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83年(康熙22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清朝政府管理台湾后,在台湾先后设置郡县,其中尤以改台湾为行省,可谓大事。清廷于1885年(光绪11年)决定建台湾为行省,但台湾建省之议始于何时尚存疑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供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同志们。关于清代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即朝臣提出台湾建省奏议)的时间,旧志皆称始于清代末季,近人著述也往往沿用此说。如《台湾人物志》载称:“先是,同治十三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台湾建省,廷议不从,至是左宗棠复言。”连横的《台湾通史》、李震明的《台湾史》等均主是说。连横说:“光绪十一年,秋七月初八日。钦差大臣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李震明说:“中法战争之际,法军封锁台湾,清廷感觉台湾建设之重要。内阁大学  相似文献   

2.
中俄勘分西北边界与科布多西路八卡伦的两次内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二十年 ( 1755)左右 ,清政府在科布多地区设立卡伦二十三座。道光十九年 ( 1839) ,增设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二十四卡伦分为西路八卡伦、北路十六卡伦。由于同治三年 ( 186 4)中俄勘分西北边界 ,同治七年 ( 186 8)西路八卡伦全部内迁并撤销。光绪七年 ( 1881)秋 ,始得在新界内复设。光绪九年 ( 1883)中俄勘界以后 ,其中六座卡伦再次内迁。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 ( 190 7年 2月 ) ,西路八卡伦转隶阿尔泰办事大臣  相似文献   

3.
清嘉庆五年由谢启昆督修胡虔主纂的《广西通志》,在清一代省志中,被时人称颂为:“体例精审,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书之冠。”本文仅就《谢志》的版本及其某些史料问题作进一步的考订。目前所见到的《谢志》有嘉庆六年刻本、同治四年补刊本、光绪十七年补刊本,近又有台湾成文  相似文献   

4.
关于黑龙江呼兰厅建于何时?各种书籍记载情祝如下:吴廷燮撰写成书的《东三省沿革表》卷六黑龙江表叙中说:“呼兰置吏萌芽成丰”,在表的正文中说:“光绪元年以巴彦苏苏设呼兰厅。”黄申甫撰写成稿,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呼兰府志》,在徐世昌的序中写道:“自同治间始设理事同知。”在卷一地理略中写道:“同治元年呼兰城东北境设呼兰厅治巴彦苏苏。”  相似文献   

5.
唐景崧与桂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清末唐景崧,人们自然会联系到他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当中的所作所为。然而,唐氏并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留有功过,在广西桂剧发展史上,也有他一定的地位。唐氏字薇卿,又字维卿;道光21年(1841)生于广西灌阳县,光绪29年(1903)死于广州。同治4年(1865)中进士,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吏部候补主事。中法战争之役,请缨自荐,前往越南争取刘永福受清廷节制,并支持黑旗军抗御法军侵略,因而薄有声名。中法战争后,唐氏先后任福建台湾道兼按察使,台湾布政使和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6.
从台湾学者的学位论文《清代台湾诗所反映的汉人社会》和《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得知。台北武陵出版社出有廖雪兰的博士学位论文《台湾诗史》。访求之下,先后获读《台湾诗史》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3年油印本和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铅印本两个版本。读罢掩卷,颇感惊讶。《台湾诗史》里若干明显的错误,从该书油印本到铅印本、自1983年选于1989年,作者本人乃至其指导教授、答辩导师竟然未加纠正。本文愿在指摘《台湾诗史》某些错误之时,纠正自己也曾不免的过失。t台湾诗史》(武陵出版社1989年版,下同)第1页记:唐维卿所辑之是诗晴,…  相似文献   

7.
左宗棠与陕甘回民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一生政治活动的高潮是在西北地区,在西北地区的活动又分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同治五年到同治十三年(1866——1874),主要内容为镇压陕甘回民起义;第二阶段从光绪元年到光绪六年(1875——1880),主要内容是进军新疆、抵御外敌,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关于后一阶段的内容,各种文章和书籍介绍甚多。关于前一阶段的内容,似乎论述不够。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考察其生平事迹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的问题进行一番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8.
罗大春是晚清贵州著名的将领之一,他虽出身贫寒,但因勇猛善战而得到清廷赏识,并升迁至从一品的福建、湖南陆路提督等职.综观其一生,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同治光绪两朝之交,奉命赴台开展的"开山抚番"活动,为开发台湾和抵御外来侵略作出重要贡献.赴台成为其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对其后半生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9.
1945年二战结束,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之有关规定,中国收回台湾及澎湖列岛等日据领土。8月29日,国民政府明令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特任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9月1日在重庆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临时办事处,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举行受降典礼,沦陷50年的台湾到此正式归复我国版图,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也在台北成立,宣告台湾省光复。台湾光复后在建省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际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省制在权力机构、行政区划等方面既是清制的历…  相似文献   

10.
刘巴墓光绪《巴陵县志》谓巴陵地名是因葬刘巴的坟墓而命名的,“刘巴墓,在府城西巴山庙后。”此乃录之《明一统志》:“刘巴墓,在岳州府城西门内巴山庙后。”而同治《巴陵县志》则称“巴山寺在城西门外,即巴山古刹。”巴山庙即巴山寺,也叫巴蛇庙。明初原在西门城内,后因西门濒临洞庭湖,屡遭湖浪冲击,湖岸严遭崩塌,墙基内徙,故巴山庙位于西门外,即今岳阳楼城门外下湖处。有“巴山巷,今为大西门通城外西十字街。”  相似文献   

