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实践美学 建立超越美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新时期美学获得了重大发展,这首先表现在实践美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成为当代美学的主流.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把美和审美主体当作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主张美是事物的客观社会属性,并且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与实践美学相对立的是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自然派”美学,它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审美当作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张美是事物的客观自然属性,并提出了“美是典型”的命题.在两种美学观的论争中,实践美学以其明显的理论优势,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学界的主流学派.实践美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把美学从感性的漩涡里解救出来,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艺术哲学"的口号。在他看来,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他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出发,实现艺术美的"理想"之旨归,从而建构了其艺术哲学观的学理逻辑。沿着黑格尔艺术本质观的逻辑线索,可以对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4.
“美是什么”命题辨伪──认知美学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什么"命题的提出是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以美"理念"及"美本身"的存在为思想前提的。因此,该命题一经形成就内在地含有着美是一种实体存在的答案,误导美学研究两千多年。认知美学理论认为:只有破除掉该命题的束缚,代之以"美概念表示什么"命题,才可使美学研究的思路获得解放;审美关系是在一般功利关系基础上转化而成的,其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人形成了新型的认知方式,可以对事物形象产生非功利的愉悦感觉。这种感觉被称之为"美"、形容为"美"。因此,美概念本是对主观感觉的表述,不是对任何实体性对象事物的指称,"美是什么"命题不能成立,"美本质"问题也不应存在。  相似文献   

5.
认知美学认为"美是什么"命题的形成过程是反逻辑的,是个伪命题,因此无论哪个学派做出怎样的解答都不能成立。事物之所以美不是来自美本质,而是来自认知活动。在事物有利性的作用下,大脑中形成了相应于事物外形的知觉模式;知觉模式对外连接着事物的形式,对内连接着情感。以知觉模式的建构为前提,人在非利害状态下由对事物形式的知觉而产生的愉悦感就是美感,引发美感的事物被称作美的事物。在"美是什么"命题的逻辑错误已被证明的情况下,美本质研究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了,应该即时终结。  相似文献   

