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低格调大众审美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相志 《北方论丛》2000,(2):116-119
低格调大众审美化是大众审美化中的赝品,是对社会主流化的偏离和逆动。这一社会化现象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在影响,其危害十分严重。维护社会主流化的纯洁性,引导青年学生追求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是教育工作才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美育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知识、审美技能、审美情趣和审美精神四者当是当代美育之基本内涵 ,四者应均衡发展。当代美育应走出只重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 ,忽视审美情味和审美精神培养的误区。同时 ,面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美育又不能只限于学校 ,美育的对象与范围不能只限于青少年学生。当由传统的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走向社会 ,面向全民 ,使美育成为当代社会公众素质教育之一部分 ,当服务于大众健康文化生活与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形象直观的审美鉴赏的"及物"性,作为活动动力并广涉整个生活领域的趣味以"涉事"为特点.所以,梁启超把趣味的对象称作"活动的对境",而不是"形象".趣味主义只承认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梁启超据此列出劳作、学问、教育、艺术和自然等作为趣味的主要对象性载体.从梁氏对趣味对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趣味对象呈现出普泛化、生活化、活动性特点;他突出了"对境"有趣化的主体根据;他理解的趣味是功利与超功利相统一的、超越而又入世的调适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4.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重庆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艺术接受。在艺术接受中,艺术趣味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趣味不仅关系到艺术接受的动力,而且关系到艺术接受过程的审美效应,同时还关系到艺术接受的性质。换言之,只有艺术兴趣能够引导读...  相似文献   

5.
范宁宁 《理论界》2010,(8):162-163
群众文化艺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本文从"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群众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全民审美教育的必由之路"三个方面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创设审美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效果的绝佳渠道.对"情境"的内涵解析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概念的逻辑起点.诗性艺术语言情境、红歌音乐艺术情境、戏剧艺术舞台情境和红色影视审美情境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的主要形式,引入优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意识与趣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和谐互动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资源的有机整合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当下社会审美文化呈现出一股尚"轻"的趋势,体现在小说、动漫、影视等多个文化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轻"的特质。"轻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体现出互文式和语境化的特征,反映了后现代的多重症候,映射出当下消费主义的文化状况。从美学角度来看,"轻文化"是审美泛化和大众趣味权力化的产物,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对"轻文化"现象进行美学反思,进而为建构和谐健康的社会审美文化生态提供一种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媒介变革不仅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型和日常生活形态的改变,也引发审美世界的深刻变化。微时代社会群体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风格和审美风格,形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众审美趣味表达。社会总体的审美趣味因为"异质性"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小众审美趣味具体表现为"微小且生动""微观且深入""微物且庞杂",更具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并对社会总体审美趣味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个性特征,需要与生活诗学达成意旨上的关联,从深厚的传统美学中获得滋养,并且借助微平台的传播,这样才能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活力,使审美世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9.
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丰 《阴山学刊》2008,21(6):106-110
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健康心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要求,各高校都应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和深化课外艺术活动,使其制度化、多样化、深入化、普及化,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当下,大众审美趣味话语权在媒介与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趋势一度被解读成大众趣味的权力化并加以批判.然而,如果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结合对大众概念的阐释和对大众趣味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种种误读与误判.大众趣味越渡特定的权力场域其实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亚审美形态的造型艺术作品正在广泛流行,同时现代人也习惯用亚审美的眼光欣赏各类造型艺术作品。它的特点是注重形象性、突出调侃性、社会化生产性,我们设计了一套调查大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问卷,通过问卷分析大众对各类造型艺术的评价、艺术名人在大众心目中的状况以及大众的主要审美渠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煤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媒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今天,防治灾疫的根本之道,是重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共生互生的生境之道。展开全民灾疫教育,乃是人类生境重建的必由之路。展开全民灾疫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引导全民了解灾疫、认识灾疫,使人人具备灾疫防治、重建生境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其根本任务是对全民进行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怎样做人、如何待物的教育,引导人们重新向自然学习,学会与地球生命共在互存。基于此两个方面的考量,展开全民灾疫教育,需要全方位的伦理引导。  相似文献   

16.
顾铮 《社会科学》2004,(8):114-120
198 0年代中期 ,中国开始步入不可逆转的“城市化”时代。中国的视觉艺术家们是如何看待这场社会变动的 ?这场社会变动给视觉化地再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 ?社会变动与视觉再现之间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本文从摄影与现代都市的关系、纪实摄影家记录城市化进程的影像实践、艺术家运用摄影影像对于城市化及其问题作出个人化表达的具体实践、影像中的“中国城市化”的具体意义内涵与他们对于城市化的态度与立场、中国城市化与摄影这个视觉媒介之间的复杂关系五个方面 ,来探讨社会变动与具体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力求把审美的外在目的和内在需求统一起来;把美对社会进步的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结合起来;把审美的自律和社会的他律结合起来.这些尝试和努力清晰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关于"新民"、"新小说"、"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等思想的表述中."新民"和"新小说"启蒙民众的目的明确,彰显梁启超美学思想对进步、民主、科学和自由的精神追求;"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潜蕴生活审美,用广义的生命趣味和艺术给审美以本体规定与价值定位."趣味"美论和"生活的艺术化"思想与"新民"和"新小说"思想折射出梁启超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独特美学品格,对于今天的文化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广泛要求,给我国当 代新闻摄影教育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文章从新闻摄影教育与现代新闻人才培养、理论教育的 超前性与媒体实际运作现状、适合国情的新闻摄影教育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新闻摄影教育与基 础摄影教育、新闻摄影教育与艺术教育、传统新闻摄影教育与现代新闻摄影手段六个方面.深入分 析了新闻摄影教育的内部规律与外延联系,对进一步完善新闻摄影教育体系.培养优秀新闻人才 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趣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虹 《湖南社会科学》2004,4(2):122-124
当中国逐渐从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传统社会步入消费型的现代商业社会时 ,伴随着文学生产与消费机制的转型和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 ,文学的审美趣味亦呈现出多彩的景观 ,这主要表现为正统趣味的衰退、精英趣味的坚守、大众趣味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审美教育作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其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美育",这里所提及的美育,并非只是美术教育,而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提高"审美追求",以"美"为出发点,通过"美"完善人的精神品味,对培养艺术素养、引导人生感悟、加强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