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城市为视点,对近代农民工的调节与控制问题进行考察,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的调控模式,表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调控模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整合成系统的社会工程;各层面的调控模式严重脱节,无法形成合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城所引发的"城市病"问题.尽管如此,都有其合理内核,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传统社会学"二元对立"方面,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建构模式是一种有别于"单一片面模式"和"简单综合模式"的"创新综合模式"。它的创新体现在两点:一是以"结构二重性"为起点和主线、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微观的个人行动框架与宏观的社会结构框架的互构机制,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概念框架;二是通过揭示各社会因素中的反思性特征确立了一种实践视野之上的反思方法。这两点决定了他能够消解传统的二元对立,回归到中介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性别视角,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使研究更接近于现实。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时空的角度和社会学的视野出发,认为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行为取向,应主要考虑三个层面因素:时间层面工业化的运行区间;空间层面工业化的运行状态;意识形态层面政府的行为模式,从而提出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干预的三因素解释模型,并结合其他后发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对目前我国政府的经济行为取向作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品 《东岳论丛》2023,(9):186-190
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建构的根基。立足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建构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经验内蕴着一种共性模式:依据城市居住样态,结合所在社会,形成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的现状认识;综合前两者,建立分析单位;为提升研究的解释力,借鉴相关理论,对具体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体现出的社会组织化模式进行概括,确定理论对象,据此发展出理论。这一模式既承认城市的多样性,又肯定城市的一般特征。参照共性模式,中国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是:立足中国城市工作组织过程,借鉴社会组织理论,对城市工作组织引发的社会整合进行研究,发展出符合中国实际且有解释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刘少杰 《河北学刊》2006,26(5):82-84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7.
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成为现代化发展的象征,社会学家以独特的视角,对城市社会学开展了研究,包括:城市化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城市人研究。城市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了研究目的:即人的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研究的基本品位,即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由此确定该学科研究的基本结构应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支持系统和城市社会问题等三个层面研究。  相似文献   

10.
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效能,不仅是改善民生的基础环节,而且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步骤。社区治理是治理理念在"社区"层面的实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格局,其实践亦成为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前沿领域。面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与日新月异的社会面貌之间存在的"堕距",福州市鼓楼区着力推行"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创新"135"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是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突破口,探索其做法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从器物——制度——精神三个维度来认识和分析立体社会。认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以器物层面(社会事业、民生工程)为基础和出发点;以制度层面(法律法规、机制体制、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为手段和切入点;以精神层面(信仰、道德、价值体系)为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作为对"政府直控型"治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进入到学界视野。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对其从社会结构层面进行的探讨,缺乏从公众个体心理层面的深入研究,而后者才是决定公众行为的根本性因素。本研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从影响行为意向的三个关键因素"态度""社会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入手分析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可行性和困境,并且构建了"赋权—认同—合作"的参与机制,以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颐 《江海学刊》2012,(2):99-103
社区是城市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问题,必须首先进行理念创新,从中国国情出发,比较中外社区的异同,树立"中国社区"的理念;进而从城市社会管理全局的高度,明确社区在社会系统运行和管理中特有的功能;再根据"管理体制必须满足功能需要,体制和功能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应有的社会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前现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并非仅以现代社会为其研究对象和立足基础,现代性也不是社会学存在的惟一根据。不仅因为人类社会的后现代转型而产生了后现代社会学,而且还因为前现代社会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存在,所以,社会学也有面对或植根前现代社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费孝通先生提出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主张,突破了对社会学单一研究方式和理论模式的认识,为中国社会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15.
制度、政策与观念: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型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障碍。这种伴随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城市交通拥堵,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写照,也是制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按照目前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未来数年,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交通量将日益增加,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将一直存在。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影响不仅涉及经济发展、工业布局、城市发展等宏观方面,更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推动着人类发展的进程,更改变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式。本文从城市化、机动化与国际化三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特殊背景,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政策设计层面与观念层面提出了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从长效合作机制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以"互联互通"为基本原则和方向,促进珠三角和港澳的共同发展;从国家发展动能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将更多的国家发展理念、发展空间输送香港,促进其繁荣稳定;从"一带一路"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实现与沿线国家和重要城市的无缝连接,打造总部功能,成为"一带一路"重要门户枢纽;从大城市群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以内部行政边界模糊化,推动连片发展,打造无城界阻碍的超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面对国际区域共同体范畴下城市的同质性定位竞争,特色文化城市定位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成为一条普遍性的可能路径。本文依据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属性,以东北亚区域共同体内的长春为典型,从国家参与世界大区域竞争的战略层面出发,通过理论探究和案例分析的双重路径,探索以城市为主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他觉"双重认知为前提的城市特色文化定位,并进一步阐述文化视域下的城市特色竞争力建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生态科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物质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 ;从精神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 ;从制度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9.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20.
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潜存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开始走向纵深.在多元的理论建构中潜在地存有三种模式: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西方城市社会学模式和后现代空间模式.长期的接受惯性使当下学界倾向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但其现实指向性和实用性有待商榷;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对西方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加以穿越和整合,而整合的基点是对"人"的关注,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具有理论支撑并结束长期众声喧哗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