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是指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培育国民尚武精神、全民皆兵,以实现军事救国目标的爱国主张。它的形成是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际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德、日两个军事强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引起学者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反思;初步培养了国民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科学意识;促进了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它是以拯救民族为出发点,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以塑造适应中华民族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国民为目的的爱国进步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3.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被视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史学界以及科学界广为传颂,成为写入历史教科书中的权威知识。这种表述最早滥觞于民国。民国的历史教科书编纂者群体,发挥了前人的说法,在20世纪初首次将其写入到历史教科书中,接着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由"三大发明"说发展到"四大发明"说,遂成为以后撰写中西交通史的必选历史知识。这种将有待证实的历史知识镶嵌进教科书的做法是民国知识精英建构民族国家新秩序的需要,也是民族主义思想对教科书知识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军国民教育是通过对青年学生及国民灌输军事知识和尚武精神,强健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最终达到“寓兵于民”、“强兵富国”之目的的一种教育。《大公报》能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努力介绍和推动军国民教育主张,表现了其作为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民初《大公报》军国民教育主张产生的历史条件、具体内容及评价的探讨,意欲理清该报对这一思潮的态度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既往对国民意识的研究中,精英的思想是如何扩散到一般民众,而一般民众对于精英们念兹在兹的思想观念又是如何进行多元的甚至创造性的解读,在这样一个文本的互动过程之中,大众呈现出来的国民意识的具体的思想构造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质与限制,都缺乏必要的讨论。1930年代《大公报》的"读者论坛"等专栏、专版,在精英言论与读者反馈构成的公共空间里,展现了国民意识的复杂面相。传统的多重面相以不同的方式在因应着现代中国的需要,既有重新激活被牵引入现代国民人格的想象世界中,也有被激烈地批评而试图为中国开新路的。西方意象在现代中国国民的观念世界中,虽是以船坚炮利的野蛮方式被移植进来,却象征着一个更高级和人道主义的文明体系。无论是古今的对接,还是中西的交冲,知识人都是绝对的主角,而他们在历史中的角色和命运则更是民国时期公共舆论中一个持久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清末,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苦苦找寻救国救世之良方。在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后,部分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开始转换视角,将救亡图存的切入点从外在的物化形式转向内在的国民素质,他们通过编撰国人必读的教科书来培养国民的民族认同意识。陈庆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撰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通过历史追忆,叙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与融合的过程;通过文化展示,极力颂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情景再现,叙说中国历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国家疆域的广阔。在此,历史教科书已不仅仅是向国人传授历史知识的读本,更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传播民族意识,鼓舞民族士气,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认同感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肩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与此同时,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利用西方现代政治概念和理论,重塑中国传统的"天下""民族""国家"等观念,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思想。这一思想转变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天下观"消解和朝贡体系解体,到"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中国还处在被列强奴役的时期,社会封闭,文化落后,国民认识观念守旧。张元济目睹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欺辱,萌生了救国理念。他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提出欲强国必改革,推动国民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他开办通艺学堂,培养人才。他兴办新式学堂,普及教育之路,昌明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实现救国梦想。他用新式教科书开启民智,实现智民,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培养国家发展的合格之才。他倾心商务印书馆,广纳人才,出精品,强国民,兴中华,造就民族文化精英,服务社会需要。他毕生以推动国民教育为己任,实现富国安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国民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进程中,也产生于邓小平纵观全局、总揽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中.其内容: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我们的国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用"四有"新人的标准教育我们的国民要有理想、有纪律;为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序和稳定地进行,邓小平教育国民要懂法、守法;邓小平以改革开放的实践教育国民要有股闯劲和干劲;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教育国民要有国格,国格永远重于人格.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鼎革之际,蔡元培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他是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教科书营运方针转变的重要倡导者、实践者。以商务印书馆为实践阵地,蔡元培致力于近代教科书的规范与普及,是商务印书馆早期教科书事业的领导者、筹划者、参与者。蔡元培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视教育为救国之本,怀抱"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的理念,逐步实现了教科书从舶来品到中国化的转变,将教科书变成了普及知识、启蒙国民、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重要武器,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2.