11.
台湾同胞,根在大陆。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台湾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大陆志士学者曾渡海赴台,为之做出贡献。其中,清康熙年间,山西人卫台揆任台湾知府,首创崇文书院,对于清初台湾文化的启蒙,乃至进一步发展、繁荣,影响尤大,值得深入研究。 1683年农历六月,清朝靖海将军施琅于澎湖歼灭郑军主力。农历八月。施琅率军开进台湾本岛,郑克塽率众文官武将投降。郑氏祖孙三代在台湾经营二十二年的政权至此  相似文献   

12.
清代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实行边俸之制,台湾各级官员任期三年。雍正七年(1729)实行选官协办制度,台湾道员、知府、同知、通判、知县任职一年之后再派员协办半年,雍正八年调整为任职二年之后再派员协办半年,随后再经微调,至乾隆八年(1743)基本上回到康熙时期任期三年的原点,从而取消了协办制度。协办制度是清政府考虑到在台湾任职较为艰难的实际情况,而优待体恤赴台官员的变通办法,是清代台湾选官制度的一场小试验、一个小插曲。协办制度的推行,表明清政府对台湾的重视及其对选调赴台官员的慎重,是强化理台政策以加强治理台湾的重要表征。康雍乾时期如此重视台湾,又如此想方设法加强治理台湾,可见如某些论者所谓清政府前期"消极治台"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马重奇先生研究方言的又一新作,该书观点新颖、内容全面、资料丰富、源流清晰、值得语言学界重视。一、观点新颖。研究福建、台湾的方言专著不少,加上各省县志中的方言志,不下百种。在如此众多的方言专著中,如何研究才有新意?作者独辟蹊径,从方言比较这个角度来进行闽台方言的深入研究,颇具新意。前此研究闽台方言的都是对某一方言的具体研究,如台湾学者竺家宁的《台北闽南语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是专门研究台北闽南方言声韵调系统的,台湾学者洪惟仁《台湾十五音字母》(1995年复兴…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的清议及其作用钟康模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具有多方面影响的重要人物。同治二年(1863年),他进士及第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在京师渡过了近20年的词臣学官生活,以清流党人著称。从光绪七年至宣统元年(1881—1909年),张之洞由巡抚而总督,由...  相似文献   

15.
黄翼升于同治三年四月被朝廷任命为首任长江水师提督,同治十一年因病'主动'辞职。光绪十八年再任长江水师提督,先后任职长江水师提督的时间近12年。他按照定例,每年一次巡阅长江水师,新订'营规八条',完善了长江水师营规。通过教育、训诫、参革等多种形式,整饬长江水师,以此来维护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其相近水域的治安秩序。当面临外患威胁时,黄翼升还受命协助海防事务。当然,长江水师在同治末年弊端丛生,作为长江水师提督,他负有主要责任。但从总体来看,黄翼升是功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山东机器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个著名的官办军事工业,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以及有关洋务运动的专著、论文中多提到它;但迄今还无专文论述,以致不少人对它还很模糊。本文试图塞漏补缺,对它进行初步的探讨,供大家参考。创办原因山东机器局的创办者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同治二年(1863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任山东按察使、巡抚。在此期间,丁曾随僧格林沁镇压宋景诗农民军,后又协同李鸿章的准军围剿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在山东全军覆没。后来丁宝桢在他的一个奏折中  相似文献   

17.
当我国小说理论的近代化经过酝酿而正式开端的时候,在海外华侨中出现了一位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关系甚深的小说理论家,即新加坡华侨邱菽园。邱菽园(1874—1941),名德馨,号菽园居士,又号星洲寓公,曾用笔名有菽园、炜萲。啸虹、啸红生、观天演斋主等,福建海澄(今福建龙海)人。其父为新加坡著名华侨富商。幼时被其父接往新加坡从所聘家庭教师学习中国文化典籍,稍长又被其父送归国内继续学习。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京会试不第。时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参加反对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上书而不获报,失望之余,绝意仕途,复往新加坡。其父去世后,他继承遗产,成为巨富。此后,他参加华侨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主张维新改良,并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独资  相似文献   

18.
清朝光绪乙未年(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但台湾人民"义不臣倭",与留守的清军一起.抵抗日本军队的入侵.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军民利用一起可能条件,充分创造和运用一些战术,来反抗实力占优的日本侵略者.本文从有关的当时的官方档案、个人游记,特别是结合日本当年的官方战史、随军记者报道,对1895年台湾军民抗日的战术运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00年2月份,尤其是5月20日以来,在岛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台湾股市经历了惨痛的巨大的变化,股指连续重挫,台北股市从2000年2月的10393.9高点跌至11月20日的4845点,跌幅超过50%,引起台湾岛内经济和社会的巨大  相似文献   

20.
光绪帝之死 ,属清宫秘闻 ,修史者每难之 ,因而不见于正史。稗官野史、笔记专著或一鳞半爪 ,或语焉不详 ,令人扑朔迷离。窃以为 ,欲探究光绪帝的死因 ,必须从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和光绪的健康状况入手。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十九岁的载淳夭折于养心殿东暖阁后 ,尚在冲龄 (四岁 )的载即被慈禧指定为嗣皇帝。尽管载是慈禧的姨侄 ,然而“上事太后谨 ,朝廷大政 ,必请命乃行”① 。但光绪亲政后 ,与慈禧竟持不同政见 ,“顾以国事日非 ,思变法救亡 ,太后意不谓然 ,积相左”② 。帝、后党争 ,发展到不可开交的程度 ,就出现了倾覆维新的戊戌政变。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