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党的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同样也促成文化领域的裂变和新生.作为艺术的电影也 经历了文化转型的历史性阵痛.然而大时代的背景特征又孕育了新的机遇,那么当代中国电影该如何抓住机 遇%再创辉煌%拟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李春 《东岳论丛》2012,(2):11-17
"主流电影"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实践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流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的出现,更重要的是电影观念和体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主流电影观念的分析,揭示工业体系下传播行为的有效性是不同视角的主流电影观对话的基础,并且提出判断主流电影的四个标准。引入"主流电影"的概念,建构"中国主流电影",其意义和作用在于,中国现有的"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生产、创作和传播都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需在上述三种电影形态之上,整合各方力量,调和观念、立场的分歧,以此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合力; 同时,与国际电影观念接轨,借鉴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经验,打造中华文化的电影表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杨舒 《东岳论丛》2014,(3):115-120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中国大陆电影早已呈现出高概念特征。但在叙事主题、叙事手段、市场把控能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从高概念电影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大陆的高概念电影,虽已走出了初级的奇观阶段,进入了情结高概念阶段,并已开始了对故事高概念的追求,但与美国高概念电影相比,仍存很大差距。尤其是因创作实力与经济状况的制约,作为高概念电影的最高阶段———情怀高概念电影,在中国大陆尚难有大的发展,而这也是国产高概念电影短时间内无法赶超好莱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佟延秋 《理论界》2014,(1):138-140,170
一部优秀的3D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3D电影在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电影美学带来了冲击。3D技术华丽的包装是否能掩盖电影原本老套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故事情节?纵观电影史,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对作为艺术的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却不应忘记一部好的电影终究离不开好的叙事,3D电影也不例外。另外,由于受市场需求影响,目前3D电影的叙事模式多为好莱坞商业片惯用的叙事模式,电影叙事的作用有被弱化或被缩小的倾向,因此,需要对3D电影的叙事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唐国珺 《南方论刊》2014,(2):100-101,97
"好莱坞"是世界商业电影的代名词,相对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就明显具有艺术气质。经典好莱坞电影以高额的成本投入、新技术运用自成特色,引领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而法国"新浪潮"电影则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美学特征,竭力将法国电影特色化,不断地拓宽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表现空间。本文将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儿童电影现状与发展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电影开始跃上新台阶的时候,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却愈发不能让人满意。中国虽有上亿的儿童,却没有儿童电影市场;中国虽有过儿童电影的出色创作,却没有儿童电影的群体生存条件;中国虽有儿童电影扶持的政策支持,却没有出现优异的儿童电影作品。针对市场背景下儿童电影这种难以改变却必须改变的状态,本文提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观念形态、政策要求、创作机制、市场把握都没有到位。不触及这些问题,儿童电影的生存危机和发展缺憾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8.
商业电影的叙事节奏包括叙事的物质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元素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时间安排和叙事元素的比例分配之中。24部好莱坞动作电影的情节进展有着固定的时间分配模式,在矛盾冲突的不同阶段有着固定的叙事元素分配模式。这些模式集中体现了好莱坞商业电影叙事节奏的基本程式。精研不同类型电影的叙事规律,精准控制商业电影的叙事节奏,平衡观影效果与电影成本,在程式化基础上创新,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叙事节奏对我国电影生产的直接启示。  相似文献   

9.
主流价值观与文化多样性——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无论从生产数量还是影片质量来看,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电影票房迈进百亿门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进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中国电影的发展,承载着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使命,特别是在文化软实力盛行的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表达更成为了中国树立世界形象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电影内容的价值观表达,对于中国主流电影的未来发展来言,更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 中国电影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美国电影的冲击, 中国电影的文化防卫心理日趋强化, 以致在民族化问题上陷入种种误区, 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将电影的民俗化等同于民族化。目前, 中国电影要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格局中寻求发展, 就必须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文化, 立足于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 ,混杂于艺术与商业角逐背景中的电影文化显露出某种无主见的状态。但艺术表现依旧有动人因素 ,包括人性关怀显露、情感表现加强、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的艺术精神 ,和偏重平民的姿态、英雄主义复归、怀旧感伤趋向显著等文化现状都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在建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电影艺术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生存与发展是当前中国电影最紧迫的事情,拓展生存空间,摆脱发展困境,中国电影需要多方面寻求超越之路。电影艺术要积极感应社会热点,善于"接地气",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情状和现实吁求;要以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导向,融入时代新元素,展现民族形象;要尊重个性差异,回归人性原点,塑造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催化观众激情;要注重利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和手段,升级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商业电影既是艺术, 又是一种商品, 因而必然要受商品生产规律的制约。从原始记录电影、早期戏剧电影、通俗化电影, 到类型电影和现代商业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 无不浸透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的影响与制约。因此, 一部商业电影发展史, 也是营销观念的演变史。只有用时代最先进的营销观念来指导商业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才能适应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生存观念的一些明显误区进行了批评 ,主要观点是 :电影只有以事业为责任心才能发展为产业 ;在多媒体时代 ,电影应当主动创造自己的独特地位 ;电影必须巧妙地处理艺术、政治和娱乐的关系才能良性发展 ;改革中国电影体制中最为棘手的几个关节口 :改变僵硬的生产体制 ,调整过渡中的管理体制 ,完善标准分歧的审片体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从 80年代开始加快了走向世界的进程 ,已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但是中国电影真正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对话 ,还需要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因此 ,寻求一定的文化策略 ,对加快它的进程是非常有益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着力表现人类普遍认同的观念 ;二、以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与世界电影“对话” ;三、运用通用的电影意象符号 ,追求观赏性 ;四、构建群体自觉的背景 ,培育理解世界电影语言的受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是决定类型研究兴衰沉浮的关键因素,类型研究的变化与转向往往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反映与折射.类型研究与社会发展的镜像关系导致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类型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从重实用、重实践走向学术化、专业化;从注重社会教育功能走向关注娱乐功能;从学习西方的类型理论走向研究民族类型电影.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第一,目前制约我国类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本土类型理论的缺失;第二,如何实现西方类型理论的中国化;第三,中国的类型研究应关注一些世界类型研究中的共同问题,应该具有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将中国的类型研究作为世界类型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各环节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进口电影配额增加的压力下和产业化改革的调整过程中,中国电影产业凸现出产品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尚不完善等问题。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因此应抓住时机,大力满足观众需求,充分开发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全面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媒介本质论将艺术形式与艺术媒介本质地连接在一起,认为创作、欣赏与评价等活动都应该立足于媒介的特性来进行;经典电影研究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以上命题。以卡诺尔为代表的后来者,主张在电影研究中“忘掉媒介”,认为媒介只是工具,它不能限制艺术。但也有研究者并未放弃对艺术媒介的理论维护,例如高特,他将媒介的理论价值用三个媒介特殊论命题系统地呈现了出来,我们在认识、解释、评价和创造艺术品时,应立足于其特殊的媒介特性。而如果站在更为宽广的大众媒介的理论视野来理解电影与媒介,认识到电影作为大众艺术代表的地位,则能够合理地融汇卡诺尔与高特之间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20.
葛以嘉  赵锦丽 《中国学术》2003,4(1):349-351
如果说张英进在其新著中证明了什么的话,那即是他拥有难以满足的胃口与一个雄心勃勃的选题。《影像中国》正是力图在西方学术界修正中国电影批评的整个领域,这样的设想使张致力于批评性地考察过去三十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