清末由外国差会雅礼会创办的"雅礼大学堂"是一所由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直接创办的大学预科学校。雅礼大学预科办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生源师资到课程设置,都渗透着精英化的教育思想。这不仅成就了雅礼大学后来精英化的生源基础,也铸就了雅礼精英化的中等教育,为那个时代输送了大量的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版《世界地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以竖版形式向公众呈现新视角的世界和中国。竖版地图在提升国民海洋意识方面的积极意义有三:一是普及国民海洋知识,树立全新的"海洋观";二是形成立体国土观,强化国民海洋国土意识;三是有助于人们变换视角看待世界与中国,保障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兴起的国民教育思潮,把国民素质的改造与重建视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以造就健全人格的新型国民为宗旨,主张打破传统的小众教育、养士教育,面向全体国民推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学制的改革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补习教育的起步,新式教学法的改革,并对清末学堂具有巨大的思想启蒙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国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发展、教育宗旨、内容、途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森有礼是近代日本最早提出以国家介入方式来创造国民的体制内官僚。他认为"创造国民"的途径是教育,重点在培养"好臣民";要以天皇为"神圣的道具"来创造新传统;通过师范教育和兵式体操来培养有敢为之勇气和善忍耐之国民。对国家责任的自觉担当是其创造国民的思想来源;其国民教育思想存在着培养"臣民"和创造"国民"的矛盾,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也并存于其中;其思想变成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影响。其消极影响在于:对他者(非国民)的排斥逐渐演变成对他国的肆意侵略;客观上散布了国民为国"杀人成仁"和"为国而死"的思想;为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推行奠定了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片,目的是为了增强港人国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本研究在视觉设计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四集宣传片图像语料建立认知语义分析框架,探讨宣传片建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给香港国民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的相关启示。研究发现,首先,宣传片重点描绘国家的辉煌成就以及香港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宣传片的设计目的是期盼港人积极参与国民教育活动;再次,宣传片营造对香港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信心;最后,宣传片认知语义的成功建构表明推广国民教育要密切关注主体创意、传播策略、特色打造和媒体宣传等多维视角。本研究为如何有效建构港人的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在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中,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国家采取抽收捐税等多种手段以筹措大量教育经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新知识体系重建的过程中,汉译日本教科书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在汉译日本地理教科书的影响下,中国地理教科书开始摆脱传统舆地学,形成"旅行体"风格;历史教科书走出"朝代体",向"时代体"过渡;自然科学和其他科目大量使用汉译日本教科书;修身教育也融入了日本元素;女子教育领域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汉译日本教科书也是分不开的,它促成了"家事"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开始;新教育学建立过程中,对比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著作和晚清教育学教科书使用状况,更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对于教育学的选择和理解.总的来看,清末至民初的教科书是一个"汉译日书的时代",汉译日本教科书为中国人自编教科书带来启发,它的兴衰历程跨越了1912年这个政治坐标.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形象介于国家与思想界、尊孔与反孔之间。教科书的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国家面对儒学时的民族主义式悖论:国家应当利用儒学传统建立民族认同,但这会引起儒学与专制政权结合的联想而招致批评,从而孕育国家的危机。"中间立场"使孔子形象有一定的连续性,使儒学传统不至于中断,但在变化剧烈的近代中国,会造成一般民众观念与国家、思想界认识的疏离。它蕴含着儒学现代演变的多种可能性。国家与思想界共同规划运用历史资源,产生出民众的知识观念,并随时调整,以因应或造成社会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于1901—1911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始称“清末新政”,它的实施开启了中国走向初步现代化之路,这些改革措施也涉及到了体育领域。本文通过考察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认为它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