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作为理想,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在理论研究中非常有必要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类解放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区分,特别是要注重挖掘其现实性层面的理论,构建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研究必须实现从理想性维度到现实性维度的转变,即从马克思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理想性到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12,(2):253-254
本刊讯2011年12月25日,"2011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本次论坛从全球化发展的宽广视域,从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深刻审视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现实性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对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理论问题和实践路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内哲学理论界关于制度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即制度伦理学维度、发展哲学维度以及价值哲学维度等。关于制度研究的这三个维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由于各自视野上的局限,未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我们认为,制度研究还应有唯物史观的维度。制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制度理论的“不在场”,将意味着其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只有把制度问题纳入到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唯物史观研究制度问题的必要性还在于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孝哲 《学术界》2004,(6):276-278
<终极关怀论>是一部很有份量的人学力作.各章内容上,既有对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人权等等的理论分析和论述,又有对于人生旅程的大事关照以及人才开发与制度创新、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等等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策.因此是一部"人的哲学之悟".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始于世纪之交。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主要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主要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政治哲学一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和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原因的阐释;第二个层面是关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之发展趋向的研究,如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问题的研究;第三个层面则是基于中国经验对于政治哲学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如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政治哲学中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虽然有待深化,但已展现出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前景来。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的初露端倪吸引了众多学者从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关联视角展开争论。从生态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审视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转向,从人与自然界关系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这次理论转向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还原了生态学向度,对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二者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绿色政治从内涵和外延上均超越了西方的绿党政治与生态政治,既包括了人与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人与社会的生态化两个维度,又凸显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动力的中国特色。在绿色政治的理念层面,包含了将生态文明融入执政思维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在制度层面,把生态问题纳入到政治制度体系当中,形成以环境为对象与内容的制度设置以及政治制度体系之间关系的有序化;在实践层面,包括政治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实践以及政治生态建构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制度制权、反腐建设以及廉政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重要文献和讲话中是首次.这一问题本身在理论和实践的领域具有重大价值意义.邓小平理论与实践贯穿着渗透着对人和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江泽民融会贯通并发展了邓小平人的思想,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出发,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并指出了在实践中通往"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增长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量变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处于需要更关注"质"的关键时期。在发展经济学的视野中,以国家重点贫困县为研究对象,从发展视角研究并测度经济增长过程蕴含的发展质量,诊断、分析和评价贫困县经济生命机能,提出以合意的发展目标引导经济增长过程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研究视角上区别于"量"的分析范式,而且将增长问题研究从收入维度扩展到非收入维度、从宏观层面推进到微观层面。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探索由贫困通往发展的增长路径,有助于贫困理论、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的融合,有助于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素材做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与提炼,为当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5,(1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其独特的理论特质生成于生态哲学方法、生态意识理念以及生态社会重构"三位一体"的致思理路。生态哲学方法将生态置于"自然——人——社会"的整体性维度中加以考察,实现了生态理论的实质变革;生态意识理论将危机意识、生存意识、责任意识相互关联,实现了生态意识领域的深度拓展;生态社会重构将经济生活与制度设计结合,揭示出生态社会建设的现实维度。探索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空间化"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重建的重要理论路径之一.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模式很大程度上湮没了空间维度,因而如何突破这一模式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研究的首要任务.卢森堡、列宁等人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这一理论已经蕴含了从空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倾向.列斐伏尔、哈维等学者从元理论和资本主义批判两个层面挖掘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的理论潜能,给我们以诸多启示.马克思虽然并未对空间问题进行主题化的研究,但他的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转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的制度建设与制度研究人学维度的提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由与秩序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会遇到的重大难题 ,尤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出来。如何解答这一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了制度 ,并从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切入这一点 ,形成了制度研究的重要题域。站在中国制度建设的现实基础上 ,回顾和反思制度研究的历史 ,我们在此提出了一个制度研究的人学维度。我们认为 ,制度研究应该有一个人学维度 ,马克思主义人学应该研究制度问题。通过对制度在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解答自由与秩序等问题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不仅可以深化人学理论和制度问题的研究 ,推进制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还能从理论上推动我国制度建设的艰巨事业。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社会治理的论述是对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是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鲜活展现,是社会治理中人本价值的体现。它在理论维度上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共同体建设的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延伸;从价值维度上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拓展了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坚守了共享发展理念;从实践维度上借助互联网建立生态化治理体系、提升多元治理格局、培育社会治理主体意识。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的新探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树立了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生命伦理难题的疏解和生命伦理学的建设,须在中国人的医疗生活和生命技术实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理解和支持。在对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路径与当代境况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在理论层面展开的传统重构和现代转化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风险。进一步的研究应拓展"医疗生活史"的研究向度,对中国人的生命观、技术观、医疗与社会健康行动和生命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演进形态和当代状况做出准确解释,以此为在生命伦理语境中理解"中国问题"、分析"中国现实"并提出"中国策略"提供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从文化史的意义出发固然重要;但是,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感和当代性,是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中更为迫切的课题.在追溯、考察和研究古代文论时,应当提倡研究者怀有一个当代的目的:促进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和文学艺术创作,从而使这种研究活动充满现实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有着独特的体系;这个体系,与中国古代的文学家的思维模式、创作过程以及文学鉴赏相互适应、相得益彰.作为一个封闭性的自我循环的体系,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生机,一定要有扬弃和否定.马克思认为,扬弃是人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前提条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展理论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中,大致经历了"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新发展现"和"文明冲突论"等理论形态的更迭.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从注重物的发展到强调人的发展;发展观念不断更新,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综合发展;从强调欧洲中心到主张发展道路多样化;重视发展负效应的探索.西方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包含着三种核心价值--生存、自尊和自由,并从不同侧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发展的含义.西方发展理论深入讨论了可持续发展及其基本原则.当代西方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问题学"特征,拓展了发展问题的界域,但也走入误区,而且理论模式和观点不断更迭和争论,往往因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又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8.
王荣余 《学术月刊》2020,(9):110-122
法律制度主义存在新旧之别,旧制度主义将作为制度的法律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秩序和组织机构,新制度主义则基于制度性事实追求"规范主义的社会现实性发展",并在制度性事实的本体论、方法论多元主义以及实践理性及其局限方面取得基本共识。但其内部仍存在诸多差异:行动的形式目的理论与非正式言语行为理论;实践推理的逻辑理论与实践推理的合理性理论;制度的规范观念与制度的习惯观念;实证主义立场与和后实证主义立场。在法律制度主义百余年的学术理路、理论渊源和发展内涵上,规范主义与反规范主义得到有效调和,理论基础和内容得到发展和完善;理论自主性得到不断强化;以此为指引,当前国内的法律制度研究应更注重"经验研究的规范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客观公正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准确地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上看,主动宣传、全面阐释自己的核心政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传统;从理论上看,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核心政治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全面准确的解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应当确立"送去主义"的文化观,坚持自主性的思想文化标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核心政治理念传播的责任意识和理论自觉,对外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统一。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应从以下四个维度理解:从“现实的人”出发阐明个人发展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确证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以共同体形态历史发展过程具有的生成性、阶段性、现实性,凸显共同富裕渐进式演变的现实生成逻辑;以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正义性,指明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正义的空间向度;基于生产关系范畴分析社会共同体实质,明晰共同富裕实现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相统一的制度规范。以此,对科学认识共同富裕中个体与社会、过程与目标、全局与局部、经验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将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推向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