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姓氏起源与河南谢钧祥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姓氏起源与河南的关系,不仅是整个姓氏研究中的关键课题,而且有助于海外华人实现寻根敬祖的夙愿,促进省内外、...  相似文献   

2.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华姓氏的全面研究 ,理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 1831个 ;又对占汉族人口90 11%的当今中国 12 0个大姓逐一进行考证 ,发现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 52个 ,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 4 4个 ,两项合计为 96个 ,占 12 0个大姓的 80 % ,占汉族人口的 79% ,因而得出结论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文章还列举六条理由 ,进一步论述了河南在中华姓氏根源上所占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陈隆文 《中州学刊》2005,(6):165-168
郐国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小国,处在溱、洧合流之处,其地应在今郑州密县东南曲梁乡古城寨.古郐国在受到两次打击后,被郑国所灭.河南境内保存了丰富的古郐国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1995年8月24日在郑州正式成立,省政协主席林英海任会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葛纪谦等13人任副会长。研究会将在组织开展对中原地区姓氏源流的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活动的同时,积极联络海内外华人...  相似文献   

5.
<正> 由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和山东古国史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孙子与齐文化学术讨论会暨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于1992年3月31日至4月8日在孙武故里——山东广饶县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河南、山东、台湾等省市的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40多篇(含《孙子学刊》创刊号文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河南地域的诗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其中既有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又有青年男女执著纯真的爱情,还有中原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所有这些不但对研究古代河南的民风民俗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在各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原民歌在《诗经》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 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及孔子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和举办的山东古国历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26日至31日在枣庄市滕县举行。来自北京、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和山东各地市的代表七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四十五篇,对山东古国和东夷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整合──兼论东南沿海地区伊斯兰文化的特点马东平我国回族主要集中在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陕西,中原的河南以及西南的云南等地,而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包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地区回族分布相对少。从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为了挖掘和利用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宝藏,顺应海内外华夏儿女的爱国寻根之情,促进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河南和中华的文化繁荣和经济腾飞,“1999·中国·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于9月15日在河南省淇县隆重召开。该会由河南省外办、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科院、河南  相似文献   

10.
武王灭商以后,在中原地区建立起一个以周族为主体的封建制国家。西周国家的最大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西周建国以后,实行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土地分封制度,形成了统一的王、诸侯、大夫三级政权,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得老先生,在其遗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99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中,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给予了完整的论述和高度的评价。在分析了中国古代近万年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后,苏先生提出了“三部曲”和“三模式”的理论,即: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再到“帝国”的三部曲;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分别为:1,原生型(指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2,次生型(指中原地区的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包括之前的尧舜,其后的…  相似文献   

12.
刘涛 《东岳论丛》2012,33(7):86-89
西周初年的分封诸侯,带来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次官学下移,即西周王室的学术下移到了诸侯国.这在分封鲁国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分封鲁国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它为西周时期的史官之学注入了新的因素,使西周时期的史官之学较之夏、商时期的史官之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它为春秋以来邹鲁(搢)绅之学及孔子儒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间的移民主要是"唐山过海"式,而清初以来屯垦河南邓州的台湾原住民却是反向的移民方式。他们如何从台湾到福建沿海、再从福建到河南内地、在邓州屯垦的生活状态以及风俗遗留等,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以及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他们风俗衍变的研究,可以作为个案来探讨小聚落族群风俗变迁的普遍性。作为中原地区小聚落的移民族群,其后裔所追忆或保留下来的室内葬、连名制、祭灶、追述族源地、亲属称谓等特殊风俗,显示出其风俗解构的变迁状态,特别是受与之一起屯垦邓州的"闽营"以及邓州风俗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闽营化、在地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东南地区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只是到了隋唐五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开发,文化发展水平始赶上以至超越中原地区。这个传统观点并不符合新石器时代历史实际。笔者欲以考古学材料为依据,运用历史的比较法,从社会经济方面着重探讨先越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论证先越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本文所称中原文化,单指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越文化是指吴越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洛文化。一、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之比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在洛阳出土的57方粟特人墓志分析可以看出,进入中原地区的粟特人,为了融入汉民族群体,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对自己的祖先来源进行重新建构,即由最初认同先祖来自西域演变为对汉民族的认同,表现为:在姓氏起源上追求与汉民族同姓一致,在郡望堂号上攀附汉民族同姓望族,但不同姓氏群体在同化进度和程度上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宋全忠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11月开放两岸探亲以来,到河南的台湾同胞约有百万人次,其中1992年13万人次、1993年8.1万人次,1994年10万人次,1995年8.4万人次,1996年9.6万人次,这中间,有9.7万...  相似文献   

17.
商代“分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代有无“分封”,这在史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商代的所谓“侯国”,是商王朝对其四周“方国”进行武力征服的直接产物,名副其实的称谓应是“服国”,它同西周王朝在对其四周进行武力征服之后通过“分封”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封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实始自西周,商代并无分封之事。一、西周的“分封”与“封国”分封一词,源于《左传》定公四年的“分鲁公以……,封于少(?)之墟。分康叔以……,封于殷墟。分唐叔以……,封于夏墟”,指的是周初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如细加区分,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即派生出去的),强调的是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  相似文献   

18.
四川广汉三星堆是古蜀文明的中心遗址 ,1 980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系统发掘 ,发现了古城古国 ,被评为首批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 ,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 1 986年发掘的两座商代大型祭祀坑更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两座祭祀坑的埋藏现象十分别致 ,器物种类丰富多样。“倾倒”在两个长方形土坑里的大量金、铜、玉、石、陶、象牙等质地的器物 ,大多经过有意的焚烧与破坏。器物的种类 ,除少量中原地区常见的青铜容器和当地遗址中常见的陶器而外 ,还有许许多多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 ,如青铜立人像、纵目兽面具、青铜神树等 ,…  相似文献   

19.
东南文化经济是中国文化经济整体网络的重要区域分布,其沉浮兴衰直接影响到全国文化经济的生态结构。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东南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优势逐步地形成。当今社会,东南区域已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经济生态的运动趋势。从这个角度看,东南文化经济实际上成为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解剖这种独特的文化经济生态结构,不但可以认识中华民族的主体创造精神,而且可为未来的社会素质教育服务。因此,进行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从曹魏开始的公国分封制度,是中国中古社会皇权专制制度下的一种全新的、成熟的分封制度,它是为配合以禅让为名义的王朝更替而实行的政治制度。通过公国的分封,一个新兴的国家在帝国的母体中诞生了,王朝禅代就在这新旧母子国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