沙特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在其整个对外政策中又占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沙特建国60余年来与西欧和苏联的关系作一简略分析.1926年,沙特家族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本·沙特被拥戴为“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区  相似文献   

6.
在百花争妍、作家如林的阿拉伯文坛上,纳吉布·马哈福兹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阿拉伯文坛的地位,“同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一样,是阿拉伯人民的民族作家”①.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把阿拉伯小说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新开罗》则是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也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关键的转折.  相似文献   

7.
1911年,阿拉伯文坛上的杰出诗人、散文作家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发表了他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 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性散文的主要奠基者和开创阿拉伯20世纪新文学道路的先驱.和同时代的作家、诗人相比,纪伯伦的创作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思想上,他的着眼点是  相似文献   

8.
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拉伯文化的发祥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许多流传下来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阿拉伯民族的骄傲。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民族文化曾一度衰落。沙特阿拉伯的小说创作出现于本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9.
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是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的摇篮。但是由于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沙特文学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除了诗歌以外,其他形式的文学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为民众所接受。至于体现一个国家文学水平的小说,则出现得更晚,且步履艰难。但不管怎样,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的逐渐强盛,与外界交往的逐渐增多,与西方和开放较早的阿拉伯国家在文化、教育上的交流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沙特文人加入小说家的行列,使沙特的小说创作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就像沙漠中的零花弱草繁衍成成萌的绿树。沙特民众对小说的态度也从初期的冷漠,中期的好奇,转变为今天的欢迎和普遍接受。报纸杂志和新闻舆论界也走过了一条从有意无意地怠慢、贬低,到鼓励提携的道路。现在,沙特已经拥有自己的小说家、评论家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和出版物,并拥有众多的读者。但总的说,沙特小说家的数量与半岛外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还比较少;小说的水平,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水平还不高,还没有出现享有国际声誉或大师级的作家,也没有划时代的作品问世。  相似文献   

10.
《三里湾》是赵树理建国后呼应当时的社会改革,实地考察后写的一篇当时反响较大的农村小说,讲述了一个叫三里湾的村庄。党和群众说服落后分子加入合作社的问题。小说中塑造了六个青年形象,最后喜结连理,在党的号召和教育下都加入了合作社。小说刚出来时,最开始得到了社会和文学界的肯定和赞扬,收在1959年编的《建国十年来优秀创作》,  相似文献   

11.
去年初,当笔者和其他几位中国学者接到沙特阿拉伯王国百年大庆筹委会邀请时,大家都感到惑然不解.因为沙特建国于1932年9月23日,距今不到70年,何来百年大庆之说?  相似文献   

12.
小说《作家》是埃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塔哈·侯赛因(1889-1973)于30年代发表的一部文学作品.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小说《作家》作初步探讨. 一、小说《作家》在塔哈文学影响中的地位塔哈一生涉猎阿拉伯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阿拉伯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他的文学论著和文艺作品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纪念阿布·阿拉》、《日子》、《先知传札记》、《向远方》、《哈菲兹和邵基》、《论前伊斯兰文学》、《星期三漫  相似文献   

13.
沙米拉全名沙米拉·卡里玛·苏阿黛,1943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的名门.从小就读于埃及亚历山大英国女子学校,后来进亚历山大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士学位.她酷爱文学,1958年她15岁时,就以“阿拉伯半岛的女儿——沙米拉”的笔名,发表了她的问世之作《别了,我的希望》.从此,她名声大振,成了阿拉伯半岛  相似文献   

14.
发刊词     
《阿拉伯世界》是一份知识性的杂志。它的内容主要是根据阿拉伯文进行翻译、译编……来介绍阿拉伯各国的社会、文化、语言、教育、历史、地理、人物、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情况。(也引用英、日、俄……等外文资料加以译编) 阿拉伯世界现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将近二亿,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阿拉伯各国在历史上,对保存和传播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方面,曾  相似文献   

15.
沙特阿拉伯于1926年成立了教育局,1953年改为教育部。由于沙特的历届政府能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来大力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所以教育部成立至今仅三十年左右,教育方面就出现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有一些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现代武器的主要进口国家,其中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利比亚、叙利亚和埃及都已进入全世界武器进口国的前10名。1984~1988年期间,根据现有准确数字,直接参加阿以冲突的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和埃及  相似文献   

17.
在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吸引外国资本投资,开发本国石油资源的同时,沙特阿拉伯也开始注意文化对外开放. 前不久,沙特阿拉伯在英国伦敦举办了《利雅得今昔》展览馆,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英国王子查尔斯和夫人戴安娜出席展览馆开幕式,并发表了演说,然后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展览馆各大厅. 展览馆向人们展示了沙特阿拉伯社会、文化发展史,和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在经济、  相似文献   

18.
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在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高速度发展国内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在国外大力兴办阿拉伯语学校,发展国外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让旅居世界各地的阿拉伯侨民和驻外人员的子女也能受到传统的阿拉伯教育,英国伦敦的法赫德国王教育专科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今年9月底,应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埃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尤素福·沙鲁尼对北京等地进行了友好的学术访问。国庆前夕,他抵达上海,下榻于锦江饭店。欣闻此讯,笔者与《阿拉伯世界》编辑部的同志怀着仰慕之情拜会了这位遐迩闻名的阿拉伯作家。 尤素福·沙鲁尼,1924年出生于埃及的穆奴菲省,4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诗见长。他勤于笔耕,著作颇丰,以现实主义和深刻的人物心理剖析相结合这一文学风格在埃及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现在,他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谈吐诙谐,创作热情高涨。当我们走进他的房间时,他热情地邀我们入座,请我们用茶,然后亲切友好地与我们交谈,领着我们步入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1954年,尤素福·沙鲁尼发表了短篇小说集《五个恋人》,之后又陆续创作了小说《致女性的一封信》(1960),《拥挤》(1969)、《精神的甜蜜》(1971)、《夜半追踪》(1973)、《最后一颗葡萄》(1976)等。在这些小说中,他的得意之作莫过于《拥挤》,因为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有效地体现了主题。在内容上,它以低矮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为背景,刻划了人物内心由此而产生的郁闷,反映了埃及因人口众多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在形式上,则摒弃了阿拉伯语中最常用的连接虚词,采用了较长的句  相似文献   

20.
吉达的雕塑     
“不去吉达不算到过沙特”。这是第一次访问沙特阿拉伯时,首都利雅得的一位朋友对我说的话。当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朋友话中的含意。沙特阿拉伯素以“伊斯兰圣地”和“石油王国”而闻名于世。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