6.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利用汉语和汉字的模糊特性,生造了一个"美事物"来充当"美本身"和"美本质",把"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趁机来鼓吹反本质主义。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美事物"这样的词语,"美事物"、"美"、"美的"、"美的本质"等语词是必须辨证明白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反本质主义,就是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否定"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的,但是,反本质主义的限度是反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把本质和美的本质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打开了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就是开放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的表征。因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必须反对,然而事物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仍然是哲学和美学的永恒的、开放性话题。李志宏的绝对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7.
“美”概念作为名词并不含有可以直接指代的对象事物, 因此, 不具备名词的真正性质和内涵, 实际上具有的是代名词性。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美本质”及“美是什么”的问题, 必然是虚空的伪命题。“美是对象化的情感”“美是价值”“美是生命”等说法虽有很大影响, 却都不符合逻辑。按原有命题方式和思路进行的研究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答案。从事实和逻辑出发, 论证该命题的不合理性, 代之以正确的新命题, 正是“美本质”研究的合理结局。美学研究应以“美概念表示什么”为第一命题, 以“审美活动的本质”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手稿>中的重要美学命题.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该命题的逻辑起点.美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产物,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不少普通逻辑教材和通俗逻辑读物里,在论述概念定义与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上,存在着定义与内涵不分、主观与客观相混淆的情况。一些同志为了在逻辑的领域里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这是造成逻辑理论长期混乱、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现在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的时候了。一、不应把概念的定义与概念内涵的定义混同起来对这两者的定义,流行的逻辑读物有这样一些提法: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底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有关的本质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叫做概念的内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概念就是事物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Being)问题,或者说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实存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发生的争论,即在实存主义与本质主义之间发生的争论,是最根本的哲学争论. 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史,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史,基本上都是本质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在黑格尔那里,这种本质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把实存完全看作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一个环节、是本质的一种外化.一个事物的全部发展变化,都已由其隐藏的本质预先内在地决定了. 整个当代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黑格尔本质主义的反动.其中,当代哲学解释学,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加达默的解释学,无疑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概念是从感性确定性通过矛盾的扬弃,自身发展而来的,不过,他把概念看作是事物的本质,自然是概念的外化;真理与错误、本质与假象都是辩证统一地联合在一起的;而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旧形而上学的片面,是坏的无限.在真的无限里,"正反合"的统一是对二律背反的解决;在动变上,运动与静止也是辩证统一的.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要达到具体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一分为二"能不能概括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客观内容?"合二而一"有没有存在的客观根据?不仅需要对这两个命题的含义进行全面分析,而且需要把它们同"对立统一"的命题相对照,并以大量的科学事实来检验.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它揭示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的本质.因此,它所要求的表述形式不能只有"矛"而无"盾",只有"对立"而无"统一",或者只有"分"而无"合".反之亦然.否则,就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长期存在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误解:一是把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或“过去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误解为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并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二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误解为“否定性辩证法”,认为“否定性”是辩证法的“推动原则”或“革命本质”,实际上黑格尔更强调辩证法的“肯定性”;三是把黑格尔有关“善恶”关系的辩证法误解为取消“善恶”差别的相对主义,并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四是把黑格尔寻求理性与现实统一的“两个凡是”命题误解与发挥为脱离理性的单纯经验论命题,并提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等相对主义观点.这四重误解,既遮蔽了哲学的形上本质,也曲解了辩证法的肯定性与确定性特征,理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颠倒”,关系到如何估价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绝不仅仅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移植到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也不仅仅是为辩证法乃至整个哲学找到了坚实可靠的本体论基础——作为人的始源性生命活动的实践。马克思所要“颠倒”的是黑格尔辩证法“使现存的事物显得光彩”的“最保守的哲学”的本质;是它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对世界的“解释”而不是对世界的“改变”,从而要把“抓住了劳动的本质”的否定的辩证法改造为一种彻底的、不妥协的否定、批判、革命的力量。这才是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王明华 《晋阳学刊》2006,3(5):128-129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然而理论界对于这个论断的理解和把握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原因在于未搞清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视角。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复杂命题,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据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一、本质的涵义及揭示本质的视角本质是一个哲学名词,含义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事物自身存在的根据。黑格尔说:“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1]。因此,从本…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以哲学家苏格拉底与诡辩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先后提出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是黄金”、“美是恰当”(希庇阿斯)和“美就是有用的”、“有益就是美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苏格拉底)六个命题。最后以了美是难的”这古希腊谚语作结。“美是难的”一语古希腊文中还有一种含义,即“好事多磨”。因此理解美的本质之难,正如“好事多磨”…  相似文献   

17.
张政文 《文史哲》2006,(1):96-101
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美     
在关于自然美的讨论中,人们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促进了对问题的理解。一些同志认为,“自然美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而揭示了自然美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命题脱离自然对象的形式美去讨论问题,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这就很难把自然物的美与真、善区分开来。因此,对这一问题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美本质及"美是什么"命题被称为美学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西方分析主义美学曾对该命题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国内也曾进行过"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都是不了了之。目前,疑云并未消散,只是暂时搁置。这种状态使得美本质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两难境地——若要继续进行,恐怕重蹈覆辙;若不继续进行,又没有充分的理由。美学要顺利发展,必须解决这一症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解决了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实现了对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实践颠倒"。马克思坚持真理是一个开放的活动过程,但在活动的主体上变黑格尔的"理性、精神"为"现实的人",在活动的内容上变黑格尔的"精神外化的自我意识"为"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变黑格尔把实践作为认识的一个环节、完成的是一种理论的系统化的哲学系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理论为把认识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最终完成在一种开放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真理观的"理性"本质时所实现的并不是从"理性"到"物质"的变革,而是从"理性"到"实践"的变革。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真理论的实践本质与人性特征,对于合理解说当前真理问题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